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拍賣市場全球總結:百萬美元區間交易量下降,交易頻率創新高
在相當熱絡的超當代藝術市場(40歲以下的藝術家)中,交易量比疫情前增加了30%。2023年上半年,有超過4,500件年輕...
所有的相聚都是久別重逢──講座「航向心內的所在—郭雪湖的戎克船」林育淳分享研究郭雪湖的緣分與歷程
邁入深秋之際,國立歷史博館(以下簡稱史博館)與郭怡美書店合作舉辦「文物,有意思──史博館《歷史文物》書展」。講者林育淳談...
中國最大的古玩撿漏大會:疫後長沙「2023湖南文物交流會」前線觀察
位於長沙市的「湖南文物交流會」作為中國境內最大型的古玩交流展會,自2009年開始每年於春秋兩季各舉辦一次。今年(2023...
凝視絕望,才會找到希望:陳界仁個展「她與她的兒女們—引言與序章」
陳界仁深諳知識理論背後的「人性」是最為複雜的終極體制,因而拒絕提供科幻的快感裝置、許諾式政治或終局式救贖—從《中空之地》...
按壓的消失與表意的偏移
我們的雙手,在塑造對象的同時,也正在被對象塑造。雙手既能將此一與對象之間的互塑過程,保存在手部的記憶中,更能將之運用在其...
(後)戒嚴時代的新媒體藝術策略(一):巨型理性、分析式主體與現實性世代的藝術政治
事實上,在這16年中,除了社會學式的X、Y、Z世代、厭世代等世代劃分的挪用外,我們會發現對(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的世代觀察...
時間長河視角下的歷史與當下,權力與災難,生與死 佛羅倫斯斯特羅奇宮「嚴培明:歷史畫家」
展覽標題訂為「歷史畫家」(Pittore di Storie),順著兩條線索交叉推進,一是藝術家個人的小歷史,另一為涉及...
如何再述海外華人藝術?側記「旅途後:海外華人與臺灣藝術史觀如何交織?以朱沅芷為視角——機構與畫廊的實踐」
出於對海外華人藝術家的展呈與論述可能之探詢,以耿畫廊舉辦的「旅途中:朱沅芷個展」作為延伸的「旅途後:海外華人與臺灣藝術史...
記憶熱與第二波人類世:關於近期台灣當代藝術展覽的一些思考
在法國哲學家史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沿著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思路,提出以數位...
錄像及其民主之夢「信號:錄像如何改變世界」
錄像作為一種政治力量的角色,無論是雕塑裝置還是單頻道廣播,這些作品都揭示了在過去60年的歷史維度,在其中媒體如何從物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