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開始是一個「預想的危機與挑戰」。
110學年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戲劇學系碩士班除原有的主修「戲劇理論」外,增設乙組「主修:戲劇顧問」,而當年一般考試入學則出現戲劇理論組無人錄取的現象。對劇評人而言,這似乎浮現某種危機——若從高等教育來觀察生態需求,是否顯現戲劇顧問的功能性與實用性高過於戲劇理論/評論?
不過,這背後至少有兩個尚待釐清的問題。一是,劇評人的訓練來自戲劇理論?或者說,「戲劇理論」等於「戲劇批評」等於「戲劇評論」?二是,劇評人的養成與高等教育有正相關?也就是說,這個危機意識本身有個假設是:在高等教育的專業訓練裡,我們將戲劇理論(組)視為劇評人的養成機制。因此,在回應這個事件、或說是危機之前,我認為必須從兩個面向——現有的劇評人組成與養成背景、戲劇評論的教學與課程——來處理前述問題,藉此理解這個事件所開展的挑戰,以及現有機制對劇評人培育的訴求。

供需關係的不平衡?劇評人的組成與養成
首先必須認知到的是,劇評作為一種文字生產,就是需要有平台(無論是網路、紙本等媒體)刊載,在此供需關係下才能有後續的即時性效果、與創作者的對話、對劇場生態的貢獻等討論。
現存常態刊載劇評的平台,最早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PAR表演藝術》(擁有紙本雜誌與網路媒體),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台》、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ARTalks》兩個網站則分別在2011、2013年成立,在公、私資源的挹注下,幾乎承載著臺灣超過九成的劇評供應,近期的每年總量都超過500篇(包含舞蹈、音樂、戲劇、戲曲等評論)。以《表演藝術評論台》來說,2021年因疫情影響,亦有425篇的表演藝術評論被刊載。此外,除部分自媒體運作,亦有《每週看戲俱樂部》(目前已停止運作)、《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等劇場人開設的網站,或是《關鍵評論網》、《風傳媒》、《鳴人堂》等一般媒體較為零散的刊載,都在臺灣的劇評版圖上拼上一塊。

從媒體來檢視劇評人的來源,最主要有三種:大專院校的教師/研究人員、劇場工作者、大專院校的學生——整體來看,學生以投稿居多,而非媒體的專業邀稿。此外,以上三種身分也有重疊可能。以現況來說,並無專職劇評人——若不是有其他專職,就是以斜槓方式寫作。這些劇評人雖不能說是橫空出世,但他們之所以能在公開媒體刊載劇評、或說被稱為「劇評人」,似乎未有完善機制,也無法明確定義。而國藝會於2014年推出的「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用一年20篇的書寫總量給予補助,並建構契約關係與發表平台,似乎有意解決問題、或建立機制。
在約莫八年後再次檢視,這個專案確實達到幾個目標:書寫者的多元,不再侷限於表演藝術領域;年齡層的下移,多數獲補助者為大專院校學生;整體劇評產量的提升,以及更加穩定的供給。但,當時的問題其實仍舊存在,甚至更加被突顯,包含:劇評人的多樣性與背景來源仍存在限制、獲補助者在相對大量的文字生產後能否持續維持。另外則是補助案的審查盲點,獲補助者的執行力有所落差,導致提案與評論書寫的能力不符預期,或是走向特色化的提案方式,以求得到評審關注。《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在此專案啟動時認為:「『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期許的毋寧就是這種『專業的發揚』的實踐。」(註1)但我認為,與其說是「實踐」,實情更趨近「練習」——不少獲補助者過去的書寫經驗不足夠,反而陷入劇評書寫與編輯兩端的泥沼。同時,劇評人的角色專業是否因此專案、或平台建置而達到平衡?這仍舊可以被打上問號。
因此,可再往回推一點的是,從「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的獲補助者背景來看,似乎與高等教育有一定程度的重疊、或接續(有不少獲補助者為碩士生、博士生)。那麼,可否再檢視高等教育有沒有對劇評生產與生態有所支撐/支持?

劇評人真的有培育機制嗎?高等教育裡的戲劇評論課程
我們可以檢視的是,現存的高等教育(包含大學、研究所)是否有以「戲劇評論/批評」為名的課程。其實,就算是有設置戲劇、表演藝術相關科系的大專院校也不一定會(常態化的)開設,且多半是「選修」,相對多次開設的有: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的「戲劇評論」(許仁豪)、國立臺南大學劇場創作與應用學系「戲劇原理與批評」(厲復平)等。其他相似課程,多半是戲劇理論相關的延伸、或實作。一般大學亦有類似課程開設於人文科系、通識課程,內容則不限於劇場,會將影視、視覺等評論納入,作為相對入門的安排,如國立中正大學「藝術評論」(郭亮廷)、臺北市立大學「表演藝術評論」(陳伊婷開設,雖命名為表演藝術,但納入影視)等。有趣的是,雖不見得有相關課程開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表演藝術相關碩士班卻將評論投稿設置為畢業門檻,或是部分相關課程也將投稿視為加分條件,亦是現存現象。
相較之下,北藝大戲劇學系(大學部)既長期納入「戲劇批評」課程,也將其視為部分組別的必修科目,近年陸續由林于竝、于善祿、陳建成等師資教授。此課程也隨著學士班規畫有所調整,如105學年度以前,作為理論組必修,並且是一學年、總共6學分的課程;到了105學年度第2學期後,改為一學期2學分,並且是導演組、劇本創作組的必修(此時應無戲劇理論組的規畫)。因此,這似乎突顯了相關課程的比例降低?以及,戲劇理論與戲劇批評間緊密關係,隨著組別的調整而有所轉向?
另一方面,我們除了從「有沒有」劇評相關課程思考到背後的「需求與否」外,「如何開設有評相關課程」本身就是個問題。也就是說,到底有多少劇評人投入高等教育的授課現場,以及劇評是否已能系統化地進行教學?
當然,前一個問題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提問,因為劇評人與大學教師間的關係存在著「既是因也是果」的連結,這也是涉及到劇評人專職化與專業化的釋疑;至於,第二個問題則善待解決。以我自己為例,暫且不論戲劇理論教育是否與戲劇評論有必然關係,但若非相關科系畢業,實則連理論基礎也難談,於是我的劇評書寫來自觀看與實務經驗。因此,當我即將於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開設「大學中文寫作:劇場閱讀與評論寫作」時,就清楚面臨到劇評書寫如何系統化的問題?包含實作經驗何以回溯到論述建構,並且如何將論述的建構回應到教學本身。最後,我被自己追問的是:我們承接的是怎樣的評論書寫脈絡與系統?
不確定這樣到底是釐清、還是越攪越混亂,但我至少認知到:現有的劇評人養成,似乎與高等教育的連結度不高。更甚者,現有機制下產生的劇評人、或者說「趨近於」劇評人這個身份,多半是機緣使然。

