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凱.斯里布特《更衣室》(Changing Room)。(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烏鬼」,以此歷史名詞為展名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大展當中,觀者走入整個展覽空間後即可察覺,由新加坡策展人黃漢沖主導策劃,黃香凝協同的策展團隊並非意在對「烏鬼」的定義做一歷史爬梳與概念解析,而是以此名詞指涉的「相對於主流思考的邊緣族群」為引,探討亞洲在歷經西方現代性思想介入、帝國主義擴張、國族認同等參數交互影響下,連結至民俗議題的各種想像,其中根據黃漢沖在展場中的訪談紀錄發現,社會邊緣的LGBT多元性別族群,與這些理念可以出現多少交集,則是他在這次展演中的探討重點之一,而這也可順勢開啟亞洲世界中,民俗之於性別議題的多元討論。
烏茲.里諾 (Vuth Lyno)《透瑪達》系列(Thoamada Series),這件作品是從藝術家與九位男男間性行為者(MSM)所共同參與的密集工作坊所發展出來,參與者在這兩天分享彼此的故事,在LGBT社群中建立了一個既私密又公共的對話關係。(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台灣漢人社會中的女性被祀權
若要談及台灣民俗信仰中對性別的想像,首先我們可以回到2016年10月,回顧當時台灣立法院審查時任大法官提名人詹森林(現任大法官),他所發表的言論,但當時媒體大多將重點放在時下的熱門議題,如同性婚姻以及死刑存廢的問題,反而忽略了另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即他認為男女必須平等,傳統上女性常被剝奪祭祀公業繼承權,傳統文化應該與時俱進,女性在祭祀公業相關權利上應與男性相同(註)。由此可見即使是自詡為亞洲世界中最穩定民主政體的台灣,傳統文化中對性別的枷鎖,依舊難解,仍然需要透過民主式的法律體系加以規範與保障性別平等。
恩佐.卡馬喬與連潔(Enzo Camacho & Amy Lien)《相戀》 Arb_Krasue +855 WE-B-2GETHER。(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傳統觀念中,女性死後應入夫家的廟堂當中,也因此過世的未婚女性幾乎難以取得被祀權,「廟堂不祀孤婆」的觀念根深蒂固。過世的女性為得香火,通常會透過作祟或託夢的形式要求地方立祠供奉,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位於石碇的姑娘廟,主神為魏扁仙姑,根據其刻有廟史的碑文記載,有位名叫曾桂的人,買現為此廟的地後,無故發生腳疾,求神問卜後得知在清領時期當地有位名為魏扁的女子,未出嫁即已去世,因無人祭拜,望曾桂能為她撿骨。曾桂於1918年為她建廟後,腳疾便不藥而癒,也因而神威遠播,後來多有香客前來求拜。該廟另有特色的是可提供民眾安置早夭或未婚女性的神主牌,因而成為女性被祀權不受保障的漢人社會中,獨特的女性地標。而這些皆被視為「陰廟」,且不被主論述重視且忽略的所在,反而是這些「孤娘」最終可安身立命的魂歸之所。
安妮沙末《公主7 (披著黃絲巾的第7位公主)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飄蕩的魂體、連接私我空間與永生的祭壇
回到「烏鬼」展中的部分展出作品,則是間接式地回應了可對照至孤娘信仰這類因性別因素,而徘徊於社會主論述邊緣的多元性別族群,他們至今雖尚未有民俗性的脈絡與機制成形,但本次展出卻透過了當代藝術的語言,預示了這類想像未來可能的成形狀態,其中最值得討論的是新加坡藝術家莎琳娜.穆罕默德(Zarina Muhammad)的《奇特棲息地的護身符》創作計畫。藝術家探詢那些不得已以特殊方式建立親屬關係的酷兒,理解他們如何離開原生家庭的庇護,並且重新找尋屬於「家」的歸屬感。而這系列作品共分為三個部份:《悼念無家可歸的亡靈》的祭壇裝置、《水如導引、詛咒、治療》的單頻道錄像以及《馴化對來世的質疑:死亡儀式及哀悼酷兒之身》展演座談。
莎琳娜.穆罕默德(Zarina Muhammad)《奇特棲息地的護身符》( Talismans for Peculiar Habitats)。(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悼念無家可歸的亡靈》與《水如導引、詛咒、治療》 ,單頻道錄像、竹、繩子、蠟染、未漂白棉布、蠟、稻草、沉香木、香、黏土、水、陶瓷、紙張、墨水、安息香樹脂、蛇皮、毛髮、薑黃、檀香 尺寸因空間而異,2019。( 攝影/陳飛豪)
走進裝置的展場空間,觀者首先會看到一張有如告別式中常出現的大型白色布幡,上面描寫著離開原生家庭系統的逝者,身後可能接受其他不知名悼念者的拜祭過程,其次將被引導進入一個以個人紀念物、手寫筆記、雕塑品、裹屍布、織品、貢品等,裝置成得以庇護無家可歸亡靈的私人祭壇,最後掀開白布,一個彷彿運載大體的擔架,對比著牆上的的單頻道錄像《水如導引、詛咒、治療》則詩意地想像這些死去的無主孤魂,會在身體留下甚麼符號、詩句、或信息給予陌生的遺體清潔者,而白淨的影像畫面,彷彿連結至另一個世界的永生狀態。另外,策展團隊安排了另外一件由恩佐.卡馬喬與連潔(Enzo Camacho & Amy Lien)共同創作的作品《相識》,以東南亞文化中一個能夠將肢體從軀幹與器官分離的傳說人物造型為發想,利用假髮等現成物,製造出頭顱懸浮在空中的視覺效果後,從頭的下方投影出一對同性愛侶相愛過程的紀錄片。人頭裝置對應著私人祭壇隱喻的喪葬祭儀過程,彷彿將把逝者帶離人世的死亡使者,令人不寒而慄。
恩佐.卡馬喬與連潔(Enzo Camacho & Amy Lien)《相識》Arb/Krasue +855 U-NOTICE-ME 紙、假髮、木棍、投影機、雲台夾、單頻道錄像 尺寸因空間而異 25 min. 21 sec. 2017。(攝影/陳飛豪)
「烏鬼」展出當中,莎琳娜.穆罕默德、恩佐.卡馬喬與連潔三者交織出的展演空間,透過宗教觀、儀式、個人生死觀的想像,連結出一個嶄新且專屬於酷兒的生命禮俗。對比之下,彷彿一個尚未成形的孤娘或者說獨孤者離世後構成的信仰系統,雖被排斥在主論述之外,卻是那些邊緣者最後的安身立命之所。家庭的功能,在現今雖被有意維繫異性戀婚姻霸權者窄化成好像只有卵子與精子的結合,但事實上亦有陪伴亡者尊嚴地走向永生的重要功能之一,未來在婚姻制度改變,牽涉出的家庭多元化想像之後,接續而來那些傳統當中關乎於亡者、送行者、祭儀、工藝、禮俗與象徵物的轉化,會出現何種改變皆值得當下的我們思考與觀察,而這也關乎著如何讓出生即與眾不同且不凡的靈魂如何尊嚴地走完一生。
葉偉立《仙跡》(Divinity Trace),攝影、椅子、物件,尺寸因空間而異, 2009年迄今。(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烏鬼
展期:2019.01.26-04.14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陳飛豪( 119篇 )追蹤作者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