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隱於市。位於臺北市信義區的「雙清館」雅藏亞洲藝術品,其漆器、竹雕、佛教藝術、銅爐、琺瑯器、文房珍玩等頗負盛名,未對外公眾開放,為國際間文物專家與愛好者都希冀造訪的夢幻私人收藏會所。館主為清翫雅集重要成員洪三雄,1999年與夫人陳玲玉共創「雙清文教基金會」。
「雙清」乃由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以夫婦二人姓名得「冰玉雙清」名之,基金會秉持著「為歷史珍藏見證,替藝術延續生命」之宗旨,對各類品項均有著系列性之研究與收藏,有著專注在特定古物研究的《雙清藏爐》、《雙清藏硯》、《明清竹刻精選》、《明清木刻精選》、《蘭氣芸香─木石居文房珍玩展》等書籍;亦有系列精選,基金會於2006年起,每年精選文物30件,略分文房、竹雕、漆器、銅爐/景泰藍、唐卡、藏傳佛像六類,廣邀學者專家撰文成冊,逐年出版《雙清年鑑(30古吧)》共10冊。
異於傳統,「30古吧」這奇特詞彙,難以令人聯想到古美術,卻引發興趣,「『30古吧(30 Antique Bar)』,『30』(音三零)取自洪三雄的『三』、陳玲玉的『玲』的諧音。『古吧』之『古』代表文物,『吧』則是Bar的譯音。古董的吧檯,意味著『古文物』與『新創意』的結合,傳達出基金會希望能以摩登、創新的方式來研究、推廣古文物。」洪三雄之女、基金會執行長洪紹凡微笑地介紹著。
洪紹凡,美國賓州大學畢業,返國於國立臺灣大學念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班,後在金融界短暫服務,決心所愛還是情歸古董文物,現為雙清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洪紹凡在2005年擔任執行長後,為基金會取名「30古吧」,使之成為會所的別號,也是《雙清年鑑(30古吧)》之名,於世代傳承中展現活力新思維。該書除專家學者研究撰文的堅實基礎,並有著新作風,「第一年我們嘗試在一個時尚的酒bar拍攝。2007年走黑白風,也是基金會logo的顏色。2008年是貼畫。2011年是微距攝影。2014年的元素是日月如流,傳達時間的飛逝。我相信,一件好的古物透過正確的保存和推廣,不僅不會被遺忘,而其價值會越來越被肯定。你會發現,不論是攝影師或是平面設計師都是年輕一族,這也是我們所期望的,將欣賞、推介文物的年齡層,從事業有成的中老年降低為年輕人,讓古物不再是『資深長者的專利』。」
《雙清年鑑(30古吧)》帶來古文物的觀賞視覺新氣象,具體而微地展現出洪三雄逾30年的收藏,其中的唐卡、喜馬拉雅佛教藝術與洪紹凡有著緊密關係,「收藏緣起和女兒紹凡有很大的關聯。她喜歡研究藏傳佛教,在美國時就接觸過一些研究藏傳佛教的學者。」近年於2019年2月和9月先後出版的《唐卡之美》及《藏佛之美》,更是由洪紹凡經歷二年的時間編輯修訂完成,本刊特此專訪執行長,與讀者分享,一窺寶藏。
Q1:您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喜馬拉雅文物?吸引您的魅力是?
喜歡古文物,對我而言,應該是一種日久生情、自然而然的發展吧。
小時候當爸爸在「寒舍」(My Humble House)古董文物公司擔任董事長時,我就常常去蹓躂。1989年我們全家移民美國,爸爸開始收藏古董,每天看著父親熱情地投入研究,我也逐漸耳濡目染。大學時期,我們每次出遊必加入逛拍賣行、博物館和拜訪古董商等行程,足跡遍及北京、香港、日本、韓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巴黎及倫敦。
古老的東西特別吸引我的原因是「故事」!除了欣賞文物本身的美,透過研究一件文物,更可以帶你穿越時空回到很久的過去,了解當時的生活環境、文化內容、美學概念及歷史背景。我從小就喜歡看亞森羅蘋偵探懸疑故事,在細節裡找出蛛絲馬跡。同樣地,從文物的樣式、花紋、形狀、材質各方面,評斷它的年代、地區、風格和流派,也帶給我很多的想像,非常有趣。
相對於漢傳佛教藝術,我覺得喜馬拉雅造像和唐卡的歷史魅力、藝術張力和視覺衝擊更加豐富,充滿戲劇性。例如,有趣的忿怒像〈獅面空行母〉(圖1)和雙修像〈大輪金剛手〉(圖2),如此雄渾有力、不假矯飾,卻又能和諧平衡地展現深邃悠遠的東方之美。這種結合了西藏、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地區特色的作品,其蘊含的宗教、文化、歷史和藝術,不僅令人驚豔,更觸動人心。
Q2:您認識哪些這方面的學者、專家呢?他們對您的啟發?
