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以空間為畫布,身體為彩筆──「帶著形狀去跳舞」律動工作坊側記

以空間為畫布,身體為彩筆──「帶著形狀去跳舞」律動工作坊側記

整個課程設計,由觀察到體感、由封閉空間到半開放式空間、由單人到雙人協作再到全體共創,除了增加活動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之外,也增加了孩子與展品、空間和人之間的互動性。

「剛剛在城堡裡還有看到哪些形狀?」君君老師問孩子們。

一個舉手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說:「我有看到三角形!」

「我也有看到!」「我也有!」「我也有!」

「好喔,有看到三角形的人,請舉……屁屁!」

「舉屁屁,哈哈!」孩子們一面嘻笑著,一面翹起屁股。

圖片提供: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週日微雨的下午,在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的「如果我是一個圓」空間體驗室中,雲門教室的君君老師正在引導一群孩子用他們的身體來體驗「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

「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用體驗來學習空間感知力

這是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兒藝中心)為當期展覽「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所舉辦的律動工作坊,讓4-7歲的孩子以空間為畫布,身體為彩筆,詮釋空間結構的基本元素 : 點、線、面。

此次展覽是北美館上半年「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的延續,但由於建築牽涉的層面很廣,為了要縮小範圍與聚焦,策展團隊在發想過程中參考了很多資料;最終,策展人郭姿瑩被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著作《點、線、面》所吸引──建築的基礎是幾何,而幾何的根本不就是點、線、面嗎?於是,展覽的主題就定調為「點、線、面」,來啟發兒童對於空間和建築的感知力。

為兒童策展

策展團隊的怡君告訴我,在展場的規劃上,有細心地考慮到兒童的需求,例如轉化說明文字、降低說明文字的高度、工作檯的高度設置配合兒童身高、增加展場的透視性等等。最重要的是,團隊明白要讓孩子親近藝術,不能只是用看的;因此相比於以往的展覽,這次設置的互動體驗項目應該是最多的,包括了平衡蹺蹺板、面到體的直線摺法、編織、《一居》互動裝置和有機聚落等,讓孩子能夠有更浸淫式、更多元的感官體驗。

策展團隊希望配合這次的展覽,給孩子在五感上更多不同的體驗。除了規劃以聽覺體驗藝術的「大小空間裡聲音探險」工作坊之外,也規劃了讓幼齡孩子能用身體體驗藝術的設計。因此,他們邀請雲門教室策畫屬於4-7歲孩子的「帶著形狀去跳舞」律動工作坊,讓孩子用身體來感受形狀與空間的微妙關係。

屬於4-7歲孩子的「帶著形狀去跳舞」律動工作坊
攝影: 謝宜暉

「帶著形狀去跳舞」:用身體感受形狀,讓自己成為形狀

策展團隊體認到,展區很多的藝術品和體驗裝置都比較適合學齡的孩子。他們希望也有讓幼齡孩子能體驗空間的設計。因此,他們邀請雲門教室策畫屬於4-7歲孩子的「帶著形狀去跳舞」律動工作坊,讓孩子用身體來感受形狀與空間的微妙關係。

工作坊的前半段在「如果我是一個圓」空間體驗室進行,主要是為了賦予孩子跟展品互動的機會。首先,君君老師邀請孩子化身為小偵探,在「形狀王國的城堡」(也就是空間體驗室的裝置藝術)中穿梭,用眼睛觀察裡面有哪些形狀。孩子們歡快地隨著音樂自由探索著,並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看到了哪些形狀。君君老師鼓勵孩子用身體的不同部位和姿態,做出這些形狀的輪廓。等到孩子熟悉如何用身體來表現形狀後,更進一步的任務,就是用身體做的形狀把城堡蓋得更大。在輕快的音樂中,孩子一面繞行城堡,一面思考著要用怎樣的姿勢做出形狀、用身體的哪個部位與裝置藝術連結,還有要黏在城堡的哪一面上?

