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評論的「挑戰」

【專題】評論的「挑戰」

The "Challenges" of Critiques

評論行為從一種寫作、紀錄,到成為對話的開端,甚至在不同層面與程度上,回頭賦予作品意義、重新定義了創作與社會的公共關係。這些描述不再只是評論古典上的功能,在今天更進入了藝術生產的過程,或也產生了相關不同的工作樣態。這也讓廣泛的評論行為在機構如此膨脹卻又如此弱化的時代,不斷被賦予不同目的與面貌的想像。在這個走向可能仍模糊不清,或被高估的時刻,也許是個機會重看評論面對的挑戰。本專題由「IATC TW—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余岱融、吳思鋒,以及《典藏ARTouch》張玉音共同企劃。

企劃|余岱融、張玉音、吳思鋒 
繪圖|阮永翰

由「劇場」一詞代表的表演藝術實踐樣態,近年變型、換體、吸納不同技術的速度越來越快,這不僅是形式(及可能帶來美學)上的轉向——從沉浸、參與式的展演,到疫情加強了數位介面與工具的應用;也因為整體生態環境與政策的演變——國表藝三館一團到位、文策院的成立……,創作行為在大方向上從作者/導演核心,轉為製作/生產導向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無論是把這種轉向當作一種「有著全新可能與潛力」的現象擁抱,或是對它寄予高度的懷疑與抗拒而全然忽視,都可能是危險而不切實際的。但更引起我注意的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傳統上處於展演時序末端的評論行為,以及評論人身在其中的位置似乎也悄悄轉變。簡單來說,問題是:今天評論與評論人成為了什麼?過去兩年多來,許多評論人對此已多有討論,甚至有所交鋒。包括郭亮廷在《PAR表演藝術雜誌》發表的〈過程的批評〉〈過程批評的批評〉,以及吳孟軒在「IATC HK—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藝評筆陣」發表的〈評論的定位困難與失能〉等。

評論行為從一種寫作、紀錄,到成為對話的開端,甚至在不同層面與程度上,回頭賦予作品意義、重新定義了創作與社會的公共關係。這些描述不再只是評論古典上的功能,在今天更進入了藝術生產的過程,或也產生了相關不同的工作樣態,例如創作顧問(dramaturge)就是其中之一。這也讓廣泛的評論行為在機構如此膨脹卻又如此弱化的時代,不斷被賦予不同目的與面貌的想像。

或許一切都會如生態的脈動一樣持續轉變。在這個走向可能仍模糊不清,或被高估的時刻,也許是個機會重看評論面對的挑戰。(文/余岱融)

廣泛的評論行為在機構如此膨脹卻又如此弱化的時代,不斷被賦予不同目的與面貌的想像。或許一切都會如生態的脈動一樣持續轉變。在這個走向可能仍模糊不清,或被高估的時刻,也許是個機會重看評論面對的挑戰。(繪圖/阮永翰)

作為文字工作者,似乎是反射行為的,會為文字的意義與價值效忠倡議。但當我們返回視覺藝術生態的實景,來看待文字的意義時,無論是評論、報導、企劃書寫、策展論述、新聞稿文字,細心審視這些文體,存在在藝文生產的各個流程之中。作為編輯,在感受到這些文字與藝評的重量後,月底我們將這些文字化為字數,以字數來加乘出寫作者微薄的回饋。我們始終有焦慮,不斷說服自己文字有其價值,但當拍賣市場藝術作品不斷刷新價格紀錄,寫作者還在為藝評,一個字的價格能否增加一塊錢而談判著。每當這個落差的場景出現時,消極的感受也會跟著浮現,藝術評論好像只是藝術奢侈價格旁的一只說明牌、一個增加價值的配件,藝術評論在當代藝術生產的系統裡,還有「價值」可言嗎?而那個仍讓書寫者願意書寫的契機為何?

藝評除了糾結在以量計價的稿費計算裡,還有其他的可能性證明評論仍具意義的方式嗎?在表演藝術的生產流程中,評論者成為了「創作顧問」,將過去後設、以文字維繫和創作者的對話關係,轉換成在作品生成前,評論者的對話關係即加入討論。在這些生產流程前後與意義的置換下,「評論」是否因而有了新生?而在視覺藝術的系統中,「評論」又冒生了何種可能?

前幾年,在剛承接一個藝文媒體品牌內部編輯換血的過程,其實同時間也面臨有許多過去的作者,成為高等學院的新進教師,他們面對新的職涯挑戰,無暇和過往一樣定期的供稿給媒體平台。在編輯與作者都曾面臨缺工與世代斷層的困窘時刻,當真實的陪伴、無數編輯與評論者生涯的發生與殞落,也就此思索何謂「藝評」的責任?何謂「編輯與媒體」的責任?藉由這次與「IATC TW—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的專題合作,試著思考如何更客觀地看待評論的「未來性」,並試圖找尋一個媒體與評論平台永續的可能。(文/張玉音)

張玉音(Yu-Yin Chang)( 338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吳思鋒( 9篇 )

普通讀者。不專業寫作者及編輯。小劇場工作者。現居東部。

余岱融(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