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文化資產要有全貌的概念—談雲林口湖牽水車藏、萬善同歸塚、鴨母穴的整體面貌

【蕭文杰專欄】文化資產要有全貌的概念—談雲林口湖牽水車藏、萬善同歸塚、鴨母穴的整體面貌

【Column by Hsiao Wen-Chieh】Cultural Asse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ll - Comprehensive View of Yunlin’s Kouhu Quianshuizang Ceremony, Wanshan Group Burial Site, and Yamuxue

有形的文化資產的空間經常是無形文化資產表現的場所,很有可能是同一歷史背景,同一時期產生的,這樣的文化資產應該用「全貌」的觀點來整合分析。重大風災、水患歷史事件是鄉民歷代口耳相傳的災難集體記憶,呈現臺灣初墾時期水患所造成的文化資產,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性。

文化資產是因為「人」產生意義,有形的文化資產的空間經常是無形文化資產表現的場所,這些有形或是無形文化資產還很有可能是同一歷史背景,同一時期產生的,這樣的文化資產固然可以由單點、單類來指定登錄,但更應該用「全貌」的觀點來整合分析。

我國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文化資產分為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其中有形文化資產分為九類,分別是: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古物、自然地景。無形文化資產有五類: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

其中已經被列為國家重要民俗的口湖牽水車藏(音同狀)、縣定古蹟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口湖台子村鴨母穴(提報雲林縣文化景觀中)、聾龍傳說、口湖挑飯擔祭先靈、戰水英雄……等,皆與清道光乙巳25年(1845)舊曆六月初七、初八日(國曆7月11、12日)的重大風災、水患歷史事件有關,是鄉民歷代口耳相傳的災難集體記憶。呈現了臺灣初墾時期水患所造成的文化資產,我認為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性,分別表現在有形與無形文化中,內容分述如下。

口湖「湖內洗港」歷史與聾龍傳說

雲林縣口湖鄉的地理位置是在北港溪出海口北方,北港溪與牛挑灣溪出海口昔日稱金湖港,舊稱「下湖港」。根據《國家記憶庫》文獻,明啟元年,顏思齊船隊就是由下湖港入笨港墾殖,可見「下湖港」在臺灣開發史中是早期的港口之一。再根據《雲林縣采訪冊》紀載:「可進大商艘,海岸寬闊,在道光中葉取代猴樹港(今嘉義朴子),而成為笨港對外運輸的河口港」

金湖社區 大鯨魚壁畫,其實是聾隆傳說的一部分。(攝影/蕭文杰)

這個下湖港是自然形成狹長狀的大潟湖,稱樹苓湖或是象鼻湖,由於平時風平浪靜,可停泊船隻避風,又利於漁撈,很早就形成聚落與街市。下湖港的範圍根據李春景的考察,約略是今天雲林口湖的金湖、台子、蚶仔寮、成龍、新港、下湖口等村落。

下湖港榮景不長,清道光25年,臺灣西南沿海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颱風災害,海水倒灌下湖港,造成沿海各大聚落淹沒,這些聚落中有的甚至是接近滅村,今日口湖人對於過去這個歷史災難事件,俗稱「湖內洗港」。對於「湖內洗港」突然的風災水患帶來大量的死亡,存活的居民透過宗教想像,創造出神話傳說,作出洗清集體死亡事件的罪孽感,因此有了聾龍傳說。

這個口湖人歷代口耳相傳的聾龍傳說是這樣:「東港蚵仔寮的居民不慎獲罪於上蒼,玉皇大帝命一條耳朵不靈光的聾龍將東港蚵仔寮淹沒,聾龍誤將東港蚵仔寮聽成新港萡子寮,導致口湖金湖港附近多個庄頭嚴重災情。聾龍因誤聽造成水患,事後遭到玉帝懲戒,變成一隻大鯨魚擱淺於海邊,任由存活下來的居民割肉烹食、洩憤。」

口湖下寮萬善同歸祠旁有聾龍傳說壁畫。(攝影/蕭文杰)

「聾龍傳說」透過持續不斷的傳遞,由一個簡單的傳說與真實歷史活生生地連結,誕生文化生命力。如今在地居民以蚵貝再利用的方式,製作成公共藝術牆,成為今日去口湖觀光了解歷史的景點。

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萬善同歸塚與牽水車藏儀式

「湖內洗港」清朝官方說法是奪走至少3000條以上的人命,民間說法是死於水患7000人,瘟疫者有3000,死亡人數高達萬人。這個大水災事件驚動清朝皇帝,下令賑災,並在金湖地區挖四大穴坑,集體掩埋。

