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代館2019年度展覽規畫公布,潘小雪:用展覽持續書寫台灣當代藝術史

當代館2019年度展覽規畫公布,潘小雪:用展覽持續書寫台灣當代藝術史

台北當代藝術館在進入後石瑞仁時代後,即便新館長潘小雪轉向對於當代藝術著力經營,並沒有讓當代展示成為民眾卻步踏入美術館的理由,整體表現有具體成果。2019年的當代館展示將帶來五檔大型主題展覽、六檔實驗型展覽,以及一檔街區藝術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潘小雪。(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藝術的力量
台北當代藝術館(簡稱「當代館」)去年參觀人次維持穩定成長,突破27萬參展人數,也證明當代館在進入後石瑞仁時代後,即便新館長潘小雪轉向對於當代藝術著力經營,但其靈活多角的經營思考,並沒有讓當代展示成為民眾卻步踏入美術館的理由,整體表現有具體成果。
去年展覽包括「影像的謀反」、「穿越-正義: 科技@潛殖」、「華麗轉身 老靈魂的魅力重生」等,皆獲台新藝術獎提名,「影像的謀反」也獲十大公辦好展覽等成績。潘小雪回顧去年無論社會與藝術界,都存在許多不穩定性,當代館也試圖思索,在美術館的策展方面,是否可以藉藝術的力量作為回應,潘小雪更積極補充當代館的使命——要用展覽持續書寫台灣當代藝術史。
2018年台北當代藝術館「穿越–正義:科技@潛殖」展覽,展於入口形象區的書寫公廠作品《南榕的二三事》。(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2019年當代館年度展覽
今年當代館將帶來五檔大型主題展覽、六檔實驗型展覽,以及一檔街區藝術展,包括:
「烏鬼」
策展人為黃漢沖、協同策展人為黃香凝。個展覽之中的魑魅魍魎,除了偽神祇、食人虎,也包含了時代的他者,如外來者、移民、異教徒、酷兒、甚至是不可見與失能的被統治者。透過藝術家的視角,重新自我探詢在東南亞版圖上,充滿焦慮不安的歷史闇影,深入種族、異教徒、政治、殖民、歷史等相關議題,在展場中並陳與對話,拼湊出各國面對的課題與藝術現況。
台北當代藝術館2019年展覽「烏鬼」展覽作品,王鼎曄( Ding-Yeh Wang)《三留》(Ghost between island and land ),單頻道錄像,2019。(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呼吸鞦韆—劉霞、蔡海如聯展」
展覽展出兩位受政治迫害家屬的女性藝術家劉霞的26件攝影、詩的作品以及蔡海如的裝置作品。劉霞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妻子,因是政治犯妻子而被非法軟禁近十年,蔡海如是台灣白色恐怖受難家屬的後代,1960到1970年代父親因營救228受害祖父,曾參加讀書會以及加入地下黨活動成為政治犯,入獄長達14年,以及之後再度因匪諜案牽連入獄十年。當女兒的發現一張張寫著爸爸是匪諜的報紙剪報之後,生命開始了質變。
「超音樂.異聲驅動」
策展人為賴依欣,展覽旨在探索聲音的社會性、文化性和能動性,藉由聲音的非物質性、聲響和傳播特質,重思社會、政治、性別、階級和不同的經驗所形成的視角如何作為其主體性的組成,同時進一步的理解和想像那些被遺落的聲音和話語。作品嘗試啟動多種聲音的可能性,喚起個體和全體在社會間的能動性,而聲音又如何作為能量的導體,重新思考、定義或想像社會的結構。
台北當代藝術館2018年展覽「影像的謀反」,朱利安《萬重浪》。(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 
為設計與流行音樂的展示,策展人為方序中、音樂執行總監是五月天的瑪莎。小花計畫發起人——方序中,邀請十組音樂藝術團隊,共同在當代藝術館進行第五年小花展覽,讓閱聽者參觀完一場展覽彷彿也聽完一張專輯,透過音樂與裝置藝術傳遞各種捨不得失去的回憶。
「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 
策展人為高千惠, 「少年當代」一詞,意指台灣當代藝術具體成形之前的重要啟蒙階段與影響生態。此場景從即至的2020 年代回首,以1960 年代為遠景、1970 年代至1990 年代為中景,1990 年代之後為近景,提出戰後出生第一代至第三代的一些生活與文化的啟蒙印記,也試圖探視介於壓抑與狂飆的精神狀態下,因「少年當代」而逐步塑造出的當代藝壇容貌。
「災難的靈視」 
策展人為黃建宏、陳昌仁,展覽探討藝術家面對不同事件與災難時,也拉長了定義事件的時間跨度,每一單一事件都可能一端被拉至全球尺度,另一端探入到人類心靈、技術環境與分子構成,「災難」成為人類轉化自身的一種狀態和條件,意即「災難」促使我們產生新的能動性,這正是今天藝術如何面對災難的最積極面向。
「華麗轉身 老靈魂的魅力重生」展覽作品,康雅筑《關於棉花的一切都是關於棉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館校合作.全齡導覽.首都文化品牌
另外,除了邀舉辦展覽,當代館在教育推廣上也密切與建成國中合作,目前館校合作已逾十年,未來當代館與建成國中密切討論將原ㄇ字型古蹟的西側大樓轉化為雙方更為緊密合作的藝術大樓。另外當代館也積極開發友善全齡的導覽,包括面對兒童、樂齡與身心障礙等客群,客製專屬的導覽內容。
成立於2001年的當代館,在2019年正式邁入第18年,館方積極思考如何將自身打造為一座能夠代表台灣的美術館,潘小雪強調這個城市品牌,是奠基在人文策展的導向,與藝術家為核心的精神,以當代藝術的前衛與批判,努力揭示藝術中的人文精神,持續提供保有歷史記憶又具前衛思考的城市文化特色。
台北當代藝術館教育推廣與建成國中合辦校慶活動現場。(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