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影形力專欄】暫停與消失:關於《消失的情人節》的雙重視覺復現

【影形力專欄】暫停與消失:關於《消失的情人節》的雙重視覺復現

[Column on Plasticity] Pause and Disappear: Double Recurring Vision in “My Missing Valentine”

值得強調的,這兩者之於《消失的情人節》的潛在關係,與其意味著先來後到的階序倫理(甚至影響焦慮),倒不如說由於分別觸及了現代性的批判精神乃至女性形體想像等核心面向,而與臺灣影片形成跨時空與跨文化的對話潛力。誇張地講,當陳玉勳決定將城市暫停與消失女人當成作品關鍵形態的那一刻開始,這兩方面即藉由視覺遷徙形態復現而來,潛伏在《消失的情人節》的編導構成裡,連帶地牽動著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議題。
一直以來,總是對於中外影像世界的作品中那些未經言明,在我看來,卻深富潛移默化的影音事件感到興致盎然。一旦巧遇它們時,暗自竊喜之餘,心裏仍不免浮現諸多疑問:這一切究竟早在創作者的構想中?還是純屬意外?觀眾能否意會還是交臂失之?誠然,創作者與觀眾──這位更確切而言乃是評論者──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絕無法僅憑藉某種簡化的選項即可獲得滿意的答案。 他們之間的理想關係,如果不是那種因誤解造成的歹戲拖棚...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孫松榮( 14篇 )
孫松榮(Song-Yong SING)。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合聘)。現任《藝術評論》主編與《中外文學》編委。曾任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董事、《藝術觀點ACT》雜誌主編與召集人、臺新藝術獎觀察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不只是歷史文件:港臺錄像對話1980-90s」、「啓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第八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策展人等。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編有《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20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