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震來臨,博物館應如何保護文物安全無虞?據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統計,臺灣公私立博物館共486間,博物館防災工作中,尤以火災傷害性最強,為主要防災項目。地震災害雖位居其次,在身處板塊交界帶的臺灣仍是不容忽視的安全問題。
1999年921地震後,臺灣防震意識提升,不僅修訂建築耐震法規,使建築物提升至能承受6級震度不倒塌,文化資產方面,1999年行政院擬定「文物典藏機構防震防災方案」,召集教育部、文建會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由各領域專家研擬防震防災處理方案,提供詳細的文物防震守則。同年,全臺各地亦舉辦無數相關研討會,包含災後重建、文物修復、文化資產保存、預防性保護等面向。國立歷史博物館更有「搶救文物專案計畫」,以竹山鎮、東勢鎮、大里市為主要地點,在坍塌全毀的傳統建築中蒐集文物,進而清理、維護、修復再選件策展。
25年後,當今臺灣的博物館防震狀況又是如何?本刊採訪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國立歷史博物館(簡稱史博館)及台灣碗盤博物館(簡稱碗盤博物館),從全國層級最高、館藏最多的博物院,到甫整建完成、各界討論不斷的史博館,以及鄰近花東、全館皆為易碎陶瓷的民間博物館,揭露最新文物避震防護。
循建築法規調整,耐震基本盤
談及博物館防震,一般人多關注文物的直接防護,實際上建築作為博物館骨幹,於地震當下扮演關鍵角色,實為防震重要一環。臺灣建築耐震法規「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自2005年起由國研院國震中心主責,並於2006年、2011年及2022年三次修訂,針對不同區域明列耐震設計要求,作為歷史建物的故宮及史博館也依此評估及整建。

故宮秘書室科長王欣榮提及,故宮最初選址上已有防震考量,北部院區位於安山岩盤,在大臺北地區受震度影響相對較小。建築部分,北院自1965年建成,至今已歷經多次整擴建,曾於2000年評估正館結構耐震能力,2004年正館耐震補強工程設計分析、2007年依分析結果裝設阻尼器等耐震補強工程。隨建築法規更新,現正館建築於混凝土抗壓強度、氯離子含量、混凝土中性化程度上已評估不符現行規範,亟須補強,仍隨新故宮計畫推動審議中。較晚興建、2015年啟用的南部院區,每根柱下方設置有隔震器共210組,能有效隔絕地震波,使上部建築震度較小。
史博館於今年初整建完工,已針對分區建築物耐震標準完成結構補強。負責整建計畫的秘書室鄧佳鈴提及,整建前期,拆除裝修材時,內部隱蔽處發現大量與原始執照圖不符處,如:分期增建樓層多處結構柱樑變位挫曲、空心磚樓板未有樑筋與其他樓板連接、樓板配筋量不足等,於是多次重新檢測、調整補強設計才完成整建。此外,因館舍於1957至1975年間經多次增改建,為疊加式文化資產,由一間間房子組成,本次整建,亦連接各期增建的建築結構,形成完整的單一結構系統,達到耐震目標值。
碗盤博物館原位於宜蘭縣員山鄉,2016年搬遷至五結鄉,新館屬921後建築,耐震係數符合新規範。因館內皆為易碎陶瓷,且宜蘭地區常受地震影響,館長簡楊同特與建築師商討,將水泥磅數由原評估的3000磅提高至4000磅,讓安全係數更勝法規。
文物防震,量身設計加固方法
博物館的文物防震,大多直接針對文物本體加固,有降低重心、黏著、材料減震、支架固定、卡固、栓綁等方式,以避免震動碰撞為重點。故宮具有豐富跨國借展經驗,器物處處長吳曉筠觀察,其他同樣位處地震帶的博物館,如大阪東洋陶磁美術館、神戶市立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等防震作法差異不大,皆依作品材質、形狀,選以不同材料固定。

