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拾掇碎片的真相再進擊:專訪「第17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策展人黃祥昀
黃祥昀強調這次選擇作品的過程中,每件作品不只對應單一一個議題,而是串連起一個互相交錯指涉的網絡,綜合成一個以多重面向來探...
滑步在夢境與真實的沈浸體驗:專訪河床劇團《遺留》導演郭文泰
郭文泰利用影音的設計引導觀看,讓觀者的身體不自覺跟著影像移動,與影像產生連結、被影像所調度。這些視聽感官的訊號,牽動身體...
世界的反思印象—加里.休姆的藝術
現年60歲的加里.休姆(Gary Hume),不同於同代人的驚世駭俗與激烈抗爭,休姆的創作始終顯得謹慎、溫和、內斂。或許...
專訪林茲金尼卡得主徐容:This is not the end,菌膜與新公民抵抗
台灣藝術家徐容與哥倫比亞藝術家Natalia Rivera,共同獲得2022年林茲電子藝術節「互動藝術+」組金尼卡大獎。...
創作者/經營者/協作者:彭奕軒與節點、土星,及其作品
本次專訪將沿著彭奕軒的創作脈絡討論起,連結他在經營「節點」與「土星」的歷程思考,梳理這位90後世代斜槓青年的藝術實踐,在...
充滿溫度的畫廊:專訪isart gallery御書房藝廊總監Veronica Wang王品茜
御書房藝廊作為一間策略新穎的藝廊,以總監王品茜具洞察力且獨道的眼光為基礎,充滿溫度的互動方式建立起多元而具有當代性的藝術...
構築東方人文思想的精神空間:蕭勤─自我悖反與另闢蹊徑
在蕭勤的繪畫中,「國際」從非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生活與創作具體的實踐。他曾自我解析,自己一直有種「傳達者」的使命感,...
地球爆炸前是否要帶走一隻貓?顧廣毅 X 關貫之,酷兒(動詞)白蟻的硬科幻實境
顧廣毅後來理解,白蟻的性別狀態根本不是需要被顛覆的狀態,需要被翻轉的,反而是白蟻在人類社會的被污名需要反轉,這也是最終於...
面對旅遊緊縮,藝博會還可扮演何種角色:「Taipei Dangdai」第三屆,「國際化」並非只是數字問題
岳鴻飛認為,國際化並非是以西方參展畫廊多寡的「數字」就能簡化的問題。許多台灣人所指的國際化,僅是單指歐美市場的對接。但對...
虛實相生處,柳漸成蔭:大唐生活美學館「器」與「藝」之間的經營之道
大唐生活美學館所在建築崇友實業高雄分公司大樓,自2018年落成起,這棟清水模建築為街區帶來不一樣的景致。深入參與空間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