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一篇讀懂中國古董交易潛規則:2024年江南古玩市場前線觀察──南京、杭州、上海一路向東

一篇讀懂中國古董交易潛規則:2024年江南古玩市場前線觀察──南京、杭州、上海一路向東

Understanding the Unwritten Rules of Chinese Antique Trade: A Look at the Frontiers of the Antique Market in Jiangnan, 2024 - All the Way East, Nanjing, Hangzhou, and Shanghai

落寞的古玩商城街道,沒有營業的招牌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灰塵,熄燈後,一間間大門緊閉的店舖,依稀仍看得出曾經人流如織的熱絡榮景。中國政府基於文物保護原則,嚴格管控文物的動向,境內所有文物必須通過相關機構審核才能買賣。中國法律明令禁止文物交易,為何民間私下買賣卻天天進行?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古都南京,富庶繁華,千百年來人們枕秦淮河而居,「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水鄉,處處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江南古玩城,失落的文物帝國

秦淮古玩城(又名南京古玩城),坐落於南京最著名的文化盛地─夫子廟,與歷史名園「瞻園」隔街相望。秦淮古玩城和一般古玩商城大為不同,其中五至八層是商住房,商舖與住家結合,過去大約80%以上經營古玩字畫,其中還包括北京榮寶齋等著名古董商鋪,盛極一時,是南京最知名的古玩市場聚集地之一。

南京秦淮古玩城(南京古玩城)外觀,商舖與住家結合。(攝影/朱佑霖)

如今落寞的古玩商城街道,沒有營業的招牌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灰塵,熄燈後,一間間大門緊閉的店舖,依稀仍看得出曾經人流如織的熱絡榮景。不少古玩店門口玻璃上,貼著寫有手機/微信號的小紙條,聯絡後店家才匆匆趕來開店。

終日守著店鋪,等待識貨人上門的古玩城老闆說道:「我這些都是工藝品,賣文物是會被抓的,前陣子聽說……(語焉不詳),吶…你們自己看吧,你們覺得是怎樣就怎樣」,他表情緊張地說道。

南京秦淮古玩城,內部商店街道堆滿雜物。(攝影/朱佑霖)

沒有客人、沒有店鋪、沒有文物的古玩城,難得見到一絲人氣的古董店老闆,感嘆著好久沒有見到客人了。為了生計,將開價人民幣5,000元的(仿)明代青花瓷蓋罐以四折售出。貌似只要來客敢開口還價,就有議價空間。面臨生存焦慮的老闆們,積極想把普品文物變現。反映了中國多數傳統古董商,習於守株待兔,坐等客人上門的經營窘境。

南京秦淮古玩城,少數店家仍在營業。(攝影/朱佑霖)

中國古玩市場99%都是違法交易

實際上,中國政府基於文物保護原則,嚴格管控文物的動向,境內所有文物必須通過相關機構審核才能買賣。並且一直到2002年,中國官方第二次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時,才明文承認文物商店和拍賣公司,是中國「唯二」合法的文物公開交易方式。

按此法規,中國古玩市場有99%都是違法交易,因此賣家必須聲稱「不保證真品」,賣出的藝術品、工藝品,只要不是文物,也就無需為賣出的「高仿」藝品負責。於是有了前面那一幕,謹慎的古董店老闆,遊走在觸法邊緣討生活,面對陌生來客,深怕其中潛伏著難以預料的災禍。

南京秦淮古玩城,古董店主聲稱只賣現代工藝品。(攝影/朱佑霖)

中國法律明令禁止文物交易,又為何民間私下買賣卻天天進行?《文物保護法》雖然禁止人民買賣「非國有館藏珍貴文物」,但官方對於「珍貴文物」等級定義的標準,與不受規範的「一般文物」界線十分模糊。因此,理論上非常嚴格的《文物保護法》,在實際執法中顯得十分無力。更不用說,取締的前提是執法人員必須具備辨別文物真假的能力,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臺灣屬於中國的境內?

