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我們從不吝嗇耗費時間,將一件衣服琢磨好:皆川明專訪,談服飾的感性

我們從不吝嗇耗費時間,將一件衣服琢磨好:皆川明專訪,談服飾的感性

We are Never Stingy with Time, Meticulously Crafting Each Garment: Interview with Akira Minagawa on the Sensibility of Clothes

我們希望不是只是單單minä perhonen可以永續,我們也希望我們的運作模式,可以讓整體生態都朝永續經營的方向。而不是像現在多數在時裝產業看到的大量製作、大量消費。我們希望透過minä perhonen這樣子的機制、哲理跟想法,能夠讓服裝製作端的製造者,他的人生可以因為創造服裝而過得更豐富,且以這份工做為傲。我們也希望使用方,也就是穿這個衣服的顧客,能夠好好珍惜買到這件衣服的心情與回憶,那同時也能夠藉此創造對環境更友善的模式,讓這個品牌能夠直接對整體環境有所貢獻。

日本知名服裝設計師皆川明(Akira Minagawa,簡稱A)所主理的設計品牌minä perhonen,在品牌當時成立25年的階段時刻,組織了「minä perhonen/皆川明 つづく」大展於日本巡展。

今年10月「minä perhonen/皆川明 つづく」於高雄市立美術館(高美館)正式登場,這也是該展第一次離開日本當地,海外巡迴的第一站。minä perhonen自1995年創立,設計以自然元素、細膩印花設計以及剪裁雋永所著稱。「minä perhonen/皆川明 つづく」以自然元素的意象分類,帶出不同展區與品牌核心的展示內容,包括雲、實、森、芽、風、根、種、土、葉、空等展區,希望透過展覽,將品牌一路走來的軌跡展示在台灣觀展的觀眾。

而皆川明也於展覽在高雄開展前,接受《典藏ARTouch》(簡稱Q)專訪,談及個人經驗與minä perhonen創立以來的品牌信念與哲思。

皆川明於高美館專訪現場採訪神情。(攝影/李盈靜)

物與「設計」:日常的觸動

Q:您青年時期的歐洲的參訪經驗,相較藝術作品,古埃及的日常用品更吸引您駐足,貼近生活的物品、器具向您透露的又是何種用之美呢?不只限於服裝,以及您如何詮釋「美好生活與回憶」的意涵?和您外祖父母的歐洲進口傢俱行,以及minä perhonen後來經營生活用具的初心,有何相互的呼應之處?

A:其實我在設計的時候,都會思考,這些設計在被設計出來後,會如何進入人們的「生活」當中?在我們生活的過程裡,在歷經的時間中,我們無疑會留下一些記憶,這些記憶當中,一定有一些景緻或是風景曾經觸動我們。我會始終試想如何將這些日常景緻的感動,轉換為比較好的設計方式,將這樣的美好體會藉由物件保留下來。

所謂的「設計」,其實它並不單單只是提供「功能」而已,它可以是記憶當中的一種景緻跟風景。比方說,我們在設計物品的時候,這個東西他會留在使用者的記憶當中,且會構成一個什麼樣的景致,這是我在設計發想時非常重視的一部分。

而關於外祖父母對我的影響。因為minä perhonen的起始點是時尚產業,我們致力將設計融合在生活當中,人們的生活會接觸到餐具、室內設計、建築設計等,設計存在於我們生活中會接觸到的各式的事物。所謂的時尚與設計,存在於這些物件上,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這些精心設計的物品,如同我在祖父母的歐式進口家具店所感受到的,是自然融入人們的生活,包括物件的材質與細節,都是設計體驗與生活結合的一部分。

我們致力將設計融合在生活當中,人們的生活會接觸到餐具、室內設計、建築設計等,設計存在於我們生活中會接觸到的各式的事物。圖為高美館「minä perhonen /皆川明 つづく」展區之一「種」。(攝影/李盈靜)

「容器」跟「服飾」

Q:您年輕時代的長跑習慣,讓我對您的理解,是一位對身體的覺知特別敏銳的設計師。這樣的能力最終是如何影響您對於minä perhonen品牌經營的哲學。而這樣對於身體的理解與掌握,似乎也無形影響您的服裝設計活動的舒適性,您將服裝譬喻為容納人體所觸及最小的空間,您如何安排這樣以空間居住來思考的服飾設計?

