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
【威尼斯通訊】強調南方視角的「處處都是外人」:扁平化的他者藝術圖像
佩德羅薩策劃的威尼斯雙年展並未擺脫中心/邊緣、北方/南方、西方/他者的二元對立思維。從邊緣到中心,作為他者的「外人」藝術...
當藝術圈看不見的過勞母親終於站在一起——從攝影群展「出自於她-藝術家與他們的母親」談「母性、為人父母」
巴黎Le Bal多媒體藝術中心匯集了25位當代藝術家的「出自於她-藝術家與他們的母親」,標題直接引用羅蘭.巴特(Rola...
被塗黑的歷史——格蘭.里根的「黑人藝術」
1990年代後期,里根與策展人好友塞爾瑪.戈爾登(Thelma Golden)共同提出「後黑人」(post-Black)...
從李昂到《人選之人—造浪者》:乘載著復仇女神香火的「北港香爐」
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台灣政治幕僚職人劇的主題,掀起了一波收視討論熱潮。有趣的是,這齣影射台灣政治現狀的戲劇,以反...
【Live Forever專欄】Black We Are:編舞黑身體、黑人性、黑歷史
當今日台灣藝術機構也在「擁抱多元」,我們談少數族群、談差異、談權力的時候,幾乎忘了自己在許多刻度與座標上其實就是少數族群...
小本的?大本的?台灣多元性別文本的「尺幅」與對應的史觀想像
本文試著將近年台灣史中的多元性別研究、西方女性主義者重塑藝術史觀經驗與當代台灣藝術作品中蘊含的「微觀」或「鉅觀」想像,談...
【2022鬼月專題】觀屍冥想與泰式花藝:泰國電影《告別茉莉》中的宗教脈絡、轉譯與社會批判
LGBT、泰國民俗、上座部佛教教義與修行,恰如其分地融合宗教哲學與俗世議題,讓《告別茉莉》在泰國國內獲獎無數、周遊各國電...
卡拉永遠OK:客廳、酷兒、家族系譜
展覽「圈內」是由國北教CCSCA學程的Ariana Lombardi所策劃的「酷兒」(queer)展覽,英文標題「Bec...
【景總麵包店#5】深諳陰陽、翻箱倒櫃的傑出跨性書寫電影《犬山記》 (⋯⋯也略談《瀑布》)
珍.康萍的跨性別敘事成功之處,在於她將兩個世代的男主角詮釋出「自我宛若他者」,自體即共體的影像書寫風格。無論從性別的陽極...
酷兒電影先鋒德瑞克.賈曼末期的花園創作
藝術家、愛滋活動家、酷兒電影先鋒和園丁德瑞克.賈曼 (Derek Jarman ,1942-1994)在 1986 年被...
文章導覽
1
2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