中國對文物交易的控制,也體現在《文物保護法》第六章限制文物出境,明令在中國境內購買的文物、藝術品運送、郵寄、攜帶離境時,均需先經文物行政部門(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員)鑑定,並在出境時主動向海關申報,若未向海關申報或偽報者,均按走私罪議處。

針對此法,來自南京朝天宮古玩城的黑衣老闆,操著一口正宗捲舌南京腔,激昂地說道:「哎,那臺灣就屬於中國的,把文物帶到臺灣不算出境,沒事的,出事你來找我,我隨便你罵。如果海關要攔你,你就問他臺灣是不是中國的一部份,他肯定不敢回嘴。」

南京知名的朝天宮古玩城外觀。(攝影/朱佑霖)

身為Z世代的民主公民,看著老闆信誓旦旦的模樣,實在難以想像有一天,「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句口號,還能變成中國古董店老闆做臺灣人生意時,保證文物出境臺灣一定沒事的口頭憑證。當然,這些都是生意場上的玩笑話,做不得真。

文物只要通過海關,無論出入境皆須提出申報。就算想依法在離境時,主動向中國國家文物局申報文物出境,國家文物鑒定管理處也很可能會依照2007年通過的《文物出境審核標準》將你攔下。此法明文規定,凡是1911年之前生產、製作的文物都禁止出境。

南京朝天宮古玩城店鋪風景。(攝影/朱佑霖)

換句話說,凡是民國以前生產的陶瓷器、金銀器、銅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種質料的雕刻品,以及傢俱、書畫、碑帖、拓片、圖書、文獻資料、織繡、文化用品、郵票、貨幣等,在中國境內可以交易,但依法不能攜帶出境。可以說,中國政府支持拍賣公司成立、創立文物商店壟斷文物交易的主要目的,都是以保護本國文物不流失海外,珍貴文物能優先被國家收購為前提。

海外文物回流的特殊現象

海外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回流,是中國藝術市場特有的現象。2023年全球拍賣市場上中國瓷器的最高價,由清乾隆《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奪下,在香港蘇富比拍出1億9,822萬港元天價。此碗原為英國藏家Charles Russell 1929年購藏,輾轉通過拍賣回流中國。

清乾隆《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2023香港蘇富比拍出1億9,822萬港元天價。(本刊資料室)

香港,作為國際重要的貿易金融中心和自由港,古董文物進口綜合稅率為零,流散海外的文物可以自由流通,可免稅由香港回流。但要將文物從香港運往中國內地,仍須申報且視同入境,並繳納高額的關稅與增值稅。因此,不少藏家選擇將文物寄存香港,使香港成為世界上儲藏藝術品最多的地區之一。

延伸閱讀|清乾隆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奪魁:2023瓷器,明永樂、清雍正、乾隆製瓷斬獲佳績

近20年來,拍賣場已成為百年來流散海外的中國文物回流的重要途徑。尤其,中國過去經濟成長,新興的富裕階層掀起一波收集古董的熱潮,曾經流落日本的古董因為「保存狀態好、贗品少」,受到了中國收藏家的好評,被加速收購「回家」。

上海虹橋古玩城一樓挑高大廳。(攝影/朱佑霖)

走入世界金融和文化中心──上海,上海虹橋古玩城自詡為「亞洲第一城」,吸引各地優質的古玩商進駐。在商鋪中,確實充斥著大量從日本回流的明清外銷瓷器。它們被裝在木盒中一落落的瓷碗、瓷杯、瓷盤、瓷盒,無論是發色鮮艷的青花釉色、匠氣的五彩花卉紋飾,或者靈巧生動的海藻魚紋,各式各樣大量的回流瓷器,被一一陳列在架上,待價而沽。

上海虹橋古玩城充斥日本回流的明清外銷瓷器。(攝影/朱佑霖)

