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藝術&投資
為了藝術而拜拜,不如跟藝術說掰掰—看藝術宮的「藝術王船慶典」
「從事藝術創作的話,要拜什麼呢?」這個問題也許偶爾有人想過,但幾乎鮮少被以藝術行動試著回答,特別是在臺灣,藝術創作通常都...
廖家明:姿態與崇拜
透過挖掘宗教和大眾媒體,藝術家指向了人的慾望。他將自己的肉身和大眾媒體上的肉身變成神並置在展覽中,藝術家將社會規範中對男...
伊麗莎白.佩頓的繪畫,不朽創造力的流變之歌
「肖像」這種形式也並非佩頓刻意為之的繪畫類型,她所關注的始終是繪畫本身,感興趣的是人作為繪畫對象時的狀態,是「感受顏料如...
疊床架屋!?
其實,早在南美館啓用前,曾經有過一、二館不同定位,一館以近現代為主,二館鎖定當代並與國際連結。但因實力派前輩的堅持,接軌...
旅行課
在慕尼黑和維也納,我大量地觀賞老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丟勒(Albrecht D...
臺灣文化傳教士―林衡哲醫師(下)
旅美30年間,詳閱吳濁流、蔣渭水、賴和、葉石濤、楊逵、史明等人的創作,他才發現臺灣30年代作家的水準,不輸給對岸的中國,...
由文化資產角度探討文物再製的問題
隨著文化資產觀念的發展,文物複製成為了教育推廣、博物館倫理、法律的一部分。基於文化平等權、近用權、外交等理由,博物館常需...
造假有罪——以美國奧蘭多美術館的巴斯奇亞偽作展為例
事實上,早在七個月前,也就是2021年7月下旬, FBI已對該館發出傳票,要求提供展覽相關的通聯記錄。查封展品後的一整年...
藝術的集體潛意識與(再)創造
這齣優雅而富含觀念性的舞台作品,英文「Embodying Pasolini」或許更貼切地描述了史雲頓在其中的表演本質。著...
【臺灣藝術高教危機】奮力弭平社會與學院的裂縫:社會跟我想的不一樣該怎麼辦?
與社會接壤時產生的衝擊,是每位受訪者都面臨到的問題,儘管這並不限於藝術學院的學生,而是不分類組的剛離開校園學生皆會產生的...
文章導覽
1
...
16
17
18
19
20
...
42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