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潘小雪如何擘劃後石瑞仁時代的台北當代館

潘小雪如何擘劃後石瑞仁時代的台北當代館

2008年在李永萍擔任文化局長期間,石瑞仁當時獲聘擔任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直到2016年卸任,為擔任當代館館長任期最為長久的一位。然其任職期間藝術界也持續存有對於當代館指向當代定位的模糊,抑或展覽偏向商業化經營等隱憂,並對於當代館走向提出建議的聲音出現。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潘小雪。(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2008年在李永萍擔任文化局長期間,石瑞仁當時獲聘擔任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直到2016年卸任,為擔任當代館館長任期最為長久的一位。然其任職期間藝術界也持續存有對於當代館指向當代定位的模糊,抑或展覽偏向商業化經營等隱憂,並對於當代館走向提出建議的聲音出現。
石瑞仁任期內歷經當代館從公辦民營,改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這些營收與經營方式的更動,也使得其在卸任前的受訪時透露,當代館是少數要自己找資源的美術館,然而卻同時也有著公家單位的制度約束,隱約地表達出其經營的難處。而後,2016年8月當代館館長改由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潘小雪接棒,在歷經超過一年多的經營耕耘,開始有回饋「當代館不一樣了」的聲音出現,藝術專業社群對於當代館正向的評價逐漸的累積,館長潘小雪也於春季分享其擔任館長期間,所試圖堅持與推廣的信念。
避免個人意志主導:共議式的策展方向
她先以近期兩條都有「當代」的議題新聞作為前引,帶出未來當代館的挑戰。其一為「台北當代藝術園區」的規劃確立,以及明年1月由任天晉擘劃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也將開幕,這些事件給予了她震撼與啟發,思考如何與這些城市與藝術產業的發展「並駕齊驅」。她表達「這代表我們自己的主體的任務要越做越好,公眾利益、全民審美、藝企合作以及當代藝術的人文精神多個向度都再推進一些。」她以用當代藝術打造、擦亮一個城市品牌,自許為未來當代館的展覽走向。
「羅莎的傷口」中胡丰文(Fx Harsono)的作品《靈魂之光》(The Light of Spirit)。(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然而當詢問,目前當代館年度的展覽是如何產生?潘小雪表示,目前主要依據三方意見的來源,包括當代館館方、諮詢委員會、公開徵件與邀請比件,一由館方與諮詢委員會討論出Moca Studio的展覽方向;二則從公開徵件與邀請比件中與諮詢委員會討論出當代館主展覽的方向與美學論述;三則是透過公開徵件與比件的方式直接邀請至Moca Video、Moca Cube、Moca Plaza。潘小雪解釋設立展覽的諮詢委員會是在她任內所創,「館的經營只靠個人美學癖好是不行的,委員會有專家學者、策展人、藝術家各種角色的組成,我們不是先有美學論述再來找服膺我們美學論述的展覽,這個展覽產生的方式是很不一樣的,我們是透過討論,而不是上對下的評比,特別留意不要以指導式的方式來溝通,藝術應該是互相尊重談出來的。」另一方面也是對於面對議會質詢時更務實的對策,有了具體的專家學者、各藝術領域工作者的意見匯集,也構成支撐館方策展方向的後盾。
「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中席德進的作品,左為《黃衣少年》右為《紅裙少女》。(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中王俊傑的作品《激情》。(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專業.人次.勞動意識的平衡
回望去年展覽,具社會與人文議題的,包括「羅莎的傷口」、「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等;健全台灣藝術視野的「島嶼隱身」;藝術與科技探詢的「失重樂園–河口洋一郎的衍化論」;藝術機構批判「白立方之內–陳逸堅個展」等,各個藝術議題面向皆盡力觸及與回應,拉回當代館的當代藝術本位,也盡力降低商業化觀感,以及那些一眼就能被識破是為了充實瀏覽人次的展覽比例。
去年的總參觀人次計有23萬多人,潘小雪認為參觀人次不用追多,目前展覽方向維持回應藝術界對於當代藝術詮釋的範疇,對於規模不大的當代館來說20萬人次剛剛好,每天大約650人次,對於環境的乘載與參觀品質都能維持。另外,當代館也長期獲選年輕人喜愛去處的前十名,而與喜好藝術的年輕觀眾又是如何維繫互動?潘小雪驕傲的表示,目前當代館的臉書粉絲頁有30萬人,網站的點閱率也高達700多萬人點擊,她歸功於團隊中年輕網路小編的用心經營,「有抓到與年輕朋友的對話互動模式」,第二是要思考展覽本身的議題、話題與互動性。當代館團隊整體編制不大,平均年齡介於偏年輕的35-40歲間,然而這個精巧的配置卻是潘小雪很珍惜與樂觀看待的部分,「位階高的美術館也是有他們的難處,小館也有小館的優點,現在我們做展覽都蠻手工的,每個環節皆由館員自己出力、監工,但卻可以細膩地控管展覽品質。」
然而,面對許多藝文場館都避重就輕的藝術行政勞動權益議題,潘小雪倒是主動回應,也肯定勞動意識與勞基法的修改,「藝術行政存在很多過勞的可能,如展覽前置時期,或是探訪藝術家的時間,常常不能準時下班,甚至經常性過勞加班。但《勞基法》出來,資方就會知道要節制,員工也會調適工作時間的配比,休息很重要,資方面對這些條文就是要想辦法配合,而且一定存在解決的方法。」
「失重樂園-河口洋一郎的衍化論」展出的作品《衍化萬花筒》(Flora, Eggy, Nebular)。(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館舍擴充與美術館式的藝術教育
面對未來的經營,潘小雪也表示有三大目標,包括「要把前衛和創意帶進古蹟」,保持歷史記憶又領導前衛,讓市民有城市歸屬感;「設立館內策展人並廣邀獨立策展人合作」努力揭示藝術中的人文精神;最後是「以藝術家為核心」回應時代啟發與感性知識。
而面對台北市立美術館周邊「台北當代藝術園區」的擴建規畫,潘小雪也表示當代館也一直與鄰近的建成國中協調館舍的整併,目前規劃會以藝術教育學程為主要的合作方式,因為「美術館的教育是現場性的,與一般系統中端看老師的教學是不同的,我們提供展覽的現場,甚至請藝術家到校分享、上課,希望能和教育單位發展出美術館式的藝術教育,而不是教育系統的美術教育。」
「島嶼隱身」中安聖惠(Eleng Luluan)《刻在靈魂的地圖》(A Map Carved into The Soul)。(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回望潘小雪入主當代館這一年多來的作為,以其爽朗、熱情、謙虛又圓融的身段,不僅延續她過去對於原民當代藝術的策展研究,也致力建構、提升當代館的專業性、公共性與教育功能。訪談間她積極宣傳當代館的種種努力與成績,然而對於藝術專業導向的展覽是否會造成收益不彰,她也提供數據表達對於館方自籌能力的信心,「目前我們自籌大約占支出的四成,文化局補助和自籌款項共約6,000萬,館方的自籌達成率是139%,超過百分之百的達成率,來源包括改善藝術商店空間的呈設、門票收益、藝術教育課程推廣、企業贊助等,我們透過很多方式來達成自籌的款項目標,但並不會和藝術專業的發展產生衝突。」
訪談最末,潘小雪也預告當代館官網即將改版,「因為我們粉絲實在太多啦。」她以一貫俏皮的笑容說著。因著她於博物館經營以及關照藝術議題的熱情,對於藝術社群來說,台北當代藝術館又將重新成為一個可以持續帶來啟發的選項。
「白立方之內-陳逸堅個展」展出的作品《南國》( Tropicana)。(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