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消失與尚存的蔣渭水臺北文資地景

【蕭文杰專欄】消失與尚存的蔣渭水臺北文資地景

臺灣歷史上許多政客都喜歡消費、各取所需選擇性地片面解釋蔣渭水及臺灣民眾黨,將其視為欺騙選票的大好工具,但是他們對於蔣渭水曾經走過的文化地景,卻是不曾認真對待的。因此,這也促使筆者想要書寫本文,來探討這些有形的文化財是怎麼樣被消失的,而留存的尚有多少?
最近臺北市長柯文哲橫柴入灶,意圖混淆視聽,他將自己在2019年新成立的政黨,取名為「臺灣民眾黨」,跟蔣渭水、林獻堂等人,在1927年創立的「臺灣民眾黨」名稱一模一樣。柯文哲與蔣渭水除了同樣是當過醫生這一點雷同,兩人的行為卻是南轅北轍,當柯先生盜用「臺灣民眾黨」名稱,當然引起各界嘩然。
事實上,臺灣歷史上許多政客都喜歡消費、各取所需選擇性地片面解釋蔣渭水及臺灣民眾黨,將其視為欺騙選票的大好工具,但是他們對於蔣渭水曾經走過的文化地景,卻是不曾認真對待的。因此,這也促使筆者想要書寫本文,來探討這些有形的文化財是怎麼樣被消失的,而留存的尚有多少?
蔣渭水的足跡當然不限於臺北,但是因為臺北在日治時期已經成為政治、經濟的重心,是當時臺灣各項文化運動、民族運動的發揚地,基於篇幅所限制,本篇只針對臺北的蔣渭水文化地景進行討論。
那些與蔣渭水有關的文化資產
談起蔣渭水在臺北,就不得不談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0年(明治43年)蔣渭水20歲時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臺大醫學院前身),直到1915年(大正4年)蔣渭水畢業,這段期間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一直是蔣渭水的生活重心,這個臺灣總督府醫學校雖有部分建築已經拆除、改建,但仍有遺留,蔣渭水就學時期存留的校園建築景觀,且在1998年列入古蹟的是「臺大醫學院舊館」,這一棟建築的興建年代約從1907年至1913年,文資局網站介紹是:「為臺大醫學院的忠實歷史見證物。其建築採用19世紀法國盛行的曼薩爾(Mansard)式屋頂,一樓外牆有拱廊,二樓則為希臘柱式迴廊,建材樸實而外觀典雅,樓板使用了工字鋼樑,為臺灣所罕見,在建材及結構技術上彌足珍貴。」
蔣渭水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學生照。(©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臺大醫學院舊館」指定古蹟的理由並沒有提到蔣渭水這一位校友,當然也沒提到賴和、杜聰明等人,不過古蹟指定是在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任內,臺北市當時還沒有成立文化局,文資業務仍屬於民政局所管的年代,而當時民政局局長為李逸洋。
臺大醫學院舊館。(©數位島嶼)
1916年(大正5年)蔣渭水畢業後一年,他在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向大稻埕茶葉貿易商「發記茶行」老闆洪九江承租連棟街屋,開設大安醫院,位置即今臺北市延平北路二段上的「義美」門市部左半部31號及33、35號街屋。
這個連棟街屋除了當大安醫院使用,與醫院相連的隔壁空間在1920年成了臺灣民報的總批發處。這個場域十分重要,因為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的本部,及1926年成立的文化書局也設立在此連棟街屋上,可惜建築物皆以拆除,改建成大樓,目前只能依靠義美公司於大樓騎樓內設的說明牌與室內照片解釋這個消失的風景。
大安醫院位於延平北路二段31號(義美左半部)、33號(現為行冊咖啡店),一旁的35號(現為廣隆進檳榔攤)為民報總批發處舊址,這些地景已經拆出改建成大樓,目前義美食品公司(29號跟31號),一旁的27號、25號是歷史建築,屬於同時期街屋,勉強可以想像當年景觀。(攝影/蕭文杰)
大安醫院與臺灣民報的總批發處雖然原址已經消失,不過隔壁延平北路2段27號25號也是洪九江同時期興建之街屋,就歷史場景而言仍具意義。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目前會址於此,這會址雖然不是跟蔣渭水有直接關係,但總是聊勝於無,可以據此推測當年街景。
