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

【專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

【Feature Report】What Kind of Museum Director Do We Need?

懷抱著對「制度結構」的問題意識,我們策劃了這次的專題。即便我們無法推翻現有制度「打掉重練」,但在可見的制度性限制中,我們是否能尋找到改變的契機?為此,我們邀請了對博物館發展脈絡有深入研究的黃心蓉老師撰寫專文,並嘗試透過訪談現任或卸任館長與館員,從他們的經驗中投射出今日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的改革方向。

在梁啟超的《李鴻章傳》結尾處,作者將李鴻章與古今中外的人物進行了比較,其中一個參照便是與李鴻章同時代的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Ito Hirobumi)。梁啟超指出,環境際遇和制度侷限極大地影響了人才的發展。這一評述在中國2003年的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了更為精簡的提煉。編劇藉伊藤博文之口,說道:「李鴻章大才,然何其不幸,為政於中國之地,其乃絕對專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無才,且舉國人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這「天才、地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深刻揭示了制度如何扼殺才華,成為對專制體制下人才命運的強烈批判。

今日的臺灣幸運地脫離了專制的政治體制,但即便在民主社會中,制度依舊深刻影響人才的發展可能性。好的制度能促進環境的健康發展,而壞的制度則會扼殺創意與潛力。這一觀點不僅適用於政治與經濟,也同樣適用於藝術文化領域,特別是在美術館的發展與管理方面。近年來,隨著臺灣各縣市美術館相繼成立,對「館長」的需求日益迫切。「館長在哪裡?」成為各界不斷詢問的問題。有些人調侃道,綠營縣市喜歡用「代理」,而藍營則偏好「顧問」。玩笑背後揭示了館長的短缺與不確定性。即使在今年年中,數座美術館陸續確定了館長人選,但「館長荒」的現象仍持續上演,未來仍有許多空缺待填補。

典藏《今藝術&投資》2024年10月號385期專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企畫/朱貽安ˉ圖/由ChatGPT生成圖像編輯而成)

這樣的情況促使我們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更進一步地,我們必須問:「什麼樣的制度能支持館長及相關人力資源的長期發展與永續經營?」這場討論不僅關乎於找到「對的人」,更關乎於建立一個能夠孕育並支持人才發揮潛能的「對的制度」。懷抱著對「制度結構」的問題意識,我們策劃了這次的專題。即便我們無法推翻現有制度「打掉重練」,但在可見的制度性限制中,我們是否能尋找到改變的契機?為此,我們邀請了對博物館發展脈絡有深入研究的黃心蓉老師撰寫專文,並嘗試透過訪談現任或卸任館長與館員,從他們的經驗中投射出今日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的改革方向。

一個健康且具成長性的制度環境,不僅能培養出優秀的領導者,也能促進整體藝術文化的蓬勃發展,從而讓美術館保持活力,應對未來的挑戰。唯有在一個健全的制度框架下,美術館的館長才能充分發揮其潛能,帶領機構走向更具前瞻性的未來。這次專題的目的,便是希望能透過探討「制度」與「人才」的互動關係,為未來美術館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與啟示。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10月號385期

朱貽安(Yian Chu)( 153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