A:通常我們在製作服飾的時候,會從織品開始製作。但首先,我們會先評估一公尺這樣款式的布料,它的重量是有多少,在設計前我們一定會去了解。假設我們要設計一件大衣,我們會先評估設計出來後,這件大衣的重量將會是多少?這樣材質的布料,來做衣服時,到底對人體而言是重的,還是剛剛好,這些體感我們都會評估。我們在設計東西的時候,已經不單單只是在設計而已了,我們非常在意的會是要衣服的重力跟重量,身體的感受是我們在做設計一個非常重要的評估過程之一。

所謂的「容器」跟「衣服」的關係,我曾經將衣服比喻為一個容納身體的容器,服裝其實就跟建築一樣。當人穿上衣服,就等於進入這個容器般,而人可以繼續在衣服這個容器裡,感受到外在的狀況,這件衣服的容器也會讓我們注重和外在世界的互動。

衣服跟建築對我來說的相似性,是我們會期待人們在這個容器,或是建築空間裡,是舒服的,並會觸發情感的。其他人也會透過衣服外在的花樣、款式,揣測這個容器穿起來的感受。衣服穿著起來的舒適性、情感性,是我們始終尊重的優先度。

高美館「minä perhonen /皆川明 つづく」展區之一「雲」。(攝影/李盈靜)

北歐靜謐氛圍的啟發

Q:品牌名稱minä perhonen是源自芬蘭語,minä的我是一種自我的展現,以及私密的對話,著裝與心靈的對話,您又如何以衣著這個載體呈現自我的可能?perhonen是芬蘭語的蝴蝶,也是品牌最顯著被理解的圖像之一,minä perhonen的經營模式與芬蘭品牌 marimekko間又有哪些啟發與對話關係?北歐的寧靜與靜謐之感又如何啟發minä perhonen整體品牌的氛圍意象?

A:我第一次去造訪北歐是在1986年的時候,當時負責marimekko這個品牌的創意總監,是一位日本人石本藤雄(Fujiwo Ishimoto),所以與其說,我去看芬蘭看到北歐的設計,不如說我去芬蘭,是看到日本人的設計。當時其實想到的不單單只是自己,而是會聯想到日本跟芬蘭,同樣都是被海圍繞非常狹長型的國土,國土內的森林面積都是非常多,這其實是日本跟芬蘭非常相似的一部分。

minä perhonen和marimekko這兩個品牌間,非常接近的一點就是兩個品牌的設計,經常會使用自然界的元素,把自然的這些主題融入設計當中。從這一點特色來看,這兩者間其實也是非常相像的。我非常欣賞marimekko的一點,是這個品牌大概1940-50年代開始,就持續的一直不斷以印花設計,也有經典的圖騰不斷沿用再更新的策略,這與一個品牌的永續性經營思考有關,當時意識到這個品牌這樣的策略用意,我是非常感動和尊重的。

皆川明於高美館「minä perhonen /皆川明 つづく」展區之一「芽」。(高美館提供)

服裝與行銷策略的演進

Q:和服裝品牌在宣傳和創立的時候有關,能否談談《裝苑》這樣日本本地的時尚媒體雜誌與 minä perhonen發展進程的關係,在品牌剛成立缺乏社群媒體(SNS)的時代裡,《裝苑》雜誌又替minä perhonen帶來何種效應,推廣至一般大眾之間,而您自己目前仍會保持閱讀追蹤的時尚雜誌與靈感參考來源為何?

A:品牌剛設立沒多久,我就在《裝苑》雜誌開始做連載,這個連載的邀約,是當時的總編輯看到我們品牌製作的情況,他便開始邀請我寫稿,一寫就寫了15年之久。那事實上,跟日本一般SNS的宣傳方式,只是展示我們設計出來的成果,我會企圖透過雜誌這個載體,把我自己的想法,每個月把設計的理念跟哲學透過這個連載,把它傳遞出來,無形中也逐步增強minä perhonen在本地消費者的品牌形象。