店內一件外銷歐洲的《青花花鳥瓷盒》引起筆者的注意,類似的瓷盒曾經大量外銷歐洲。明萬曆年間,一艘西班牙商船聖地牙哥號沉沒在馬尼拉灣附近,出水瓷器包含大量青花瓷盒,當時作為調料盒、藥盒、檳榔盒商品熱銷歐洲,17世紀荷蘭人的餐桌上也能發現其蹤。不知經手多少故事,輾轉抵達上海,如今明碼標價人民幣5,000元,等待有緣人領它回家。

上圖:上海虹橋古玩城中一件外銷歐洲的《青花花鳥瓷盒》。(攝影/朱佑霖)下圖:荷蘭1650–1659年 威廉·克拉斯. 赫達,《有龍蝦的靜物》(Still Life with a Lobster),倫敦國家博物館藏,桌子右下角出現類似的青花瓷盒。(圖片源自:《無界之涯》(2023),頁32。)

古玩藝術市場的兩極分化

近年中國經濟成長放緩,青年失業人口數2023年突破2.8億屢創新高,社會資金流動減少的現實下,文物藝術品價格行情仍持續下調,各拍賣公司也跟著調降拍品價位。全球指標性的拍賣行─蘇富比(Sotheby’s),今年(2024)為降低競投門檻,大幅降低了26%的買家酬金。

延伸閱讀|蘇富比宣佈下修傭金比例,公開收費標準或將擾動拍賣市場生態

去年(2023)拍賣公司內部數據顯示,中國新世代的消費者與日俱增。佳士得全球拍賣來自中國的新買家數量增長30%,邦瀚斯買家人數較去年上升13%。由此可見,古玩藝術市場已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邊是高端市場突飛猛進,富豪們在拍場上激烈地競價,新的天價作品不斷地誕生;另一邊是低端藝術品市場不斷在萎靡縮減,沒有一點資本或文化實力的古董商已難以維持營運。

杭州吳山古玩城外側的古玩攤位,販售不知真偽的低端古玩。(攝影/朱佑霖)

首當其衝的,將是倒賣高仿贗品的古董店。這些老闆專業能力不足,低端劣質的仿造品,在「好事者」銳減的古玩市場上,將難再吸引專業投資型顧客上門,面臨倒閉幾乎是可以預見的未來。

可喜的是,只要有市場就存在商機。過去民間瘋買古玩、撿漏時代榮景雖不再,但喜愛古玩的這群人並未消逝。距離南京往東300公里遠的上海,雲洲古玩城內一間不起眼的古董店,年輕老闆分身乏術,一邊忙著應付眼前客人的詢價,一手幫這位客人結帳,一邊又要幫那位客人打包商品。同時間,店內實木桌前一位遠從北京而來的拍賣公司人員,西裝筆挺地坐著,看著眼前滿桌子的各類高古瓷器,一件件仔細撿貨,耐心等待老闆招呼。

上海雲州古玩城外觀。(攝影/朱佑霖)

古董商與拍賣公司互利合作,並非新聞。觀察這位年輕老闆的經營模式,主要是將數量多、質量一般的普品低利潤甩賣,有人出價就賣出,藉此提升店內商品及資金的流動效率;而高質量的精品物件,則交由專業拍賣公司上拍,成為本業主要的收入來源。

上海雲州古玩城商店街道。(攝影/朱佑霖)

逛商城一圈,有不少店主在店內經營網路直播賣古董,成為新型銷售方式。但在現實中,不少無良主播會在直播間打著「絕版古董」旗號,售賣普通珠寶文玩,嚴重損害了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受騙對象以中老年人居多,詐欺案例層出不窮,成為近年網路交易亂源之一。

官民合作,南京文物交流會人氣熱絡

面對國內經濟景氣下行,古董標價難以抬高,店主能否壓低進貨成本,成為關鍵的經營之道。於是,在南京地方政府指導下舉辦的「最憶江寧:南京十竹齋2024文物藝術交流月」(2024.06.27-08.10)中,上海文物商店被來自中國各地的古董商、收藏家擠得水洩不通,其文物價格落一般在2,000至5,000人民幣左右,比起其他文物商店動輒破萬的開價,因物美價廉,而獲得眾買家青睞。