延平北路二段義美食品騎樓設有大安醫院及臺灣民報總批發處相關說明。(攝影/蕭文杰)
1928年,「臺灣工友總聯盟」在臺北市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public domain)
已經消失、與蔣渭水相關的地景其實還有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江山樓這四間酒樓,這是日本統治時代最出名的大稻埕四大酒家,是當時的社交場域。東薈芳是1919年蔣渭水認識藝妓陳甜的地方;春風得意樓是蔣渭水1921年開設的酒樓;至於蓬萊閣則是蔣渭水的「臺灣工友總聯盟」的創立地點。成立當時,門柱的長型掛幅,書寫著「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如今只能藉由照片懷念。而蔣渭水的同志則多次在江山樓為蔣渭水舉辦出獄的洗塵宴、入獄的送行會,只能說蔣渭水的社會運動,其實是常常需要請客吃飯的。
早期臺灣文化資產觀念不興,態度十分保守,臺灣史也不列入教科書課程。像是大安醫院、臺灣民報的總批發處、大稻埕四大酒樓無法以文化資產角度來保留實在是一種無奈。
即便「列冊追蹤」,卻依舊不保的文資地景
不過國家文化政策開始有了「列冊追蹤」措施之後,蔣渭水位於臺北的文資地景,依舊不保。「列冊追蹤」後被拆的蔣渭水文資潛力地景有靜修女子學校舊大樓。這棟靜修女子學校舊大樓是1921年(大正10年)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地點,由於拆除的時間點較早,社會上仍有戒嚴時期氣氛,因此也沒有發生任何文資擋拆事件,筆者甚至懷疑這棟建築,被官方「列冊追蹤」的原因,純粹是基於建築美學,跟蔣渭水根本無關。
靜修女中舊貌。
但是解嚴之後,2005年馬英九擔任市長任內,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天水路45號,已經被「列冊追蹤」的「臺灣民眾黨舊址」依舊被拆光光,而「列冊追蹤」名稱既然是「臺灣民眾黨舊址」也象徵蔣渭水及所創的臺灣民眾黨成為了潛力文化財。這個拆除事件非常離譜,因為2003年當時的臺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就曾走訪「臺灣民眾黨舊址」,並表示希望在當地成立新臺灣文化運動紀念館;但是兩年的時間過去,文化局不僅沒有列入文化資產,也沒有成立紀念館,終於導致「臺灣民眾黨舊址」的黨部舊址,無預警的被拆光,其關鍵原因還是具有官股性質的合作金庫,把土地賣給建商,雙雙各自去發大財了,因此就被拆除。事後臺北市市議員陳玉梅要求在「臺灣民眾黨舊址」設立解說牌。而議員也注意到現位於貴德街49號的建築物,這一棟其實是2002年就「列冊追蹤」的潛力資產,是與蔣渭水有關的「港町講座」,而蔣渭水等人主導的臺北青年體育會、臺北青年讀書會亦設本部於此,蔣渭水等人成立的「文化協會」曾在此辦「全島無力者大會」,對抗所謂辜顯榮等28位「有力者」。而「文化協會」成員才不會擔心「實力不夠大小聲會被笑」,紛紛表態熱烈參加,讓日本統治者十分苦惱。
臺灣民眾黨本部遺址說明牌。(翻攝/蕭文杰)
雖然2005年陳玉梅議員就要求市府文化局,應儘快與「港町講座」場址所有權人協調,將其指定為文化資產,避免憾事重演。但陳玉梅已經在2017年過世,市長也由馬英九、郝龍斌再換成了柯文哲,文化局長也在廖局長下臺後,連續換了八位局長,這個貴德街49號「港町講座」,依舊沒有看到臺北市文化局有任何調查研究報告,也沒有登錄、指定成為法定文資,可見臺北市文化局之怠惰,至於現任市長柯文哲兼2019年山寨版民眾黨黨主席根本不曾表示關心,他大概完全不知道什麼是「港町講座」吧!
貴德街49號,是蔣渭水辦理港町講座的位置,貴德街和西寧北路兩側都有門牌。其西寧北路的門牌推測是84號。不過日治時期的港町講座筆者並沒有發現相關照片及圖面,無法得知建築外觀是否有大的變化。(攝影/蕭文杰)
與日本政權對抗的蔣渭水,其實也常出入臺北北警察署跟監獄,尤其他用詼諧戲謔的文學手法,寫下《北署遊記》、《再遊北署》和《三遊北署》,因為近年詮釋蔣渭水的人越來越多,使臺北北警察署變得十分有名。
以訛傳訛的謬誤歷史,蔣渭水是否被關在「新文化運動館」?
