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藝術行政系列】在古都執行攝影節:「京都國際攝影祭」工作觀察日誌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藝術行政系列】在古都執行攝影節:「京都國際攝影祭」工作觀察日誌

每年春天舉辦的「京都國際攝影祭」( KYOTOGRAPHIE)創立於2013年,結合國際與當地文化資源,每屆皆呈現原創的空間設計,將海內外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展出於具歷史性或現代摩登的建築空間內,將攝影的既有觀看方式帶往全身感官體驗的領域。
今年邁入第七屆的「京都國際攝影祭」(KYOTOGRAPHIE),是每年春天舉辦於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都市——京都的國際攝影祭。不僅在日本,於亞洲亦可被視為少見的藝文活動,「京都國際攝影祭」結合國際與當地文化資源,每回皆呈現原創的空間設計,將海內外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展出於具歷史性或現代摩登的建築空間內。自2013年創辦以來,吸引全世界逾56萬人次造訪,年年不斷帶給觀眾驚喜的「京都國際攝影祭」,將攝影的既有觀看方式帶往全身感官體驗的領域,不僅提供了一個讓大眾更加貼近影像藝術的入口,也連結起攝影專業和藝術工作者之間交流的平台、促成藝術與商業模式互惠的範例,是一個凝聚多方專業和團隊力量才得以圓滿推出的藝術祭。
本文將以筆者觀察「京都國際攝影祭」的營運模式和規劃為主線,探討其背後團隊的分工如何反映在展覽的呈現上,並加以個人的工作經驗分享,進一步了解「京都國際攝影祭」的幕前與幕後值得關注的層面。
2019年「京都國際攝影祭」( KYOTOGRAPHIE)。(©️ Kazuya Nakayama – KYOTOGRAPHIE2019)
明確的主題.開放的想像
由法籍攝影師露西爾.麗博芝(Lucille Reyboz)和日籍燈光藝術家仲西祐介(Yusuke Nakanishi)共同創辦的「京都國際攝影祭」始於2013年,並獲京都府與京都市的支持協辦,最大特點是展場散布於京都寺院、美術館、廢棄印刷廠、百貨公司與民宅等歷史與現代建築中,觀眾可以恣意在影像與文化古都間穿梭漫遊。每年聚焦一個主題,依循主題所延伸而至的藝術風格、話題性,時與傳統工藝結合、時而利用高端科技輔助呈現方式,使影像與空間產生連結並呼應主題。歷年主題包括「我們的環境」(Our Environments,2014)、「你來自何方 ?」(TRIBE—What’s Your Story?,2015)、「生命之環」(Circle of Life,2016)、「愛」(Love,2017)與「UP」(2018)。
於京都文化博物館別館舉辦的艾伯特・沃森(Albert Watson)個展「Wild」。(©️ Takeshi Asano – KYOTOGRAPHIE2019)
2019的年度主題為「情境」(VIBE)——銳化我們的感官、喚醒沉睡於我們心中某處的東西。這個主題暗示著「VIBE」發生於與人的邂逅、與某個作品相遇時或面對某個事件時,即使它並未反映在眼睛裡、或擁有一個形態,但卻洋溢於我們全身。 其帶來的快樂、衝突抑或絕望引導我們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進而連結彼此產生共振和共鳴。
重點展覽包括由主贊助商BMW JAPAN所呈獻的艾伯特・沃森(Albert Watson)於日本首次回顧展「Wild」、Agnes b.所支持協辦的波蘭新銳攝影家貝洛妮卡・根希茲卡(Weronika Gęsicka)個展「What a Wonderful World」、與京都新聞共同舉辦的當代藝術家金氏徹平(Teppei Kaneuchi)的大規模個展「S.F. (Splash Factory)」;呼應包浩斯百年的阿爾弗雷德・艾魯哈路特(Alfred Ehrhardt)「自然的形態美——包浩斯100周年紀念展」,則是由已逝藝術家的財團ALFRED EHRHARDT STIFTUNG 支持舉辦,共計11個主展及四個關連企劃展,另有「KG+」的63個衛星展會場。
