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薄荷薄荷】荒原中能否遇見一千名伯樂?淺談Giloo Fest 2023的制度設計
結合了「國際華語短片影展」和「眾籌提案大會」的「Giloo Fest 2023」,不只是放映短片或紀錄片,還同時將過去只...
《鹽月桃甫》紀錄片:宮崎地方性下「逆殖民路徑」的藝術史追尋
2021年於日本東京首映,由日本畫家小松孝英(1979–)所主導拍攝的《鹽月桃甫》紀錄片,這幾年在台日兩地,皆有相關的放...
與藝術家相遇的悸動:周美玲導演談史博館口述歷史紀錄片
(本文摘錄改寫自《歷史文物》316期封面故事)眾人對周美玲導演的印象,多半來自她的影劇作品,如《刺青》、《流麻溝十五號》...
【小典藏|看電影】認識臺灣特有種山椒魚《山椒魚來了》億萬年的演化的冰河精靈首次躍上大銀幕!
島嶼臺灣面積不大,在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後,島上竟然有5種特有種的山椒魚,牠們生活在中、高海拔的山區,而多高山的臺灣,成為了...
【薄荷薄荷】代幣經濟是否有望成為二十一世紀文化基礎建設?以Shibuya為例
Shibuya從動畫的「擁有權」出發,並結合「互動式電影」,讓觀眾成為擁有者,並且可以參與決策劇情的發展方向。劇情發展對...
關於《舞徑》觀後及某些漣漪
夢想,只有不妥協的堅持與持恆的努力,才有可能成為美好。這過程中的艱辛與付出,往往不足為他人道也。只因這是個人選擇,所以需...
用生命寫電影史:賴成英、張照堂榮獲第5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於9月1日宣布今年第5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頒發給賴成英與張照堂2位大師級的藝術先鋒。賴成英接獲...
紀錄片的「當代藝術轉向」?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再見.真實」之後的難題
倘若我們不希望走回現實主義的傳統老路,卻也不樂見其一味地向當代藝術傾斜,紀錄片究竟還有甚麼可能性?TIDF在「再見.真實...
臺灣民族誌影像重要推手胡台麗辭世,享壽72歲
臺灣人類學者胡台麗於5月7日病逝,享壽72歲。胡台麗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紐約市立大學人類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
《事件現場製造》:與許哲瑜、陳琬尹展開台灣集體潛意識的一次巡弋
《事件現場製造》如同許哲瑜與陳琬尹先前合作的作品,總在回探已成為公眾記憶的歷史事件之餘另闢蹊徑,乍看在處理圍繞著事件與人...
文章導覽
1
2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古美術專題
古美術專欄
古美術市場動態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 Store
Google Play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