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與藝術家相遇的悸動:周美玲導演談史博館口述歷史紀錄片
(本文摘錄改寫自《歷史文物》316期封面故事)眾人對周美玲導演的印象,多半來自她的影劇作品,如《刺青》、《流麻溝十五號》...
【小典藏|看電影】認識臺灣特有種山椒魚《山椒魚來了》億萬年的演化的冰河精靈首次躍上大銀幕!
島嶼臺灣面積不大,在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後,島上竟然有5種特有種的山椒魚,牠們生活在中、高海拔的山區,而多高山的臺灣,成為了...
【薄荷薄荷】代幣經濟是否有望成為二十一世紀文化基礎建設?以Shibuya為例
Shibuya從動畫的「擁有權」出發,並結合「互動式電影」,讓觀眾成為擁有者,並且可以參與決策劇情的發展方向。劇情發展對...
關於《舞徑》觀後及某些漣漪
夢想,只有不妥協的堅持與持恆的努力,才有可能成為美好。這過程中的艱辛與付出,往往不足為他人道也。只因這是個人選擇,所以需...
用生命寫電影史:賴成英、張照堂榮獲第5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於9月1日宣布今年第5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頒發給賴成英與張照堂2位大師級的藝術先鋒。賴成英接獲...
紀錄片的「當代藝術轉向」?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再見.真實」之後的難題
倘若我們不希望走回現實主義的傳統老路,卻也不樂見其一味地向當代藝術傾斜,紀錄片究竟還有甚麼可能性?TIDF在「再見.真實...
臺灣民族誌影像重要推手胡台麗辭世,享壽72歲
臺灣人類學者胡台麗於5月7日病逝,享壽72歲。胡台麗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紐約市立大學人類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
《事件現場製造》:與許哲瑜、陳琬尹展開台灣集體潛意識的一次巡弋
《事件現場製造》如同許哲瑜與陳琬尹先前合作的作品,總在回探已成為公眾記憶的歷史事件之餘另闢蹊徑,乍看在處理圍繞著事件與人...
是誰在壓抑臺灣紀錄片創作者的主體?從TIDF紀錄劇場《實驗067》試問之
為什麼我們在劇場中才終於見到紀錄者成為了他們於劇末集體宣示之「活生生的人」?過去在現實主義紀錄片的範式中,他們的主體為什...
【TIDF】此刻成為未來的過去:越南導演張明貴《樹房子》的影像解殖與空間詩學
張明貴的鏡頭徐緩地並置這些影像,他自始自終心繫的對於自我與家的意象,似乎在觀看的視線中指向某個棲居之地。無論是抽象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