最憶江寧:南京十竹齋2024文物藝術交流月,開幕首日。(攝影/朱佑霖)

今年南京十竹齋文物交流會,匯聚超過30家國營文物商店,6月27日在百家湖文化中心啟幕。首日開幕不久,上海文物商店櫃位已圍滿三、四道厚實的人牆。工作人員剛從箱內拿出一件文物,等不及放進展櫃,馬上有十幾隻大手伸出蜂搶著看,給我!給我!給我!嘈雜聲如菜市場,盛況火熱朝天,吸引全場的目光。

上海文物商店櫃位買氣旺盛。(攝影/朱佑霖)
上海文物商店櫃位人潮不止。(攝影/朱佑霖)

工作人員忙著應付如搶食一般的魚群,貨單也隨之一張張成交送出。襯托之下,來自其他地區的文物商店櫃面清冷,隔壁店員似乎習以為常,看戲般笑著點評道,他們每年都是如此。

上海文物商店圍滿人,買氣旺盛。(攝影/朱佑霖)

這場交流活動,由江寧區文化和旅遊局、十竹齋藝術集團共同主辦,展會組織規格較高、專業性強,各類古董珍品種類齊全,高端尖貨多,因而獲得新一代藝術品市場的好評。其中一家來自杭州的商店,櫃上一件玲瓏小巧的「大明成化年製」款《鬥彩雞缸杯》,直徑3公分、高約2公分,一只便開價人民幣360萬元,價值不斐。另一件明代「宣德年製」款屬難得的釉裡紅擺件,在展會開始不久後就售出,展現交流會買家實力。

左:的「大明成化年製」款《鬥彩雞缸杯》開價人民幣360萬元。右:明代「宣德年製」款釉裡紅擺件。(攝影/朱佑霖)

最後,古玩藝術市場的未來?

在中國的古董業界,經常引起討論的兩則法律《文物保護法》與《拍賣管理辦法》(簡稱《拍賣法》),前者對於文物合法交易與出入境管制的諸多監管,很大程度的限縮中國古玩市場的交易自由,導致古董商幾乎人人遊走在違法邊緣。

上海虹橋古玩城古董店鋪風景。(攝影/朱佑霖)

後者,根據《拍賣法》第四十三條,「拍賣企業、委託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但是拍賣企業、委託人明確知道或應當知道拍賣標的有瑕疵時,免責聲明無效。」

此條款,構築了中國藝術品拍賣「不保真」的合法性基礎。在文物藝術品市場上,真偽往往難以區分,世界上大多數的拍賣行也都無法向買家保證拍品的真實。因此,聲明免責是合理的,但許多心術不正的拍賣行趁機鑽了漏洞,讓高端贗品、假貨充斥拍場,使受騙買家對中小型拍賣行失去信任,敬而遠之。

杭州吳山古玩城古董店櫥窗風景。(攝影/朱佑霖)

來自杭州的一位收藏家告訴筆者,他認為中國古董交易市場要能真正蓬勃發展起來,勢必得仰賴一家公正、可信任的鑑定機構。他以美國PCGS專業錢幣評級公司為例,PCGS創立於1986年,2013年在上海成立據點,為中國提供專業的、針對國內市場特點的評級服務。評級後的錢幣會被入盒封存,終身保證其真實性。此一革新,推動了中國錢幣收藏市場的發展。而背後的主因,來自PCGS創造了讓消費者能夠充滿信心地參與錢幣市場活動的環境。

在未來,究竟能否出現一家獲得全球市場認同的文物鑑定機構在中國成立?或者出現其他革新措施,重新提振消費者對文物市場的信心?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中國最大的古玩撿漏大會:疫後長沙「2023湖南文物交流會」前線觀察
延伸閱讀|【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大稻埕醮壇的清宮舊藏?臺南奸商的贋鼎買賣?淺談日治時期臺灣的古董市場

朱佑霖(Chu Yu-Lin)( 70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