圖片提供: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這是個逐步打開自己的過程。可以看見,原本用手掌圈出小圓形的孩子,慢慢地嘗試用身體窩成一個圓;原本習慣用手做出形狀的孩子,在氣氛的帶動下,也嘗試用腳來凹出形狀。孩子們也會互相模仿學習:原本孩子大多是站著做出形狀靠在城堡上,後來發現用腳抵著城牆做出形狀很好玩,於是在最後一輪的時候,有一整排孩子都倒掛在城牆上,笑得很開心。

延伸空間,擴大想像

在工作坊的後半段,活動移到了空間體驗室外的落地窗前空地,給孩子更開闊的活動空間。在延伸的空間中,君君老師也介紹了延伸的教具──鬆緊帶,讓孩子用身體創造出來的點線面空間更為具象。比起容易創造出曲線的肢體,鬆緊帶因張力而繃直的直線,更貼近簡單幾何形狀的樣態。

圖片提供: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君君老師先是用騎馬划船等主題,讓每個孩子熟悉鬆緊帶的使用方法。熟悉了鬆緊帶之後,老師把孩子兩兩分組,一半的組合作出有洞的形狀,讓另一半的組來鑽。孩子們各自發揮創意,出現了各種大小、形狀各異的洞,也顛覆了洞的想像──我們直覺洞就是鬆緊帶撐開的空間,但也有孩子把鬆緊帶舉高,用兩個人的身體和鬆緊帶形成像玩「倫敦鐵橋垮下來」那樣的山洞。君君老師回憶,在幾場工作坊中,令她最驚豔的,就是孩子總是能夠想出大人沒有想到的創意。雖然是由她來帶領工作坊,但從孩子身上,她也學習到很多。

圖片提供: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接下來,君君老師帶著所有的孩子圍成一圈,然後拿出了超大號的鬆緊帶,引導孩子合力做出各種形狀。從高低間隔構成的皇冠,到水平交錯形成的星星,孩子們逐漸掌握了空間的向度。最後,君君老師邀請孩子們一起來蓋一座城堡。孩子們或站、或坐、或進、或退,每個人不同的想法和姿態,建構出屬於他們獨一無二的城堡。

體感是最好的紀念品

整個課程設計,由觀察到體感、由封閉空間到半開放式空間、由單人到雙人協作再到全體共創,除了增加活動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之外,也增加了孩子與展品、空間和人之間的互動性。

圖片提供: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工作坊結束後,看到有孩子意猶未盡,拉著爸爸繼續做人體三角形,我深深體會到君君老師所說的:以往兒藝中心的工作坊多半都是讓孩子帶著手做的成品回家;而這一次,他們想要讓孩子帶走的是體感──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延伸閱讀

你好!我的畫
作者: 秦好史郎
翻譯: 米雅

拿起畫筆,盡情揮灑吧!
原來,畫畫這麼舒服

用力一筆,啪嗒!
顏色就要出生了。

畫呀、畫呀,
一點、一滴,顏色正翻滾著。

畫筆開口說:「大一點,再畫大一點!」
水桶在叫我:「喂──這邊!這邊!」
我的手和腳也在說:「再畫!再畫啊!」

嗯!再多畫一點!
我的畫,就要創造出來了。

從畫筆、水桶,到雙手雙腳的共同參與和發聲,透過顏色的出生,為一大片的白底,帶來豐富的樣貌,跟著小女孩的一舉一動,感受無邊無際的靈感,傾聽每一個發出邀請的聲音,創造出自由奔放的作品,原來,畫畫可以是輕鬆又有趣。

【專題│以身體為出發點,玩出情緒力】02. 啟動身體,帶動情緒的變化

【小典藏|愛閱讀】透過孩童的視角,享受「遊戲」的樂趣—秦好史郎《你好!我的畫》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心的旅行──讀秦好史郎《你好!我的畫》

謝宜暉( 2篇 )

史丹佛大學雙碩士。曾任職科技業,目前為全職媽媽,兼職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