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週遐想

藝術週遐想

Some Thoughts During the Art Week

100個人或許就會有100個答案,要找到共識尚且不易,更不用說共同努力。如今對於藝術生態中的不同角色,無論是策展人、藝術家還是藝術行政、畫廊主,都有比過往更多樣的生存發展模式,而埋首於日常之中,在我們都快要被如影隨形的工作所異化時,很多時候很需要從繁瑣的日常中跳出來,藉由俯瞰確認全局狀況後,再投入細節進行校準,避免某些方向的過度發展、長遠來看反而會對社群、對社會的福祉不利。

本年度的ART TAIPEI首度嘗試「藝博會+藝術週」的模式,「台北藝術週」以臺北市不同區域的畫廊、美術館及其他藝文機構的展覽串聯、特別活動為主要形式。期間,主辦方、畫廊協會所舉辦的一系列活動中有一場國際論壇,其中,日本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在演講後的Q&A環節,回答「對年輕人有何建議」一問時,表示她認為年輕人當下應當思考的是「可以透過藝術為這世界做什麼」。這一回答的角度,對於當下的藝術世界運作模式也有啟發性;而實際上不僅僅是年輕人,這也是不分年齡、世代,只要身處藝術生態之內的人皆應時時問自己的問題。

2024台北藝博會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當然,100個人或許就會有100個答案,要找到共識尚且不易,更不用說共同努力。如今對於藝術生態中的不同角色,無論是策展人、藝術家還是藝術行政、畫廊主,都有比過往更多樣的生存發展模式,而埋首於日常之中,在我們都快要被如影隨形的工作所異化時,很多時候很需要從繁瑣的日常中跳出來,藉由俯瞰確認全局狀況後,再投入細節進行校準,避免某些方向的過度發展、長遠來看反而會對社群、對社會的福祉不利。而我們一方面值得去避免為了發展而發展,或是就著FOMO的氛圍而快速跟進某些模式;另一方面,也值得不時反思和校準,思考如何在擇定的發展方向上先灌溉整體土壤、團結起來水漲船高,縱使這樣的灌溉工程時常難以被看見,卻是不可或缺。

這樣的日常省思和校準,不只是擁有權力和掌控資源者當有的自覺,每個人都可互勉為之。從根本上來說,這關乎某種「利他」的思維方式,不再一味詢問「社會或國家可以如何幫助我」,轉而思考「我如何可以用自己在藝術領域的專業,讓社會因此收益,我也得以生活和成長」?商業與否在此並不是問題所在,立意良善、運作正當的藝術經紀結構反而可帶來很大的正向助益。期待每一次、不同類型大小活動結束之際,都有空間對此進行反思和討論。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11月號386期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5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