在靈感參考上,我不會直接參考日本相關的時尚設計,靈感不會是來自人家已經設計好的服裝產品。我們自己的工作室裡,其實沒有擺任何的日本服裝雜誌來做為參考或是靈感來源。而我大部分的靈感的來源,其實反而是來自大自然的觀察回饋,或者在散步、在靜思的時候,反而容易會湧現一些自己的靈感。這些靈感會轉化為不管是圖騰或者是印花,或者是一些織品的設計等等。對我來說靈感來源的方式,反而是接近完全不同於服裝的領域,例如建築,或者是一般藝術類的作品,有時候甚至只是車子的車型、造型的啟發,對我自己的靈感來源貢獻會比較大一點。這些跟時尚領域保持點距離的文化領域,反而促成我較多的靈感來源。

高美館「minä perhonen /皆川明 つづく」展區之一「種」,藉由皆川明的收藏品、給予靈感的物件、創作工具,理解其製物哲學和創作方法。(攝影/李盈靜)

服裝生產的快與慢

Q:而關於服裝生產時間性的問題。您如何看待「時間性」與服飾間的關係,消費主義帶來快時尚與快速生產,minä perhonen講究經典剪裁設計,因而不怕過季的考驗,您如何看待服飾的時效性,而如何讓設計保持經典的法門為何?

A:我覺得設計與時尚領域,它最大的重點就是要讓大家能夠願意穿著久一點。正如剛剛所提到的,我們是希望設計可以在人們的記憶當中,能夠慢慢產生變化的。因此我們會去思考怎麼樣的設計安排,能夠讓消費者願意使用這件衣服更久,讓衣服和人的情感與記憶有時間發酵來產生連結,是基於這個核心的考量來製作衣服,在製作衣服的同時,始終會考慮它們的永續性。

「快時尚」的服飾也許便宜,但人們也許也不會珍惜這樣快速生產,在材質和設計上都缺乏細緻思考的服飾。穿完很快就淘汰,即便有些人會回收衣物,但那長期來說都是對環境的傷害。因此minä perhonen不會只追求短時間速成設計出衣服,我們在製作一件衣服的時間裡,會細細琢磨,最終製作出來,才是我們認為對這件衣服的一種尊重,同時也考慮這件衣服上市後的後續。

高美館「minä perhonen /皆川明 つづく」展區之一「實」,以其最著名的鈴鼓(tambourine)圖案的製作過程與應用為呈現。(攝影/李盈靜)

設計其實會在我們記憶中產生變化,也會在我們的記憶中存留下來。從價格來看的話,或許minä perhonen的價格,跟一般的時裝比起來是偏高的。但每一件衣服我們都期待它不是只是被穿著一次,而是可能有10-20年的時間可以陪伴消費者。我們會很仔細,將衣服好好地做好,經過時間的變化,衣服也會經歷時間的淬煉跟變化,如果從時間的觀點來看的話,能夠使用這麼久的一件衣服,這樣的定價就不會覺得昂貴,反而會覺得這是一個適當的價格。

一件可以保存很久的衣服,同時對環境的負擔也不會那麼大。minä perhonen不會去吝嗇花時間,去把一件衣服琢磨好,甚至讓服裝成為一件作品這樣的對待它們,這樣服飾才會在人的記憶裡留存更久、使用更久,也對環境是更友善的方式。

皆川明於高美館「minä perhonen /皆川明 つづく」展區之一「森」。(高美館提供)

顧客的意義

Q:將服裝以「展覽」的方式呈現,您覺得與「時裝秀」最大的差異為何?minä perhonen也以不做showpiece的品牌策略,而是強調面對客戶需求的紮實經營方式,顧客對您而言對於品牌是何種特殊的存在?

Ashowpiece和時裝秀,在minä perhonen的經營策略裡基本上是不做的,時裝秀這個行為只是展示,但可能功能僅止於此。像這次「minä perhonen/皆川明 つづく」展覽,它跟一般的時裝秀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從這個品牌的應該是出生、經過、製作方式、品牌的概念,展覽會做一個非常完整的的傳遞。我們會認為說,有這麼完整的介紹跟資訊的傳遞,才算是對於穿著衣服的人,所需要的資訊。

