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詔藝之眼】讓哥吉拉告訴你那些「不願面對的真相」:專訪藝術家曾慶強
這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家,朋友都暱稱他「Rex」(這個單字在現代英語中已成為「暴龍」的同義字,也正是近半世紀來最受矚目的...
魔術、劇場與電子時代:湯尼.奧斯勒的奇幻世界
美國錄像藝術先鋒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此次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的「黑盒:幻魅於形」是其於亞洲首度最完整...
以吟遊的插畫讀透土地的淵博─專訪種籽設計的森林品牌工法
種籽設計總監淦克萍提到,在與林務局合作前,其實種籽設計非常少與公部門合作,但確定與林務局合作的初始,她即是將林務局當一個...
【藝術家的自我復刻專題】再會,從此離去, 但仍是條野狗:高俊宏專訪
高俊宏於同年底出版了新書《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細細梳理著自身與近年泰雅族後代的緊密互動關係,清楚昭示...
【藝術家的自我復刻專題】拒絕遺忘,確定失落:黎煥雄專訪
我們究竟期待一個怎麼樣的復刻,指引劇場持續逃逸的路徑?或許在審視前,實有必要重新追索黎煥雄與新世代之間的合作軌跡,理解他...
拉烏爾.德.凱澤:追求繪畫過程中的不可預見性
2012年10月,比利時畫家拉烏爾.德.凱澤(Raoul De Keyser)過世時,同樣出身法蘭德斯地區(Flande...
北美館「法人化」必須審慎延遲評估—林平卸任前談「庫房」與「園區擴建案」的棘手難題
臺北市立美術館前任館長林平認為綜觀以目前現實來看,臺灣美術館行政法人制度的成熟,應還需要一些時間的等待,才可能更健全化適...
吳明哲:藝心亦醫,收藏是人文與情懷的世代傳遞
吳明哲走過6年的藝術收藏路,他領悟出一套獨特的心法——做收藏應該要主動發現、挖掘藝術家,藉由自己的喜好與品位,建構出自己...
藝術家歷經生死交關後的淬煉:「造山」魏瑋廷個展
藝術家魏瑋廷於台南索卡藝術中心舉行個展「造山」並展出新作「業火」系列
專訪「蛆;菌」:在無聊城市開一個兔子洞
「蛆;菌」帶著那些世代共有的精神雜訊,作為創作者、空間經營者、普通人,以連結為想望,在臺中老房內做出無聊之外的選擇。
文章導覽
1
...
10
11
12
13
14
...
16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