故宮院內展陳防震依材料訂定,表面結構緊緻的玉器或陶瓷,多以微晶蠟固定底部,或以7字釘輔助固定;較為脆弱的漆器不會使用微晶蠟,而以矽膠墊裁剪成不同形狀,如球狀、直角放置於文物四周,從旁固定。若有斜放需求,則搭配訂製壓克力支架;較大件者,會在器內加重,降低重心防傾倒;如尺寸較高、瓶口較小不適合加重,可以魚線或支架輔助固定。為避免固定材料傷害文物,7字釘、魚線在文物接觸面皆套有軟管緩衝。書畫文獻處代理處長何炎泉則說明,因紙質量輕,固定方式相對單純,立軸會於下方設置軸托加固,確保地震時不會劇烈擺盪而損傷;手卷、冊頁類則搭配壓條、方釘、勾具、承托固定。


史博館展廳文物加固方式大致相同,器物類針對重心偏高或材質脆弱的文物以訂製的壓克力托架、矽膠粒、矽膠墊片、釣魚線或L字釘套矽膠軟管固定,避免單點過度加壓於結構脆弱處。不過,民眾可能有疑慮的是,三樓器物展廳內文物陳列密集,地震時是否會碰撞損傷?史博館典藏組回覆,文物經加強固定,並無碰撞情況。此外,不同於故宮展品全數陳列於展櫃內,史博館書畫掛軸有部分直接懸掛於牆面,並以多點式壓克力片、地桿壓克力托架、釣魚綁線固定,減少掛軸類文物飄動撕裂。其他開放式陳設奇石類文物則因底座穩固,重點放在加強底座防滑、展臺與地面的連結。
相較於貴重古文物,碗盤博物館收藏多為大量生產的民藝品,館長亦重視提供民眾大量接觸、親近機會,故將庫房與展間功能合一,採用倉儲式開放陳設,館內可見大片牆面壁掛碗盤、方格立面層架以及多層式玻璃櫥櫃。至於大量密集陳列是否有安全性疑慮?館長簡楊同研發「避震勾環」懸掛立面碗盤;平放碗盤則以矽利康、德國黏土固定,防止碰撞。

避震勾環結合彈簧、勾環、軟管及螺絲,每件碗盤以三組勾環固定,勾環一端裝上軟管、扣住碗盤,另一端則勾住彈簧,再以螺絲將彈簧固定於牆,提供搖晃緩衝,也方便更換拆卸。裝置原理簡單,但難在安裝,因每件碗盤厚度及尺寸不同,須一一量身打造、設計角度,若結合不好,碗盤便會直接掉落。此外,因彈簧承重有限,使用彈簧式勾環的碗盤通常在直徑40公分以下;若尺寸超過又有壁掛需求,如館內一直徑80公分的盤子,則訂做鐵片勾環,再加以軟膠緩衝。勾環施用十餘年,每年定期檢查更換,歷經實際地震至今,仍保護壁掛碗盤安然無恙。