比方說,以一般日常的衣服來講。它最重要的其實是傳達我們製作衣服的概念,而不是以模特兒走在伸展台,穿那些衣服所展現出來的意象,所以我們設計生產最大的考量,始終是衣服穿著的人、使用的人,以他們的考量為主。

minä perhonen在接待客戶時,會有一個非常大的重點是,當我們在購物,就是我們購物經驗裡,會留下給我們的記憶。我們看到過往買回來的物品,我們就會聯想到,當時在購買這件物件的回憶,就會湧現出來,會想起第一次看到這件衣服的感動與印象。你會想起在當時的時間點,什麼樣的情感觸動了你,讓你願意買下這些衣服與物件。這些貼合在衣服上的回憶與情感,對於minä perhonen是非常重要的。

高美館「minä perhonen /皆川明 つづく」展區光廊,懸掛的織品訴說著故事。(攝影/李盈靜)

Q:網路購物是現在任何服裝品牌都難以迴避的趨勢,但網路購物畢竟很難和真實商店與顧客緊密的關係來比擬,minä perhonen又如何在網路購物經驗上,縮小網購與實體店面體驗的差異?

A:關於網路銷售的部分,minä perhonen也有在做。通常我們如果是透過網路銷售的話,那顧客就會收到我們品牌的衣服放置在包裝盒,而這個包裝盒裡面會放著一封信,這封信是我每個禮拜會親手寫的,然後再印刷成給顧客的信。信裡面會告訴顧客,雖然沒有辦法在店裡接待您,但是會將服裝的想法、設計都寫在那封信上面。minä perhonen是從2011年開始做網路銷售,2011到現在11年的時間,而每周我都會親筆寫一封信給網路上購買的顧客。讓顧客即便無法親臨店面,也能感受到這個品牌期待和他們細緻對話。

皆川明於高美館「TSUZUKU」展區之一「實」。(高美館提供)

「つづく」象徵的待續與永續

Q:「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在 2019 年東京都現代美術館首次登場,和這次海外首次高美館的展示,在規畫與內容上,兩者有哪些差異?除了minä perhonen仰賴自然元素的啟發,所發展的實、森、風、風、芽、種、根、土、空、葉等十大主題,也呈現minä perhonen對於圖案設計、材質、配色的總體思考,您期待觀眾從這些誠懇創新的產品中得到何種啟發,對於minä perhonen這樣總結的大展又對品牌永續具有何種意義?

A:這個展覽在東京、福岡、兵庫、青森都展覽過。我們從東京開始的展覽就是每一個就是巡迴展,每到下一個展覽都會有一些小變化,所以最後的是青森站,高雄站的版本就是基於青森的版本,有一些小調整。

那其實我自己之前有提到說這個品牌,我希望至少能夠延續一百年。去年,我也找了一位新任的社長,等於是說我也交棒出去,這是我們品牌第一次的世代交替。當然,並不是說,我交給下一棒,就不管這個品牌經營的後續,而是說,雖然是交給下一棒,但是我會抓一段時間,來守護這位新任的社長。

等到新社長真的上軌道,他也完全能夠傳承品牌的哲理,我才會慢慢放手。那同樣的模式,如果新任社長,他將來也要再換下一任的時候,會希望他們會沿用這個模式,能夠世代的把這個品牌繼續傳承下去。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樣子的方式,讓我們設計的哲理和思維,能夠越來越茁壯,同時也是希望這樣交棒的意義,能夠對環境與時尚產業有一個好的影響。

我們希望不是只是單單minä perhonen可以永續,我們也希望我們的運作模式,可以讓整體生態都朝永續經營的方向。而不是像現在多數在時裝產業看到的大量製作、大量消費。我們希望透過minä perhonen這樣子的機制、哲理跟想法,能夠讓服裝製作端的製造者,他的人生可以因為創造服裝而過得更豐富,且以這份工作為傲。我們也希望使用方,也就是穿這個衣服的顧客,能夠好好珍惜買到這件衣服的心情與回憶,那同時也能夠藉此創造對環境更友善的模式,讓這個品牌能夠直接對整體環境有所貢獻。

我們希望不是只是單單minä perhonen可以永續,我們也希望我們的運作模式,可以讓整體生態都朝永續經營的方向。圖為minä perhonen品牌創辦人皆川明。(攝影/李盈靜)

延伸閱讀|皆川明「つづく」高美館大展開幕:一覽minä perhonen「美好生活」自然為名九大展區

(口譯|鄭宛綾)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