在喜馬拉雅文物的學習過程中,很幸運能認識世界各地的專家,他們在這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研究精神,帶給我非常多的啟發。
在臺灣,專心於著作的張宏實先生,擅長透過電腦和圖解來解析喜馬拉雅佛教藝術。我非常喜歡上他的課,幾年前他也曾到「雙清館」擔任講座,一起研究我們的收藏。
以前任職故宮的葛婉章女士,策劃了很多喜馬拉雅佛教藝術的展覽,她和我們分享了很多美學和宗教觀,也介紹了不少專家給我們。例如,已經是第二代的英國倫敦文物商Rossi & Rossi,還有知名收藏家同時也是全球跨國飯店集團Hyatt的大老闆Tom Pritzker,我們還受邀去他在芝加哥的家,參觀了精彩絕倫的收藏,相談甚歡。
美國東西岸也有可以和我們對話的好對象。在洛杉磯,現年80多歲的Dr. Pratapaditya Pal,是喜馬拉雅佛教藝術的權威,著作等身,喜歡吃印度菜。或許因為他的小女兒與我年齡相仿,每次見面總會細心為我解說相關文物。他不僅二度到訪「雙清館」,也介紹了他在紐約的文物商好朋友Doris Wiener給我。
Doris是我見過最沒有商人味的文物商,也是一位非常有氣質和內涵的老太太,可惜前幾年過世了。她的收藏裡不論唐卡或造像,總能讓我佇足賞析,久久不忍離去。我們可以對坐一整個下午聊一件作品,她總有好多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分享,我的手永遠來不及記下她闡述的所有重點。她的許多收藏精品都進入了有名的博物館。
紐約的文物商Carlton Rochell,總是帶來很多令人驚豔的藏品,並分享深入的見解。
邦瀚斯的Edward Wilkinson也令我十分佩服,他對於藏傳佛教藝術領域自有一套深入淺出的精闢看法,對於每一件文物也都有獨到的眼光與評論,他不僅為《唐卡之美》及《藏佛之美》作序,更提出許多析述與指正,讓我銘感不已。
熱愛文物的他們,都秉持著研究員的精神,擁有高度的鑑賞力,不只聚焦欣賞文物的藝術性,而是更深層地解析每件文物的歷史和文化,這種精神令我欽佩。
Q3:聽說「雙清館」的喜馬拉雅文物收藏,是由您而起,還請談談其中因緣?
之所以特別規劃了唐卡和喜馬拉雅佛教藝術這二項,是因為我非常喜歡它們獨特、迷人且令人感動的藝術風貌。唸大學期間,我在紐約接觸到藏傳佛像及唐卡就非常喜歡。之後便經常帶著爸媽一起觀賞,也引起他倆的高度興趣。大概是「愛屋及烏」的作用吧,父母對於我喜歡的事情,一向都很支持。
2003年我進入「雙清文教基金會」工作,決定先將父親的收藏好好地分門別類,確認研究方向。「雙清館」的收藏,在我的觀念裡主要分為兩大類:文人雅翫及喜馬拉雅文物,其實最重要的共通點是講究思想內涵、文化底蘊和藝術造詣,強調心靈上的平靜及歸屬感。
Q4:在「雙清館」收藏的唐卡中,您覺得哪幾件比較特殊?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的〈勝樂金剛緙絲唐卡〉(圖3),相當殊勝。它的藝術特色在於蓮花花瓣的漸層表現、主尊藍色小腿處與手臂隆起的立體肌肉,還有更典型的尼藏風格火焰紋。要以緙絲技法展現出多彩且漸層的色澤,是個超高難度的技術。而且它的藝術風格,神乎其技地融合尼泊爾(原始構圖)、西藏(區域獨有的唐卡形式)、中國(緙絲技法)三元素。
再看看同是13世紀的兩張〈綠度母唐卡〉。傳說觀世音菩薩因為傷痛眾生苦難,流下眼淚匯聚成湖,而21度母就從湖中一朵朵綻放的蓮花裡誕生,其中的綠度母可以協助眾生在輪迴世界裡獲得解脫。同樣是綠度母,第一幅(圖4)的體態相對輕盈纖細,屬於印度東北部帕拉王朝的藝術風格;另一幅(圖5)則較為豐腴,充分表達了尼泊爾紐瓦爾的美學觀。
還有一件明顯不同於藏傳佛教的唐卡,它超越了傳統作畫的儀軌,主尊的角色也無法辨識,可能屬於「苯教」唐卡(圖6)。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苯教是當地盛行的宗教信仰。本件作品應係出自西藏區域性宗教畫師之手,富涵靈氣,充滿神祕的宗教及藝術氣息,畫風奇特、古典。
Q5:請您介紹幾件個人比較喜歡的佛像藏品?