庫房避震,從穩固櫃體到包裝緩衝
除展廳陳設,庫房更為文物保護的心臟。故宮院藏文物逾69萬組件,北院庫房櫃架基本依循建館初期設置,上方以不銹鋼管相互連接,底部亦加固於地面,避免傾倒。何炎泉提及,櫃體穩固不倒,且書畫文獻皆配有硬殼無酸布函套、藍布套、木盒等保護性包裝,能減少避免晃動時的碰撞。南院庫房同樣以防傾倒為原則,地面鎖點以膨脹螺絲固定後再與櫃架鎖固,相鄰櫃架頂端設金屬固定片,每排櫃間設金屬防傾桿。
史博館文物共5萬8000餘件,庫房同樣以防櫃架傾倒為原則,地面、牆面及櫃架間裝設鎖定連結,並依文物重量安排存放位置,降低儲置重心。櫃門和抽屜皆可上鎖,避免震動打開;開放式櫃架則設置圍欄,加以綁繩或勾環固定文物,依需要鋪設防滑墊。典藏組說明,史博館庫區文物多置於訂製箱盒內,陶器類、青銅器物依器型訂做挖型錦盒、無酸盒或木箱,內襯無酸聚酯棉、光滑錦布、低密度泡棉等緩衝,配合綁繩固定。紙質類分為帶框、捲收、平放,皆同樣以包覆緩衝材料、放入分盒。大型文物則通常存放於獨立箱體,箱內側舖有鋁箔隔離層,減緩環境溫濕度變化對文物的影響,箱內部以角材包覆緩衝材與隔離材後固定,防止文物在箱內移動,外側貼有震動警示標籤,可確認箱體的震動幅度。此外,庫房重要位置也避免水路管線經過。
右 史博館未全面設置書畫展櫃,部分作品以壓克力片固定。攝影/朱佑霖。
碗盤博物館則藏有逾3萬件陶瓷文物,除盡量整合展場空間倉儲式展出,亦有部分碗盤另存放於庫房。較珍貴者選以專業氣泡紙保護,其餘亦包裝緩衝材料,堆疊置放整理籃。
館舍資源各異,防震當重推廣交流
地震的發生,同時考驗博物館的緊急應變能力。故宮訂有災害緊急應變作業要點,定期防災演練及宣導。展示服務處科長說明,故宮對人、物同等重視,如開館期間發生地震,待地震停止,會立即將參觀遊客引導至安全避難處所,並立即將陳列室關閉。如地震發生於閉館期間,則由駐警隊職業幹部指揮安全控制中心(24小時有專責人員監控)、駐警隊勤務人員協力維安。此外,南院於基底隔震器結構裝有檢測儀偵測地震P波,能即時接收地震警報、掌握震度數據,不必等中央氣象署通知,即能把握第一時間啟動緊急應變。


故宮為中央二級機構,包含南院建築隔震器、P波地震檢測儀引進,能以較高規格設備輔助防震,當值得參考,但其他博物館未必能效法。如何盤點資源、釐清定位,擬定各館合適的防震方針,為每間博物館更實際須面對的問題。
碗盤博物館館長簡楊同提及,現館內因碗盤數量多,仍有展件未能安裝加固,若震度過強,高處的碗盤也易摔落,4月3日的花蓮地震,館內便有少數碗盤損傷,先妥善保存,待未來檢測修復。今年1月,他們曾與蘭陽博物館合辦「文物防震展示實務」研習,邀請文物包裝專家蕭乾村至碗盤博物館現場解說,也針對館內陳設提出建議。然而,現有不足處牽一髮動全身,無法僅對單一區塊改善,須經全面規劃,實為防震實務上的挑戰。

比起相互較勁,博物館間的防震技術更需增加交流的可能,除專業人員在技術上的借鑑,也須為民眾建立基礎的防震觀念,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對此,碗盤博物館採開放及學習態度,2019年曾借展鶯歌陶瓷博物館122件碗盤,因勾環安裝不易,館長簡楊同親自到陶瓷館布展。故宮的國際借展合作,亦是與他國交流文物保護方法的良好契機,綁線是否有特殊技巧、防震方法是否有新發現等,都能藉合作增加認識。如何聚集各方專業人士,有效相互借鏡?博物館防災觀念推廣是否有機會透明化,供民眾清楚認識,亦使館舍間能相互交流?身處多地震島嶼,博物館若能建立合作系統,必能更有助保護珍貴文化資產。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李麗芳〈臺灣博物館文物防震防災工作的省思〉,《博物館學季刊》第14卷4期,2000年10月,頁89-104。
張世賢、余敦平、楊源泉、楊永光、賴永貳〈博物館陳列室內的文物防震研究〉,《故宮文物月刊》第240期,2003,頁68-83。
許美雲、丘世馨、管倖生〈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庫房文物之防震保護設計策略〉,《科技學刊》第23卷1期,2014,頁41-51。
李建緯、岩素芬、陳遵旭〈臺灣古蹟與歷史建築對於文物防災意識比較與分析─以具備有文化資產身份之博物館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43期,2021年12月,頁119-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