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的文資價值與政府該有的作為

【蕭文杰專欄】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的文資價值與政府該有的作為

【Column by Hsiao Wen-Chieh】Cultural Heritage Value of Song Chong-Yu’s Family Estate “Jingzhao Tang” in Yangmei and W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Do

楊梅京兆堂距今128年,也是臺灣少數經歷清、日治時期、中華民國時期三個政權的客家地區老建築,本身就具有地方史的價值。基於憲法第166條,國家應保護有關歷史、文化、藝術之古蹟、古物。因此對於長期列冊的文化資產潛力點,更應該提出保存誘因,及亡羊補牢的策略。

日前桃園楊梅驚傳擁有128年歷史,經歷清朝、日治、中華民國政權的客家傳統建築京兆堂,因為部分土地售予建商而導致建築體可能不保。這也使老生常談,卻難以解決的私有文化資產保存、客家地區文化資產保存的話題再度浮上檯面。奇特的是,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的文化資產早在1992年政府就斥資普查,1996年列入桃園文化局前身的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品《桃園民居調查報告書(下)》當中,顯然文化資產價值明確。其後桃園改制為直轄市時,市府又將京兆堂當成潛力文資「列冊追蹤」。為何這25年來,只見學者花政府公帑進行調研,未有後續的保存作為呢?又為何文化單位在面對調研報告有潛力價值的老建築遭遇危機時,第一時間無法主動搶救,非得等公民提報?這也使過去文化部再三強調的國家應定期普查文化資產,流於學者發大財的形式,所謂的「列冊追蹤」成為不聞不問的列冊「失蹤」。因此本文介紹客家地區文化資產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的文資價值,另一方面建議政府該有的作為。

文化部的「私有文化資產之協助及獎助機制懶人包」,推廣並不如預期,多數老屋所有權人並不知情,文化局長期也欠缺溝通,老屋經常是等待要拆除前才發起搶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楊梅宋崇玉京兆堂的文資價值

楊梅,原屬於平埔族原住民霄裡社舊地,清朝雍正、乾隆時期以廣東嘉應州(長樂縣、興寧縣、鎮平縣、平遠縣)為主的拓墾集團,陸續渡海,來到楊梅這塊土地,發展至今,楊梅有70%的人口是來客家人。

乾隆元年(1736)來自嘉應州長樂縣的德良公背著父母骨骸來台落腳生根,並且開枝散葉,他可以說是宋姓楊梅的開台祖。他拓墾楊梅壢水流東一代土地,勢力逐漸擴大,這也使宋氏成為楊梅地區開拓史代表性家族。

宋家開台祖至楊梅經歷披荊斬棘、篳路藍縷,讓荒地變成良田,在經歷四代之後,土地與財產逐漸增加,以農為本兼營茶商的宋崇玉因財富累積與事業有成,於光緒19年(1893)興建京兆堂,就當時社會環境而言,這樣的建築是開拓有成累積下的經典建築。

宋崇玉與平鎮宋屋、新竹竹東、關西等客家區域的宋家有血緣、 地緣的關係。因此楊梅宋崇玉京兆堂見證桃、竹地區客家人渡台史與開拓史。楊梅京兆堂距今128年,也是臺灣少數經歷清、日治時期、中華民國時期三個政權的客家地區老建築,本身就具有地方史的價值。

1996年官方出版品《桃園民居調查報告書(下)》已經將京兆堂列入,但是25年來卻缺乏溝通協調與專業協助,這也使官方的文資普查流於形式,這是文資無法保存的原因之一。(© 國家圖書館)

就建築罕見性而言,京兆堂宅第正身門面為雙凹壽設計,此類設計與林安泰古厝、麻豆林家等文化資產類似。精彩的是正身及落鵝間的脊端均為燕尾,屋脊有細緻的剪黏,根據《桃園民居調查報告書(下)》的說法,原本水流東(宋、陳、劉)三大家族中,宋、陳兩家是有燕尾的古厝,但是隨著高速公路的興建,陳家古厝拆除,使楊梅京兆堂成為水流東地區唯一的燕尾烏黑瓦客家建築。至於屋脊剪黏,根據報告書說法,材料是特別由中國進口,有時候整天僅製作一朵花。(註1)

