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行政

【我重生了】美術系與我的距離──十年觀察報告
當代美術系學生對職涯的想像早已不同於以往。蔡明君以橫跨業界與教學的經驗,反思學院課程設計與藝術產業現實之間的落差。她觀察...
【我重生了】創作vs生存:不必然要「重啟人生」才能成為藝術家—— 專訪多棲創作者李杰恩
縱使雖然無法像是全職創作者那樣,可以進行大量且高強度的藝術生產,但李杰恩並不會因此而感到焦慮,他回到「如何定位自己」這個...
【我重生了】藝術工作、創作焦慮與未來想像:藝術科系在學學生與藝術從業者問卷調查概覽
在針對在學學生的開放式問題20份回覆中,可見填答者對未來充滿探索與不確定感,主要集中在「職涯規劃」、「創作身分」與「產業...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館長們的感想與展望
美術館館長們如何在體制的限制與可能性之間找到平衡?在本次專題中,我們採訪了多位現任與曾任職於公立或行政法人美術館 的館長...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館長難為:願景、實踐與挑戰,選任館長的複雜性
雖說尺幅小,官位沒有理由更大,但都是「綜理館務,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也是一方所望;且在取得藝壇信任及與長官、民代的磨...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有關館長的種種……館員如何看?
本次專題,我們也採訪了幾位對相關議題有長期觀察的館員,他們供職於從北到南、不同性質的現當代公立或行政法人美術館,其中有人...
【臺灣藝術高教危機】奮力弭平社會與學院的裂縫:社會跟我想的不一樣該怎麼辦?
與社會接壤時產生的衝擊,是每位受訪者都面臨到的問題,儘管這並不限於藝術學院的學生,而是不分類組的剛離開校園學生皆會產生的...
侯玉書與何孟娟談「春之培力 & 春之展望」計劃,企業贊助如何為固化的藝術環境打開新可能?
「春之藝術行政人才培力計畫」是多年來少見、從民間發生的基金會與民間協會合作的贊助計劃,它以系統性的培力計畫,不只試圖改變...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2017-2018:以史觀再述創作流變,全臺藝文館舍陸續啟用
綜觀此兩年,全臺重大藝文館舍接連啟用或進行翻修,顯見社會對展演空間的使用需求與品質優化益發重視。2017年,文化部將空軍...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2015-2016: 藝術的體制化現象似乎也從這時期開始逐步建置
這兩年也是各美術館大舉開館與行政體系改制的時期,包含2015年空總創新基地成立,開始推動青年創業與社會創新計畫、林平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