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這片寧靜的花園深處,彷彿進入了一座永恆的珠寶盒,珍藏著大自然純粹之美。眼波流轉,光影有如細緻的絲綢,隨風輕輕遊走。時而躍上葉片,時而潛入花蕊,無聲地在花叢間流光溢彩。交織出一幅變幻無窮的畫卷,令人沉浸其中,赤子之心也為之悸動。
臺灣珠寶藝術家陳智權(Aka Chen)專注珠寶工藝逾30載,自1989年成立AKACHEN Jewellery珠寶工坊,創作無數經典作品,以瑰麗絕美的造型深獲各界讚譽。早期以設計傳統K金珠寶聞名,尤其以華麗鑲鑽及工藝繁複的大套鍊見稱。藝術家長年積極赴海外參展,累積實力與名聲,成為全球珠寶拍賣會、歐洲皇室與好萊塢名人藏家間的焦點人物,已然蜚聲國際。

1990年,陳智權在香港參展時,偶見義大利同行以極輕的鈦金屬創作珠寶,當時純鈦在珠寶設計中尚屬罕見,相關加工技術更是同行之間的商業機密。返臺後,他開始長時間探索與實驗,最終破解純鈦鍛造方法,並熟練運用純鈦(99.9%)金屬技術,至今仍屬珍稀工藝。2007年,AKACHEN正式推出純鈦珠寶,成為全球前三個正式取用純鈦珠寶專利技術的工坊。純鈦珠寶必須歷經幾百道工序的千錘百鍊,方能呈現如彩虹般繽紛的金屬光澤,與寶石巧妙輝映。陳智權顛覆傳統珠寶工法的創新技藝,開啟當代藝術創作之路,引領21世紀臺灣珠寶設計走向嶄新的藝術殿堂。
因緣際會,在寶爾博物館董事長施劉秀枝(Anne Shih)的牽線與前館長凱勒的肯定下,今年11月16日陳智權將於美國加州寶爾美術館(Bowers Museum)首度舉辦個展,完整展出20組,共計100件作品,展品以精心雕琢的花鳥蟲草融入繪畫與雕塑概念,開啟欣賞珠寶藝術的全新視角。本次展覽「永恆花園—陳智權鈦金藝術展」(The Eternal Garden: Titanium Art by Aka Chen)歷時三年籌備,不僅是陳智權30年來創作的階段性總結,更是他嘗試將鈦金做為當代藝術材質與媒介的重要里程碑。預計明年(2025)5月2日將巡迴至休斯頓自然科學博物館(Houston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展出。

展名「永恆花園」,一方面意指純鈦珠寶擁有永不凋零之美;其次,在東方,一座園林絕不僅僅是一個尋求安寧和夢境的地方,它是園林主人生命哲學的體現,和諧與精緻的韻律是東方宇宙觀在園林中的折射。本展以「賞園」、「格物」、「觀心」三大主題層層推進,從自然園林美學入手,將立體花卉與昆蟲形狀的首飾,置於以鈦金屬等材料製作的「枝幹」、「奇石」、「朽木」之間。可拆卸的靈活機關,展示當代雕塑與珠寶結合的裝置藝術。陳智權珠寶獨樹一幟的多元性,使他的作品《木蘭》(ZEN)在2020年由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以「雕塑」分類,永久納入設計藝術史典藏,成為該館首度收藏臺灣本土創作的鈦金珠寶作品。
自幼篤信佛教的陳智權,對空性本心有深刻的參悟。長年浸潤於書法、花藝、茶道等東方文化氛圍下,他對於從茶禪文化提煉出的極簡美感有深厚理解。無論是日本茶聖千利休(1522-1591)所追求的「侘寂」之美,或是宋代名窯優靜謐簡潔的風韻,皆被他巧妙轉化於創作中。孕育自然天地的「四元素」系列《水、地、風、火》,以及代表四季變化時序的「四季」系列《春、夏、秋、冬》作品,運用東方園林造景的框景手法,在仿宋窯瓷盤的留白背景上,以珠寶點綴一花、一果、一鳥,詩意而虛懸的構圖,恍如南宋宮廷畫家筆下的「小景」花鳥畫,散發著枯木逢春的生命力。

陳智權認為,極簡設計不僅展現低調與安靜調性,畫面的留白更賦予觀者無盡的想像空間,進而引發創造力。他說:「這個景要空掉,才會有想像;若塞滿則毫無意義,而且要迂迴,所以我的作品左右不對稱,能從不同角度欣賞。」在作品《水》中,精湛工藝雕琢成奼紫嫣紅的鳶尾花,臨水而生,猶如東方觀音與西方瑪利亞的化身,莊嚴而獨立。在西方語境中,鳶尾花的英文名愛麗絲(Iris)源自希臘神話中的彩虹女神,象徵眾神與人間的橋樑。鳶尾花亦是法國的國花,自12世紀起成為國徽圖騰。將鳶尾花從紫色木座取下,傾刻間則化身為象徵神性的鳶尾權杖。