今日的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是其中之一塚,具高度歷史價值,此墳塚2006年經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其特色是萬善祠後方有一大墳,但因陸續發現骨骸,故在原墓塚旁邊,再砌了近400座小坵墳,目前現場仍保存咸豐二年(1851)受封「萬善同歸」的石埤。至於金湖舊港蚶仔寮萬善祠舊廟旁的「萬善同歸」也是同一事件的歷史見證物,無奈卻沒有獲得有形文資的身分。

縣定古蹟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攝影/蕭文杰)
金湖萬善爺舊廟旁一樣有同時代同一事件的萬善同歸塚,不過沒有文資身分。(攝影/蕭文杰)

「萬善同歸塚」不僅是有形的文化資產,也有無形文化財的部分,每年口湖、四湖鄉的村民,皆以擔挑著飯菜,徒步到萬善爺廟來祭拜祖靈,體現「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的慈悲關懷思想。而口湖的蚶仔寮開基萬善祠,以及金湖萬善爺廟則保有牽水車藏的儀式。水車藏外觀多黏貼白色或灰色系列的紙花,主要在於超渡溺水之亡魂,是臺灣極為罕見,如今已由文化部公告的重要民俗。

口湖牽水車藏,外觀多黏貼白色或灰色系列的紙花。(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口湖挑飯擔。(圖片源自:雲林文觀處)
口湖牽水車藏。(圖片源自:國家文化資產網)

在口湖地區的萬善祠,還可以看見俗稱「九頭十八手」或是「大萬人」的戰水英雄塑像,據傳是一位武師,僅知姓陳,當地人稱「陳英雄」。其事蹟是他返家救母,卻發現母親已經溺斃,他在悲痛之餘,聽見鄰舍8位落難孩童哀嚎求救,因此他將孩童負於肩、手、背逃生,但最後仍被洪水吞噬,地方人士替其塑神像祭拜。陳英雄即使不知姓名,其挺身救人的義行卻是另一種無形的價值。

口湖許多萬善祠有獨特祭拜「九頭十八手」戰水英雄的習俗,是地方重要信仰。 (攝影/蕭文杰)

大難不死—台仔窪鴨母穴地方傳說以及文化景觀

距離蚶仔寮開基萬善祠約2公里處,有一小村落,名為台子村,其村史也與道光25年的風災水患有關,台子村天台宮後方有風水寶穴,俗稱鴨母穴,地方人士視為聖地,目前正進行文化資產文化景觀類的提報。

「 鴨母穴」外觀為隆起的小土丘,傳說鴨母穴可以防止洪水侵襲。(攝影/蕭文杰)

《雲林文獻》第26卷曾記載,道光乙巳二25年水災時,台子村居民因王爺宮後方的「鴨母穴」高丘庇蔭,得免受其害。這一座「 鴨母穴」外觀為隆起的小土丘,根據《口湖鄉志》等專書記載,以及歷代口耳相傳一個神話傳說,表示鴨母穴可以防止洪水侵襲,意即淹大水、風颱來臨時,該穴會隨著水面上升,沙丘會突然變大、增高擋住了風雨,保護整個村子的安全。據說鴨母穴還會依照生長的植物顯示當年運勢,因此居民不得任意砍伐。為了為了防止「 鴨母穴」被破壞,村民還砌磚保護。

為了為了防止「 鴨母穴」被破壞,村民還砌磚保護。(攝影/蕭文杰)

「鴨母穴」這樣的地景是屬於文化景觀當中的神話傳說之場所,與口湖牽水車藏同樣都是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這個地景具有聯想的(associative)和精神的(spiritual)價值,這類景觀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生活經驗或文化相聯繫為特徵,強調的不是土地利用,而是人類精神與自然的特殊心靈關係。

若與國內其他縣市文化景觀相比較,台子村天台宮鴨母穴與新北市鶯歌石;南投縣Sbayan泰雅民族起源地相比較,都是由來已久的傳說,期待雲林縣文資會能將其列冊追蹤,並審議為法定文資。

結論

文化資產不宜將有形與無形分開,過去我們的文資法修正草案總說明曾經論及:「…對同一歷史背景,或同一功能在同一時期建造,但分隔在不同地理區域或行政區域之建造物文化資產,得以系統性之文化資產共同指定…」,但是我們對於何謂系統性,目前仍在研議討論中。文化資產的內容是多元的,經常包含建築、文物、史料、口述等,因此我們至少要有要有全貌的概念,這樣才能完整解讀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

蕭文杰( 7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