偶然與想像?回到「戲劇理論組無人錄取」的事件本身
我想先說個結論。我認為,該年北藝大的「戲劇理論組無人錄取」僅是單一事件,而這樣的「偶然」確實造成了一種過度的「想像」。簡單來說,同年與今年度的推甄入學,兩組都有人報考(今年度於撰文時尚在報名中),因此這個現象既無來源也無延續。
根據目前就讀北藝大戲劇學系碩士班「戲劇顧問組」的其中兩位碩士生(目前共有三位)的說法,當年報考「戲劇顧問組」,確實是對戲劇顧問這樣的工作內容有一定願景,而在大學時期所擁有的劇場實作經驗,認為戲劇顧問對於戲劇製作有更實質的幫助。但其中一位也提到更為現實的考量是:自己並不想以「學位論文」作為畢業門檻,而「戲劇顧問組」正提供另一種選擇。這樣的考量,或多或少反映出戲劇相關科系背景者,對於「實作」的某種嚮往。
但是,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北藝大對於「戲劇顧問組」的規畫,其實是從原有課程編制的調整,拉出「戲劇顧問組」的修課脈絡。舉例來說,現有的「戲劇顧問」(由何一梵、耿一偉教授)是本來就開設的課程,再納入該組的必修科目;其他必選修科目,則與另組相仿,並另設不同畢業門檻。不過,我們也可再思考的是:還有什麼課程是「戲劇顧問組」必須修習的?這也產生與「戲劇評論」同樣的問題:戲劇顧問的實作能否系統化為教學支持?況且,戲劇顧問在臺灣的發展時間晚於戲劇評論,其養成、培育的方法能否順利建制?

這種對於功能性與存在感的恐慌,似乎也將劇評人與戲劇顧問兩種身分放置於對立的兩端,但以現況而言,兩種身分可能並存於同一人身上,其不僅沒有彼此取代,更有製造多一條出路的契機——即便我們對其就業市場的成熟度仍有懷疑,但這又是另一個可被討論的問題。因此,我寧可相信高等教育系統納入戲劇顧問,不過是製造選擇,而國立臺灣大學、中山大學其實也都有相關課程的開設,僅是未有組別化的規劃、或是如北藝大如此直白的表現(此處不分大學部與研究所)。並且,戲劇評論與顧問兩者都面臨到相似問題:教學與工作方法的系統化?於校園內、外的實作連結?
這樣的設置是否造成劇評人的挑戰?是,也不是。但這個事件發生的偶然,以及尚未對焦的想像,突顯的是:劇評人自身未能釐清與建制的養成與培育體系,被投擲於仰賴高等教育的想像之中,甚至是,我們真有(需)要培育評論人嗎?
延伸閱讀|【專題】評論的「挑戰」

現為《PAR表演藝術》特約編輯、劇評人、戲劇顧問與國立清華大學兼任講師。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肄業,關注當代戲曲、跨文化劇場與非典型空間創作、新生代創作者。著有《擺盪於創新與傳統之間:重探「當代傳奇劇場」(1986-2011)》(2014)、《鏡象.回眸:國光二十劇目篇》(2015),編有《《牡丹亭》往今情話.溫宇航五十》(2021),文字見於《PAR表演藝術》、《表演藝術評論台》、《幼獅文藝》等。
回應岳霖對於劇評人的養成在高等教育中的現況觀察:我本人(厲復平)在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開設的「戲劇原理與批評」課程也將於今年九月以後變更為「劇場與表演理論」課程。該課原課名中的「批評」(criticism)的原意著眼於批判性的思考,並非特別是以劇評書寫作為教學目標。我想說的是當今高等教育中對劇評人養成直接相關的課程,恐怕比岳霖在文中提示得更少,謹此補充說明。
謝謝復平老師的回應。
於此同步轉貼我在臉書上的回覆,作為紀錄:當時在查找時,從課綱裡確實有認知老師的教學安排可能與劇評有所不同,掙扎後還是按照一開始的設定,以「戲劇評論/批評」為查找對象,納入文章之中。不過,真的如老師所說,若我相對「寬泛」的搜尋也只有如此數量,實際狀況確實更少許多,太感謝老師的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