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危機中的韌性蛻變,國際文化交流的新典範 Taiwan NOW「合創共製」演進啟示錄
近期即將正式開啟的大型台日文化交流展演專案「Taiwan NOW 」,從完全在東京實體展演的原初企畫,到分別於日、台兩地...
跟隨經濟發展的藝術市場——專訪藝術經濟學家克萊兒.麥坎安德魯與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
延續本刊近期對區域藝術市場與全球變遷的關注,我們分別採訪了深諳全球藝術經濟流動與歷史的藝術經濟學者克萊兒.麥坎安德魯(C...
【藝術收藏新趨勢】年輕世代藝術收藏社群力,解析兩岸三地差異
40歲以下的收藏家,對於新興工具的使用更為擅長,如:利用社群連結彼此的「藏家筆記」,平時在Line社群中討論展覽、收藏資...
機構如何實驗,「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談跨域合作的方法論
「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今年計畫已邁入第二屆,獲選的進駐藝術家計畫共有四組,包含:黃偉軒《光景考現》、謝...
電影是匯聚情感的行星: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記憶》坎城訪談
我們於坎城影展放映《記憶》後,採訪了阿比查邦。訪談中他談及「遠離泰國」的選擇、本片與舊作的關聯、創作中總是若即若離的佛學...
一個經濟學家眼中的亞洲藝術市場發展——克萊兒.麥坎安德魯專訪
每年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期間,巴塞爾與瑞士銀行(UBS)均會協同著名藝術經濟學家克萊兒.麥坎安德魯(C...
疫情下的表演藝術扶植協作及國際交流的施與受:專訪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策展人葉紀紋
在「連結臺灣」(Connecting with Taiwan)的主題下,葉紀紋將「臺灣季」定位為一個文化部設在愛丁堡、面...
風土之情:席德進的藝術傳奇
1981年因胰臟癌逝世的藝術家席德進,離世已40年,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將在疫期過後展開。
攝影訪談輯3─黃建亮
黃建亮作品由是從地誌攝影更深入所謂的「景觀社會」。透過這些外部的、宏大的觀察,黃建亮最終凝視的是台灣。但相對於同代攝影家...
成為橋樑:立木畫廊香港總監田鎧如,談台北季節性空間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於台北開設的季節性空間(pop-up space)將在近期開幕,該展覽空間位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