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黃心蓉專欄】從北美館擴建案中看「古今共存」的可能性

【黃心蓉專欄】從北美館擴建案中看「古今共存」的可能性

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Bilbao)由建築師法蘭克.歐恩.蓋瑞(Frank Owe…
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Bilbao)由建築師法蘭克.歐恩.蓋瑞(Frank Owen Gehry)設計。(© MykReeve)
博物館是不折不扣的有機體,隨著藏品的累積、功能的改變、藝術型態或展覽方式的突破,因此會有改建、擴增或另設新館的必要。在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的成功後,委請明星建築師設計大量體空間的公式,更掀起全球複製的熱潮。當然,歐美許多金主熱衷捐獻得以冠名的實體建物之風,也對館舍大興土木產生推波助瀾的效益。據統計,在21世紀初期,全美有一半以上的博物館都有正在動工的資本部門案。因為硬體建設對館務、財務、發展框架都有決定性的作用,美國的中大西洋博物館學會(Mid-Atlantic Association of Museums)已經連續十來年舉辦「建造博物館」(Building Museums)的國際研討會,就可行性評估、募款、暫時閉館的可能損失、工程進行的追加費用、重新開幕的行銷宣傳等諸多議題,提供各界交換想法、研究範例的平台。為了鼓勵業內人士出席,促進與博物館界的交流,以利雙方溝通,美國建築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還特地將本研討會列為認證教育學分之一。
台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模擬圖。(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為台灣首間美術館,成立於1983年。增建之議首見於1990年代末期林曼麗館長任內所擘籌的大美術館計畫,此後歷經數任市政及行政單位對相關計畫的調整更動,終於在今年由台北市文化局鍾永豐局長及現任北美館林平館長對外宣布,將以「當代藝術展演平台」為定位,選址於美術館旁的花博園區新設場館。但新館預定地鄰近圓山考古遺址,雖然台北市政府已承諾考古試掘,擴建案對文資的可能衝擊仍然引起議會及學界的注意。另外,新館面積幾近舊館的兩倍,預期效應為何,也為外界所關心。
《107年國定圓山遺址監管保護計畫》圓山遺址劃定範圍。(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羅浮宮(Musee du Louvre)中庭與金字塔合成圖。(© Benh LIEU SONG)
其實這樣的「今古爭地」,在國際上不乏雙贏的例子。如羅浮宮(Musee du Louvre)當年在貝聿銘興建玻璃金字塔前,就是由考古學家兵分兩處,於拿破崙中庭(Cour Napoléon)和方形中庭(Cour Carrée)開挖。因前者曾是巴黎庶民居住的街巷,後者則是16世紀羅浮宮的護城河舊址,雖然為了顧及開館日期,工作上必須與時間賽跑,團隊仍舊在此處出土了包括玩具、花瓶、縫衣針、皮帶扣等數百萬件文物。現在玻璃金字塔所在位置即是拿破崙中庭,原來方形廣場挖掘所現的牆體基石,則成為羅浮宮「中古羅浮」(Medieval Louvre)展廳的一部份。另外,因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爆紅的南韓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也是以具象時間軸概念為基礎的作品:除了札哈.哈蒂(Zaha Hadid)設計的未來感流線型場館外,還有原地保存的首爾城廓、二間水門,及陳列各文化層紋理。龐貝古城(Pompeii)的管理組織都主動邀請藝術家詮釋古城的發現,創造新作,並以典藏、展示當代藝術為中長程願景。只要現階段的試掘及因應作為能符合《文資法》的規範,相信北美館與史前圓山文化難得的淵源,應會成為國際競圖時許多建築師致敬的對象。
由札哈.哈蒂(Zaha Hadid)設計的南韓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 Ken Eckert)
南韓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除了新穎的建築場館外,也有現地保存的首爾城廓、二間水門,陳列各文化層紋理等考古遺址。(黃心蓉提供)
至於在未來藍圖方面,因為觀眾的養成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新建築雖然可以吸引好奇的大眾一探究竟,但新鮮感一旦消退,美術館的入場人數又會下降,要等到美術館利用新場域和新設備擴大耕耘有成後,才能看到實質藝術欣賞人口的上升,所以不宜在初始期就太過樂觀。如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在1997年10月開幕,1998年創下130萬的參觀人潮,但自2000年起,訪客數目一連六年無法突破百萬,2003年更降至85萬,在金融海嘯後又有一番起伏,直到2014年後,每年參觀人數才穩定保持在100萬人以上。又如泰德現代館(Tate Modern)在2016年擴建,但翌年全倫敦博物館的參觀率驟減,泰德也不能倖免。紐約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的再生過程更是辛酸,在完成眾所矚目的綠建築之後,博物館年訪客人數仍長期停滯在原有的25萬人,與預估的40萬人目標相去甚遠。不過就算是在此段可能華而不實的白象(white elephant)期間,新館只要開始運作,就一定得支付隨著坪數、展廳增加所激增的水電保全、展覽成本、研究人員等費用,這是館務茁壯必要的投資,也希望台北市文化局可以做出相對應的財務支援。
南韓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除了新穎的建築場館外,也有現地保存的首爾城廓、二間水門,陳列各文化層紋理等考古遺址。(黃心蓉提供)
台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中新庫房示意圖。(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新館的樓地板總面積和現在國立台灣美術館的樓地板總面積相當,可見新館落成後,館長及館員工作之鉅,但規劃中的許多特色,又確實將對台灣美術史有著重大的影響,尤其是舊館預計建構的「台灣經典藝術常設展展間」和「智慧型可見典藏庫房」,更是令人期待。台灣自超級大展流行後,長期擠壓常設展的場地與檔期,然而典藏品長久不見天日,觀眾又已習慣特展的頻繁更換,很難對展品有深度接觸,不利台灣美術史的教育。本來作品被納入美術館典藏是對藝術家成就的最高肯定,北美館重新在展覽中聚焦典藏常設展,不但是可以直接激勵藝術社群,也有助觀展模式的改變。但巨無霸型的北美館將來在爭取資源與贊助上,勢必會因高能見度而較同屬台北市文化局轄下的台北當代藝術館或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佔優勢,某種程度的共享或合作應該是北美館下一步思考的策略。
黃心蓉(Patricia H. Huang)( 49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