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保留文化資產也是開發地方:搶救大內楊長利公厝與相關建築

【蕭文杰專欄】保留文化資產也是開發地方:搶救大內楊長利公厝與相關建築

臺南的有形法定文化資產主要集中在市區跟安平,這些區塊是臺南觀光的重點,但郊區鄉鎮卻缺乏關愛的眼神與詳細的調查。大內明明是位在臺灣發展較早的臺南,理應文化豐厚,為何這一區沒有法定的古蹟、也沒有歷史建築?
2015年楊長利公厝外觀,燕尾仍在,大致完整。(游牧笛提供)
一封文資訊息的啟發
筆者長期參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臺灣有法定文化資產身分的地點,半數以上都曾經親炙。2020年4月,筆者接到一則來自臺南的文資訊息。希望筆者能南下踏查至今沒有法定文化資產身分的臺南市大內區楊長利公厝,收到訊息的當下讓筆者有著反思。
首先是號稱文化古都的臺南,文化資產很多嗎?狀況很好嗎?
另一個疑問是,大內明明是位在臺灣發展較早的臺南,理應文化豐厚,為何這一區沒有法定的古蹟、也沒有歷史建築?
而臺灣人對於臺南的認知是這樣,大多數人們認為臺南是古都,理所當然古蹟一定比較多。臺南古蹟在1985年時,的確比臺北多4.58倍。不過可能是這些年臺北人對於文化資產的提報較為踴躍,法定文化資產數量急起直追,目前臺北市文化資產的數量已經遠遠超越過臺南市。所以現況的臺南市古蹟比臺北市少了35件,歷史建築總數甚至比臺北少212件。 
臺南的有形法定文化資產主要集中在市區跟安平,這些區塊是臺南觀光的重點,但郊區鄉鎮卻缺乏關愛的眼神與詳細的調查。所以到目前為止,臺南的大內區、左鎮區、玉井區、南化區、關廟區、西港區、下營區、新市區、安定區都沒有任何一個法定古蹟與歷史建築。而臺南的文資保存,也非一般人想像中良好,文貴醫院、麻豆老鎮長張拔故居、鹽埕林錫山祖厝舊居、新營太子宮郭宅、南鐵沿線的張家古井、蘇丁受宅……紛紛因為開發被拆倒下,總總因素,促使筆者在接到訊息後立即前往大內調查。
因受地震影響楊長利公厝受損嚴重,燕尾損壞。(攝影/蕭文杰)
大內楊長利公厝的文化資產價值
大內原為平埔原住民居住地,清康熙年間,福建漳州楊氏族人藉由曾文溪的河運之便,在石仔瀨上岸拓墾,之後以楊姓族人為主的漢人聚落逐漸形成。
今日的大內非常的寧靜,人口因外流與老化而稀少,有地方創生的必要。不過清朝時期大內,因曾文溪河運發達,曾經是繁榮的聚落,聚落內又以「楊長利」公厝建築最具代表性。
根據教育部大內數位中心的資料顯示,「楊長利」為該宗族祭祀公業的名號,清朝時曾作為私塾之用,當地民眾通常以「私堂內」稱之。該古厝為開臺祖楊正的四子光謨所建,設計督建則由三子光遠負責。楊光謨,字君典,號蘭堂,乳名郡官,外號公冶長,乾隆26年(1761)考取臺灣府學歲貢生,即一般俗謂的「明經進士」,曾任永安學訓導。
趖瓜筒,造型渾厚古樸,其上的藤箍包覆牛皮與銅釘乃是早期高級的做法。(攝影/蕭文杰)
楊長利公厝採用臺灣少見的青磚為建材,是紅瓦燕尾大厝,木雕、石雕甚為經典,藝術價值高,象徵功名的旗桿基座仍立於屋前。這間罕見的古建築,過去曾為臺灣學者所關注,如李乾朗的 《臺灣建築史》,林衡道的《臺灣古蹟全集》,李政隆建築師事務所調查的《南瀛古早建築》,楊裕富出版的《臺灣設計美學史》皆有收錄。
楊長利公厝斗砌牆,大量採用台灣罕見之青磚。(攝影/蕭文杰)
旗桿座石雕花紋。(攝影/蕭文杰)
值得一提的是林衡道曾以楊長利公厝為背景創作短篇小說《灰色都市》,小說中女主角是日本人平川敏子,在早稻田大學圖書館工作,男主角楊世英是由臺南州大內到東京早稻田留學。小說中有一段男女主角的對話,具體描寫出楊長利公厝的外觀:
「楊先生的故鄉臺灣是熱帶,所以風景一定很美吧,我真希望能夠去看看。」
「我的故鄉是臺南州的一個叫大內的地方,山雖然不怎麼高,不過樹木和竹子長得很茂盛,村子四周全是檬果樹,每年到了夏天,便出產很多有冰淇淋味道的檬果。」
「你的家是什麼樣的房子呢?大地主的邸宅,一定很漂亮吧?」
「古老的紅瓦,牆壁是白的,有三棟並排在一塊。院子裡鋪著紅磚,屋頂好像鳥兒展開翅般,兩端往上翹起來,所以跟日本內地的茅頂農家,看去是很不相同的。」
「那是不是像童話裡的龍宮嗎?真好哇。」
楊長利公厝石雕石珠。(攝影/蕭文杰)
整體保存大內文化資產帶動地方創生
楊長利公厝原先屋況尚可,卻因為2016年的大地震導致頹敗,由於缺乏專業者的協助,傳聞有可能顧及安全問題而拆除,必須緊急介入。
筆者認為人口流失的大內並沒有蓋高樓的誘因。大內的優勢是文化資產的精采度,不亞於已經被文化界熟悉的安平,可以發展永續性質的文化觀光。若楊長利公厝指定成為古蹟,修繕費用最高95%可以獲得政府補助,祭祀公業仍保有產權,可以持續使用。而這個古厝也是大內國中多年來鄉土教育的重要走讀點,具有公共利益價值。
大內農會是日治時期興建。(攝影/蕭文杰)
在盤點大內的地方文化資源後,筆者認為大內是區域型、聚落類型的文化資源,除了擁有楊長利公厝,楊雲祥與楊玉女父女留下的老建築也十分經典,臺南文化局應提供誘因,促使文資保存。
大內楊雲祥洋樓。(攝影/蕭文杰)
大內楊雲祥洋樓大門。(攝影/蕭文杰)
楊雲祥(1890-1966)是「楊長利」派下的第七代裔孫。1908年擔任鹽水港製糖會社社員,1909年擔任鹽水港製糖會社通譯,1914年於臺灣製糖會社任職,1920年任大內庄長,1921年擔任曾文郡國語普及會長,1923創立大內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任組合長。戰後曾任臺南縣議員,他在地方興建有洋樓,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及教育性。
女公醫楊玉女的診所。(攝影/蕭文杰)
楊玉女(1910-2002)是臺灣早期的女性公醫,聚落內保留過去行醫的「懸壺醫院」,具有紀念建築價值,另大內農會也與楊家息息相關,是日治時期的建築,大內國小也仍保有日本時代神社遺構。綜合來說,大內並非沒有文化資源,而是大量的文化資源沒被妥善的規劃及活用,若政府能投入心力規劃,將文化資產發揚,對地方而言不僅有榮譽感,也能帶動經濟,因此懇請臺南文化局,協助楊長利公厝及大內其它老建築的文化保存。
大內國小的神社遺址,目前仍乏人研究。(游牧笛提供)
蕭文杰( 7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