京兆堂正身。(攝影/黃謙賢)
京兆堂剪黏與燕尾。(攝影/黃謙賢)

在建築藝術表現方面,筆者認為楊梅宋崇玉京兆堂在磚、瓦的表現有獨特的價值。主屋是早期客家聚落經常使用的還原燒青灰色瓦,民間多稱烏瓦、或是黑瓦,山牆處搭配有防雨侵蝕土塊的穿瓦衫。

山牆處有青灰色的穿瓦衫,這是為了保護土埆建造的壁體,避免日曬、雨淋及風化影響。(攝影/蕭文杰)

這類原件的青灰色瓦屋瓦燒窯過程頗特殊,盧泰康曾引用陳新上說法,指出其特色是窯體有「儲水溝槽」,當燒製到頂溫攝氏八、九百度,停火封窯,然後將水引入窯爐周圍的帶狀溝槽內,並將水不斷潑在窯身及窯頂上,促使窯內氣氛還原並產生碳素,使瓦片積碳變黑。

還原燒窯曾經廣泛出現在臺灣,古地名就屢屢出現烏瓦窯、烏窯、烏瓦厝等,然而隨著時代演變,還原燒窯目前已經在臺灣絕跡,許多古蹟修復只能採取替代方法。例如安溪人所建的林安泰古厝,修復時苦無還原燒青灰色瓦屋,因此只能用墨汁將紅瓦染色,不過久而久之墨色被雨水沖刷後又變成紅瓦,造成了錯誤的文資示範。因此看似樸拙的青灰色屋瓦顯得彌足珍貴,因為難以再現。另外楊梅京兆堂的磚配色,也呈現民間匠師的建築美感,除了燕尾磚之外,俗稱金包銀的斗仔砌磚牆,也搭配著刻意燻黑的磚體,形成了紅、黑為主的配色。

楊梅京兆堂鳥瞰圖。(攝影/蕭文杰)

石材運用方面,有來自泉州的白石為石板、石階、石窗,屋身牆基是台灣卵石所砌成,具有地方色彩風貌。泥塑可以清楚看出「文王聘太公」,因此佚失部分,推敲應該是傳統的「四聘」題材的堯聘舜、商湯聘伊尹、劉備三顧茅廬聘諸葛亮。至於彩繪目前沒有專人研究,剝落有些嚴重,筆法樸拙,推測內容可能跟宋家相關的傳說有關。

京兆堂牆基與卵石砌。(攝影/黃謙賢)
京兆堂壁面彩繪細節。(攝影/黃謙賢)

由於楊梅宋崇玉京兆堂見證開拓史,表現出清朝時期的營建特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是楊梅水流東地區碩果僅存的燕尾客家建築。此建築又是文化局列冊的潛力文資,基於憲法第166條,國家應保護有關歷史、文化、藝術之古蹟、古物。因此對於長期列冊的文化資產潛力點,更應該提出保存誘因,及亡羊補牢的策略。

京兆堂建築土地龍神。(攝影/蕭文杰)

楊梅宋崇玉京兆堂政府可以有的作為

筆者給政府的建議是,文化觀光與客家文化保留應該注重真實性,近年來臺灣屢屢用公帑興建不是台灣客家族群特色的鋼筋混泥土「圍樓」,但真正在地的,有台灣客家特色的有形建築卻是宛若風中之葉,例如數月之前新竹芎林地方人士想爭取保留穿瓦衫牆,也鎩羽而歸,失敗收場。客家文化政策不應該本末倒置,建議政府在預算比例上應有所調整,文資審議也應該強調本土價值。另容積移轉的補償措施,在非都市計畫區有實施的困難,因此在文資法未修法之前,建議採取換地、協議價購、市價徵收等可行方案。

而最重要的是,文化單位不能「無心」,必須主動積極心面對文化保存及創造,不能老是等到拆除前才在搶救,否則行政院的「文化資產保存2.0」政策永遠是紙上談兵。

註釋

註1 筆者認為是匠師製作剪黏的確有其巧思,但無法證明材料是否中國進口,「整天僅製作一朵花」說法也待考證。

蕭文杰( 7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