於嶋台藝廊舉辦的洛妮卡・根希茲卡(Weronika Gęsicka)個展「What a Wonderful World」。(©️ Takeshi Asano – KYOTOGRAPHIE2019)
於京都新聞大樓廢棄印刷場所舉辦的金氏徹平(Teppei Kaneuchi)個展「S.F. (Splash Factory)」。(©️ Takeshi Asano – KYOTOGRAPHIE2019)
於両足院舉辦的阿爾弗雷德・艾魯哈路特(Alfred Ehrhardt)「自然的形態美——包浩斯100周年紀念展」。(©️ Takeshi Asano – KYOTOGRAPHIE2019)
以沃森的個展「Wild」為觀察案例,其會場為日本重要文化財產的「京都府京都文化博物館別館」(舊日本銀行京都分店,於1906年竣工)。沃森被視為21世紀最重要的肖像攝影巨匠之一,以捕捉光影著稱。逾40年的職涯中拍攝無數家喻戶曉的時尚名人肖像,其古典的攝影手法和具戲劇張力的影像,被譽為肖像攝影的經典範本。由法國人弗朗索瓦.薩瓦爾(François Cheval)和與奧黛麗.瓦羅(Audrey Hoareau)所組成的雙人組「The Red Eye」為該展策展人,精選約50幅作品,橫跨商業攝影與個人創作範疇,選件含括人物、風景、靜物至藝術家近年新作。以野生/原生為概念串連全展,透過沃森鏡下世界為純粹的創造物,並藉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失樂園》(Paradise Lost)的詩文,提示觀眾細膩觀察棲息於諸張影像中的生命力。展場設計(Scenography Design)邀請大内修(Ouchi Osamu)擔任,他提出了「神殿」為構想元素,善用會場本身的古典建築特色,以高柱和面板構成展示空間,一方面呼應作品所傳遞的莊嚴氣質,二方面將神殿化作原野叢林,讓觀眾遊走其間,與各式各樣的肖像邂逅,感受攝影所帶予人的「VIBE」。除裱框作品之外,還有加以配樂的動態作品集(Portfolio Slideshow)、與BMW合作的藝術形象影片、BMW i3 藝術彩繪車等,讓沃森的作品與大眾更加親近的同時,提高其藝術領域的學術性並成功地與企業贊助結合,提昇該品牌的社會形象和媒體曝光度。
艾伯特・沃森(Albert Watson)個展「Wild」會場場景照。(©️Takeshi Asano – KYOTOGRAPHIE2019)
艾伯特・沃森(Albert Watson)個展「Wild」會場場景照。(©️Takeshi Asano – KYOTOGRAPHIE2019)
上述種種環節,暗示著促成一個展覽開幕前所需人力、資源、規劃、溝通等絕非憑藉一己之力、數日之內可達到的成果。由各個展覽所延伸出的相關規畫又包括:公共活動、大師班、專家面對面、講座、教育推廣等。下篇將從觀眾所看見的開幕後的呈現,試著來分析開幕前有哪些是值得關注的層面。
艾伯特・沃森(Albert Watson)個展「Wild」會場場景照。(©️Takeshi Asano – KYOTOGRAPHIE2019)
艾伯特・沃森(Albert Watson)個展「Wild」會場場景照。(©️Takeshi Asano – KYOTOGRAPHIE2019)
艾伯特・沃森(Albert Watson)個展「Wild」會場場景照。(©️Takeshi Asano – KYOTOGRAPHIE2019)
羅苓寧( 4篇 )

職歴東京Zen Foto Gallery經理八年後,獨立成立工作室「中介藝術」,從事以攝影為主的書籍編輯設計、專案統籌和藝術經紀。與日籍先生東方輝共同經營書店「二手舍」。目前兼任「京都國際攝影祭」(KYOTOGRAPHIE)專案經理與書店策劃。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現生活及工作於東京。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