今日留下來的臺北北警察署就是2018年匆匆忙忙開幕(註1),轉型成博物館的「新文化運動館」,坊間導覽活動經常有不諳歷史的導覽人員,接收了錯誤訊息,說蔣渭水曾遭關押在此。甚至不少媒體加重口味,表示蔣渭水曾關在北署水深120公分的水牢內。但是這些說法皆屬以訛傳訛,因為這棟建築是1933年才建的,是原北署舊銃器倉庫拆除後才建。蔣渭水在1931年8月5日就過世,當然不可能進出這個場所,而真正羈押過蔣渭水的臺北北警察署其實在對面家樂福的位置,是木造結構,屬於第一代北署。但是第一代北署老早就被拆了,這可以由1932年「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看出端倪。目前的新文化運動館是第二代北署,與蔣渭水只有間接關係。至於附近的蔣渭水紀念公園是2006年4月,馬英九在市長任內,將錦西公園直接改名而來的。
蔣渭水常常進出的監獄則是「臺北刑務所」,其監獄本體已經拆除,1998年,陳水扁擔任市長時期,將部分「臺北監獄圍牆遺蹟」列入古蹟,由於指定理由沒有寫的非常詳細,沒提到蔣渭水,因此知道蔣渭水曾經關押在此的人不多。根據文獻,蔣渭水關26房,林幼春羈押在24房。蔣渭水《獄中日記》表示:「幼春兄食慾不振,多痰善嗽,所以時常拜聽他的謦咳,不是這樣,就沒有聽到他的聲息了。他的嗽,是我的好伴侶。」這些文字成為日本統治下臺灣監獄反抗文學代表。
臺台臺北北警察署旁仍有用台北城牆石拆除的石材蓋建的圍牆。(攝影/蕭文杰)
目前的新文化運動館為第二代北署,蔣渭水並沒有被關押在裡面過,而第一代北署已經拆除,改建為家樂福。(攝影/蕭文杰)
唯有真切認識台灣歷史,才能夠進行真正的文化資產保存
1998年,「臺北刑務所」周遭的文資認定只有局部圍牆列入,同樣見證歷史的官舍建築群與南側監獄圍牆遺蹟,並沒有任何指定、登錄,此區域就是戰後人們通稱的華光社區。
華光社區與「臺北刑務所」殘跡,見證了諸多歷史。除了監獄關押過羅福星、蔣渭水、賴和、林幼春、王敏川等,更見證日俄戰爭、苗栗事件、西來庵事件、治警事件、美軍戰俘及戰後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本來這是重要的人權事件場域。無奈政府以「金磚計劃」(註2)名義,打著「臺北華爾街」、「臺北六本木」等虛幻口號,進行毀滅性拆除與迫遷。2013年3月,與郝龍斌爭取市長大位的柯文哲還曾經刻意路過華光社區,接受媒體訪談,他嘲弄當時分屬中央與地方的馬、郝政府說:「臺灣有文明沒文化!」,又接著說:「縱觀臺灣歷史400多年,幾乎每50年就要改朝換代一次;中國大陸改朝換代只是改變繳稅的對象,我們卻是要改變交出靈魂的對象——是連文字、文化都換掉!」
2013年郝龍斌市府迫於社會壓力,將華光社區少量的官舍列為歷史建築,擴大了一些「臺北監獄圍牆遺跡」指定範圍,其餘的就不登錄文化資產,整個審議過程完全不公開。但是包含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全臺刑務所文資關懷聯盟等文資團體在2014年依舊不斷提出文化資產新事證,期望能增加保留範圍。不過,當時已經獲得市長大位且勝券在握的柯文哲,對於華光社區是不再伸出援手,也不再對郝龍斌市府的華光社區爭議提出譴責,故此地並沒被列入文化資產區域的範圍,終於在2014年被剷平。事後當選市長沒多久的柯文哲,馬上稱文資守護人士為「文化恐怖分子」。
2016年,柯文哲市府疏於文化資產管理維護,好不容易列入歷史建築的原臺北刑務所官舍失火,有四戶遭祝融,其中三棟全毀。而經常把蔣渭水掛在嘴上的柯文哲在華光社區的文資保存中並沒有提過蔣渭水,推測他應該不知道這些華光社區建築物及監獄城牆石遺蹟跟蔣渭水歷史多多少少是有關吧!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因傷寒過世,過世後側室陳甜,於臺北慈雲寺出家,蔣渭水先葬於大直,1942年大直公墓因為太平洋戰爭被徵收,骨骸改安放於關渡慈航寺,直到1952年才又遷葬六張犁,2012年位於六張犁的蔣渭水墓園登錄為歷史建築,2015年蔣渭水遺骸再次遷回宜蘭落葉歸根。
縱觀臺灣政治人物,利用蔣渭水名聲欺世盜名者拉抬身價者多,真正學習蔣渭水強調臺灣文化者少。看來要遏止混淆視聽的行為,還要由認識蔣渭水留給世人的文化資產開始。
列冊追蹤的臺灣民眾黨黨部如今已經是高樓(第一化工左側大樓)。(攝影/蕭文杰)
註1 臺北北警察署在戰後經歷了「刑警總隊」、「大同分局」,再轉變成「新文化運動館」成為展館,但是2018年為了趕剪綵,發生沒驗收就趕開幕的事件。
註2 2007年行政院核准。
蕭文杰( 7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