我來介紹四件比較有意思的佛像給大家。
(1)6世紀笈多王朝〈佛立像〉(圖7):砂岩,佛身衣薄,故臀部、腿部、膝蓋以及赤裸的雙足等,均以寫實手法表現出來。此一造像藝術,是印度古典主義的極致。中國北齊時代,青州石佛「曹衣出水」的藝術風格,應與此有關。
(2)15世紀〈密勒日巴〉(圖8):密勒日巴(MILAREPA)是藏族最著名的詩聖、全民愛戴的瑜伽行者,總是右手高舉耳際,彷彿在傾聽宇宙神祕的聲音;而且嘴唇微張象徵吟唱佛法、感化眾生。祂一生艱難崎嶇困惑,卻能苦修悟道,由罪人成佛,充分展現「佛由人成」的真諦。
(3)14至15世紀〈毘魯巴〉(圖9):毘魯巴(VIRUPA)是9世紀備受尊崇的密宗大師。祂高舉右手,用手指停住太陽西移,來逃避為酒食付帳。此尊具紐瓦爾藝術風格,獨立鑄造的花環、以及纏於腰際及右腿綴以葉狀滾紋的冥想帶,都美得令人讚嘆。
(4)14世紀〈無上瑜伽部母續守護神〉(圖10):這是一尊罕見的金銅雙身像,名為「瑜伽虛空」,具有典型尼泊爾金銅像特色。原本坐於一白獅上,此尊則改以四隻獅子撐起臺座,頗有藝術創意。而主尊與明妃兩者凝視的神態,正是尼泊爾造像藝術最令人感動之處。
在《唐卡之美》這一本書中,不僅可以看到「雙清」的唐卡收藏系列、利用很大篇幅進行的圖像研究,更可盡情欣賞受到規範但繪製結果卻華麗動人的美學(唐卡的構圖必須受限於一定的比例及對稱)。
《藏佛之美》則可以看到「雙清」所收藏的不同時代與地區的藏傳佛像,讓讀者進一步認識它特別的藝術內涵。例如,忿怒相的神並不是邪惡的象徵,他們可怕的外表意在保護信徒,斬斷我執。特殊的手印、持物、法器、坐騎、姿勢等等,都有個別的涵義,非常值得探討。
Q6:在收藏文物、藝術品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有趣的事情及心得?還請和大家分享。
唸高中的時候,我第一次參加香港蘇富比拍賣會。還記得競標的物品是一件〈點金螭龍耳水仙盆式如意四足爐〉(圖11)。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競標,父親認為這是很好的經驗,所以無論多少錢都要讓我標到才行。那一次也是第一次看到拍賣官Henry Howard-Sneyd落槌時將槌子敲斷,到現在我還很難忘這個有趣的經驗,我們也因此成了很好的朋友。
從此之後,我開始十分享受拍賣場裡那種緊張刺激的氛圍。在競標之前,我一定會充分做好功課,從收到拍賣目錄開始對標的物的內容及品相作研究,到Preview的實際上手,向專家深入請教,都是測試自己功力的好機會。更可貴的是,在拍賣場中,我學習到人生要「放下得失」,「不必強求」。
身為「雙清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就是希望能為社會傳播有文化教育意義的事情,而藝術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藝術的功能在於以感情的導引與抒發讓人潛移默化,培養民眾優質的格調,促進生活上的美感及愉悅,進而建立社會的和諧。
我總覺得,古文物藝術是所有藝術中最有故事性的,如能透過輕鬆傳播故事的方式,不需嚴肅地評論或深沉的議題,最容易打動人心。而收藏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延續,當你很專心投入研究一件文物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一股寧靜、祥和、豐收之美,好像穿越時空,融入歷史,領受著古人的智慧,我非常enjoy這種過程。更重要、也是最可貴的一點是,古文物已成為我與父母間的橋樑,也是兩代之間珍貴、美好的傳承。
從秦孝儀命名的「雙清館」到洪紹凡接棒的「30古吧(30 Antique Bar)」,由古雅的「冰玉雙清」(『洪』三雄,洪字偏旁為水取意作『冰』,陳玲『玉』)轉化為當代的「30」(音三零,取洪三雄的『三』、陳玲玉的『玲』諧音),古文物不再是「資深長者的專利」,搭起世代的橋樑,在美好中傳承,在傳承中美好。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