純鈦立體雕塑的形成過程繁複,從設計圖到打磨完工,需耗時約三至四年,前期的設計規劃尤為費心。許多時候,蠟模難以達到一體成形,例如作品《氣韻生動》或《翩翩早春》中,那蜿蜒的長枝只能分段鑄造,經多次測試銜接而成。其中,純鈦雕塑的最大挑戰在於,如果有絲毫瑕疵,整個製程便必須重來。
在追求完美工藝的過程中,陳智權也學會了擁抱創作中的不完美,接納不可預測的結果。紫色鳶尾花那略帶殘缺的花瓣,便是鑄造過程中獨一無二的意外,最終被保留下來。這份隱藏於精緻巧工中的自信鬆弛,為陳智權的藝術創作增添了手作的溫度與無法取代的天然美感。

本次展出的作品,主要以鈦金屬為主體,鬼斧神工地雕琢出花葉柔瓣、昆蟲薄翼、枯枝樹幹等不同肌理質感,同時掌握顏色的層次堆疊,重複著加色與雕琢的過程,最終鑲嵌珠寶點綴。
整個過程中,施作者須保持高度的覺知與專注,眼前的顏色從黃色、黃橘、藍色、紫色、灰紅色瞬息萬變,一旦施壓過快,變色將難以掌控。這一流程宛如書法大家以快筆揮灑水墨,集「手、念、心」於一體,當墨色落於白紙,瞬間的暈染,不到一秒,便決定下一筆的走勢與軌跡。陳智權從日常創作,也體悟到禪宗「當下」與「立即」的精神。他說:「創作時,我心中清楚這可做、可不做,做了會怎樣,會有一個很強烈的概念,瞬間便完成判斷。雖然難以保證結果,但若想到新的創意就要去嘗試,唯有不規律和不斷變化,才能創造新作。」他在純鈦創作上登峰造極的熟練技藝,得以舉重若輕地在立體雕塑的表面,渲染出五彩斑斕的夢幻色彩,充分展現「純鈦極光色彩」技術的眩目與藝術性。
「這個世界不缺少奢華,我們不需要佔一席之地。」在陳智權的創作理念中,珠寶中的寶石、半寶石所散發的絢麗折光,賦予觀者難以言喻的極致視覺感受。此刻,珠寶已不再是俗世中的奢侈品,無論是折光率高達2.417的耀眼鑽石,還是折光率1.76、讓人眼視覺較舒適的紅寶石、藍寶石,抑或是硬度各異的寶石、珍珠,對藝術家而言,這些珍貴材料只是創作元素之一,目的是以純鈦珠寶承載人類情感、塑造永恆經典。他說:「對我而言,鈦金藝術與珠寶的魅力,在於光線的通透性、迷幻感,所帶給人們的想像力,這樣的美感與韻味,足以傳達一個故事,在人們的心底留駐。」

某一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無意中向陳智權拋出一個問題:「你為何不創作沒有寶石的珠寶?」這一提問啟發了他長期的思考——如何運用純鈦在不同光線角度下多樣的光澤特性,呈現如同觀看珠寶般的視覺體驗?於是,藝術家將心血注入純鈦蜻蜓與蝴蝶翅膀,透過顯微雕刻出數萬道細紋,精巧呈現如絲綢般波光粼粼的金屬光澤。近年來,陳智權大膽改變珠寶設計,翻轉以金屬取代寶石為主角,並斷言鈦金珠寶的流行與普及將成為未來趨勢。步入耳順(60)之年,準備進入人生第四階段的他,渴望將這份精湛工藝傳承。今年六月,陳智權應邀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舉辦大師講座,今後仍將繼續投入教育與傳承,培育未來珠寶人才。

展覽最後,映入眼簾的是與本展同名的「永恆花園」系列大型珠寶畫作,畫幅長達880公分,這是藝術家自30歲起一直深藏心中的未竟夢想。深邃幽靜的畫面,讓人聯想到19世紀印象派大師莫內在吉維尼的永恆花園。相同的藍綠色調,幽暗而迷人,同樣捕捉光線、空氣與色彩的微妙變化,幻影與真實交織。
陳智權在陽明山上親手打造的真實花園,成為《永恆花園》的靈感泉源。花園主人陳智權悉心栽培林中的每一株植物。微風吹拂,龍柏樹下,花瓣輕搖,蟲鳴鳥叫,空氣中瀰漫著泥土與花香。園中的花卉各具姿態,牽牛花、木蘭、玫瑰齊放,其中含苞待放的圓形花苞是陳智權最鍾愛的造型。他認為,圓潤的花苞不僅展現工藝之美,還象徵無限希望,因為在花朵盛開前,沒有人能預料它的模樣。這份藝術家的浪漫,從作品之中自然流露。

展覽現場,觀眾可以手持手電筒,近距離欣賞純鈦珠寶在白光或黃光下的色澤變化。隨著步移景易,彷彿置身東方園林的曲徑幽境。此外,陳智權以「瓶花」為主題的創作,如《形神如寶》、《妙造自然》等作品,展現了從園藝延伸至花藝的生活美學。山水園林被微縮納入方寸之間,將自然元素引入室內,於桌案上,領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思想境界。
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剎那即是永恆。花園中,光影與珠寶交織出時間的印記,從晨曦到落日餘暉,相互依存。這裡不僅是花朵綻放的所在,更是通往藝術家心靈歸處的樂土。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11月號386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對東亞區域跨物質與視覺文化研究感興趣,近期關注臺美史中的植物圖像。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