頭條
藝術村20歲成全行政園區都更,也請成全藝術在中央地帶呼吸交流的基因
介於臺北車站到華山之間的廊帶,這十多年來已演變過幾次開發意圖,7月5日由市政府文化局發函給藝術村營運部的公文,指示TAV...
鄭麗君與重建臺灣藝術史:無論傳承或反叛,都要對自己的歷史「有感」
臺灣藝術史的推廣近年成果逐漸浮現,民眾逐漸可以對臺灣前輩藝術家與其作品朗朗上口,而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即是...
關於疾病與疫苗的二三景
如何防治傳染病對人類歷史而言至為重要,天花、小兒麻痺等過去容易傳染的重症,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下逐步走向根治。從藝術表現中,...
「末日」之後:182artspace陳正杰談「Bouncing Art Show」以及臺南藝文觀察
臺南的藝文生態目前處在一個弔詭的情境:縱使城市內現有眾多大型的公共建設正在發生,但城市的新文化思考卻呈現停滯的狀態,前衛...
【典藏建築誠懇】臺南公共建設的自然生態與歷史對話考驗
即將於2024年邁向建城400年的府城,更在悠久綿長的城市發展歷程中,孕育了各式充滿文化底蘊的建築樣式。近年在臺南則愈發...
【專題】NFT2.0.數位化.浪潮
現今NFT正處於藍海,區塊鏈技術與NFT將持續對當代藝術產生影響。在所謂「去中心化」、「開放」、「透明」、「自由」的加密...
當全台灣的美術館都長出一樣的臉:王俊傑以「研究」領導的北美館,將有何「不同」?
王俊傑認為知道美術館的本質,才會在轉換成思考館務功能時不徬徨、突兀,「本質是不能變動的,如果連本質都放棄,美術館可能會變...
Sometimes Concept Just Ain’t Enough──從北美館《儲回大地的藝術》看當代藝術的知識介入危機
一場儲回大地的「碳中和」當代藝術環保大戲,在荒腔走板的「先砍樹林再種樹苗」的計畫執行中,無情、赤裸且殘酷地揭露了,當代藝...
藝術與科學合作中的科學家多樣性
「藝術家」與「科學家」作為「人」而產生的各種區別,是會產生各種「藝術與科學的合作」的歧異,而這些歧異的網絡關係、前因後果...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國際巡迴首站在台灣:利用線材做出你沒看過的世界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自5月1日開始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展覽由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所策畫...
文章導覽
1
...
51
52
53
54
55
56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