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虛實相生處,柳漸成蔭:大唐生活美學館「器」與「藝」之間的經營之道
大唐生活美學館所在建築崇友實業高雄分公司大樓,自2018年落成起,這棟清水模建築為街區帶來不一樣的景致。深入參與空間規劃...
【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國家館的藝術與政治:專訪「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劃王俊傑及派崔克.佛洛雷斯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夢」日前開幕。展覽分為「文獻展示」與「國際論壇」兩部份。前者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後...
共創及媒介轉換下的作品生命延續與再造:專訪「返回:第二章」參展藝術家河床劇團與蔡佳葳
河床劇團的《事物的重量》,去年即首先於「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中實體亮相。當該作來到「返回:第二章」時,除了是劇團參...
【評論的「挑戰」】不說再見,如果藝評還有明天:王聖閎談藝評與編輯的第一現場(下)
「屬於台灣在地的理論該如何產生?」王聖閎近年思考理論內生式的可能性,其中一個方向的答案是「要從作品裡找」。他認為評論者有...
與西方觀念藝術史同行:專訪施布特.瑪格畫廊創辦人莫妮卡.施布特與菲羅門尼.瑪格
作為約翰.巴爾德薩里(John Baldessari)遺產的獨家代理畫廊,總部設於柏林的施布特.瑪格畫廊(Sprüth ...
科學感性的臨場:「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未來議題的彼此拓延
近幾年,台灣當代藝術領域開始有許多跨學科的藝術展呈出現,經常需要的不單只是視覺藝術領域的專業,而是必須和跨學科的專業工作...
【評論的「挑戰」】留下來,與離開的人:王聖閎談藝評與編輯的第一現場(上)
「屬於自己的評論語言為何?」藝術評論總是在梳理藝術家創作中比較創造性的一面,藝術家當然可以反問評論者「在你文字中比較具創...
《事件現場製造》:與許哲瑜、陳琬尹展開台灣集體潛意識的一次巡弋
《事件現場製造》如同許哲瑜與陳琬尹先前合作的作品,總在回探已成為公眾記憶的歷史事件之餘另闢蹊徑,乍看在處理圍繞著事件與人...
【評論的「挑戰」】如何顧問?怎麼構作?戲劇顧問的工作樣態
近三年來,台灣觀眾極可能在表演的節目單上,注意到一個新職稱「戲劇顧問」。當今台灣大多數的戲劇顧問皆非受構作學程訓練而來,...
神形一瞬凝成光,專訪Aka Chen談純鈦珠寶藝術創作
陳智權(Aka Chen)的設計作品〈木蘭〉,更受到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
文章導覽
1
...
6
7
8
9
10
...
16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