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結果: "威尼斯雙年展"

她—女性的革命與陰性的前衛
從翻轉「階級」的角度上看1965至1975年的「前衛」(與歷史前衛存在著概念上的差異),那麼或許最精彩的視覺藝術篇章,便...
空間檔案再探詢:「空間作為一種回應:1980後的臺灣經驗」講談側記
「臺灣獨立藝術空間檔案計劃」是亞洲藝術文獻庫在臺所推動之研究計劃,以1980年代至21世紀初臺灣獨立藝術空間為對象,進行...
東南亞藝術蓄勢再起,拍賣市場點將錄
東南亞藝術歷經亞洲市場幾度盤整,近20年來始終維持一定的市場熱度與競爭力。而隨著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力提升,東南亞買家於藝術...
【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你的教養不是我的教養,學院的藝術養成之術
Z世代年輕創作者的藝術圈生存遊戲,也許在學院時就已經展開,求學之路彷彿是一關關成為「藝術家」的淘汰關卡,除了要適應不同學...
【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當代藝術蹺蹺板:從技術臨摹到思想揣摩的斷裂式教學與其焦慮
近年來臺藝大在系所體質調整與校地使用等議題上,均可看見轉型的態勢。在這之中學習的年輕學子,又如何理解現階段的大學環境?「...
世界的反思印象—加里.休姆的藝術
現年60歲的加里.休姆(Gary Hume),不同於同代人的驚世駭俗與激烈抗爭,休姆的創作始終顯得謹慎、溫和、內斂。或許...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風景:謝英俊的四條路徑─常民的建築
謝英俊和其它建築師最根本的差異,在於雖然使用工業化的建築方法,但是迴避對高科技與特殊材料的依賴,堅持單純化材料與施工的程...
一樹櫻紅:從俵屋宗達到達米恩.赫斯特的四百年粉色滿開
櫻花,瀰漫在春天各個角落。這片春意也吹到國立新美術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與東京國立博物館當中,透過畫作一探自然與精神交織...
New face! 台北當代2022年首次參展畫廊,勇闖台北的理由?
第三屆台北當代參展的62家畫廊當中,除了大家常見的熟悉面孔外,亦有首度參與本次台北當代的新面孔。為什麼會想要參與本屆的台...
藝博會裡的國際潛力股:台北當代12位80後國際與台灣藝術家推介
台北當代的國際化與在地化的混合模式在今年有了更深入的拓展,畫廊傾向於選擇呈現35歲至40歲區間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在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