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評論的「挑戰」】我們真有(需)要培育評論人嗎?劇評人養成與高等教育

【評論的「挑戰」】我們真有(需)要培育評論人嗎?劇評人養成與高等教育

[The "Challenges" of Critique] Are We Really Cultivating Critics, and Do We Need to? The Cultiv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of Theater Critics

「戲劇顧問」組這樣的設置是否造成劇評人的挑戰?是,也不是。但這個事件發生的偶然,以及尚未對焦的想像,突顯的是:劇評人自身未能釐清與建制的養成與培育體系,被投擲於仰賴高等教育的想像之中,甚至是,我們真有(需)要培育評論人嗎?
問題的開始是一個「預想的危機與挑戰」。 110學年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戲劇學系碩士班除原有的主修「戲劇理論」外,增設乙組「主修:戲劇顧問」,而當年一般考試入學則出現戲劇理論組無人錄取的現象。對劇評人而言,這似乎浮現某種危機——若從高等教育來觀察生態需求,是否顯現戲劇顧問的功能性與實用性高過於戲劇理論/評論? 不過,這背後至少有兩個尚待釐清的問題。一是,劇評人的訓練來自...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吳岳霖( 1篇 )

現為《PAR表演藝術》特約編輯、劇評人、戲劇顧問與國立清華大學兼任講師。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肄業,關注當代戲曲、跨文化劇場與非典型空間創作、新生代創作者。著有《擺盪於創新與傳統之間:重探「當代傳奇劇場」(1986-2011)》(2014)、《鏡象.回眸:國光二十劇目篇》(2015),編有《《牡丹亭》往今情話.溫宇航五十》(2021),文字見於《PAR表演藝術》、《表演藝術評論台》、《幼獅文藝》等。

查看評論 (2)
  • 回應岳霖對於劇評人的養成在高等教育中的現況觀察:我本人(厲復平)在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開設的「戲劇原理與批評」課程也將於今年九月以後變更為「劇場與表演理論」課程。該課原課名中的「批評」(criticism)的原意著眼於批判性的思考,並非特別是以劇評書寫作為教學目標。我想說的是當今高等教育中對劇評人養成直接相關的課程,恐怕比岳霖在文中提示得更少,謹此補充說明。

    • 謝謝復平老師的回應。

      於此同步轉貼我在臉書上的回覆,作為紀錄:當時在查找時,從課綱裡確實有認知老師的教學安排可能與劇評有所不同,掙扎後還是按照一開始的設定,以「戲劇評論/批評」為查找對象,納入文章之中。不過,真的如老師所說,若我相對「寬泛」的搜尋也只有如此數量,實際狀況確實更少許多,太感謝老師的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