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開幕的第14屆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由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Sam Bardaouil and Till Fellrath,柏林漢堡車站國家當代藝術美術館雙館長)共同策展,彙集來自全球37個城市、72位藝術家的作品約150件,包含34件全新委託創作與現地製作,涵蓋繪畫、雕塑、錄像、攝影和表演等。本文將呈現今年的策展主題,以及策展人展場焦點介紹。

策展主題解析
「地平線上的低吟」探討「思慕」作為持續推動人類的內在驅力——那種超越可及之物,明知無法掌握、卻仍不願退讓的動能。它既是個人也是集體的,柔弱而倔強;是將渴求連結至想像及變革的線索。展覽試圖以低聲而堅定的語調談論未來,而非高聲宣示。
「低吟」(Whispers)喚起交流的脆弱性——那些即便在靜寂中仍持續的聲音、即使被抹除仍存續的故事;「地平線」(Horizon)則象徵已知與所盼之間的交會。因此,「地平線上的低吟」暗示著最微弱的呢喃也能重新定義距離,而最細微的舉動亦能改寫我們想像世界的方式。
本屆雙年展的概念基於三件看似尋常、卻富有象徵性的物件,它們並未以實體在展間中出現,卻是引導展覽情感和時間脈絡的核心隱喻:侯孝賢的電影《戲夢人生》(1993)中出現的尪仔,象徵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獻身於技藝的一生,體現歷經殖民統治與戰後重建的堅韌;陳映真的短篇小說〈我的弟弟康雄〉(1960)中的日記,傳達一位自盡的年輕人,在信仰與絕望之間掙扎的聲音,反映一個世代身處信念與幻滅之間的困境;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2015)中的單車,象徵兒子尋找失蹤父親的旅程,喚起失落、傳承和歸屬感等主題。
這些文學和電影文本共同鋪陳本屆雙年展的架構,三種截然不同對「思慕」的詮釋,在展場中交織迴響:尪仔代表延續性,日記代表內在世界,而單車則隱喻追尋。
策展人展場焦點介紹
首先,雙年展將當代作品與北美館典藏作品交織呈現,將近30件館藏作品分布於展場各處,與新委託創作及借件作品展開對話。其中,來自 1930 至 1980 年代的攝影作品,包含張照堂、李釣綸、徐清波等,如構成貫穿雙年展的線索,呼應展覽概念的出發點——「尪仔」、「日記」與「腳踏車」;其他作品則在形式或主題上,與展場中特定作品產生共鳴。這些典藏作品不僅以歷史作品現身,更成為思慕的活性媒介,連結延續與轉化。這樣的策展方法,使曾塑造臺灣文化的藝術家,與當下回應時代現狀的創作者產生跨世代對話。

例如,亨里克.奧利維拉本次作品《雜草》回應《富春山居圖》於2011年在台北故宮合璧展出的事件,可以看到他的大尺幅雕塑被北美館的空間分隔,除對歷史事件的隱喻也是對當代政治情勢的提問,策展人山姆表示這件作品所呈現的深刻感受與人們所擁有的願望,為接下來的展場開啟敘事。

又或是一樓展間中的歐馬爾.米斯馬爾《我的雙眼仍在流淚》和阿瓦羅.烏爾巴諾《活畫》也以「花」作為彼此呼應的元素,前者呈現一束花束,反思巴勒斯坦在戰火中逐漸枯萎的文化與記憶,僅能透過圖像與歷史文物複製品來延續;後者則將空間轉化為劇場場景,呈現一處如花園般的景致,並在其中擺放北美館的館藏,它們有如劇場演員般,既想掙脫雕塑的硬殼,也想在環境中重新找到新的位置。而阿夫拉.阿達希里《量秤線條》以大量地線條編織成白色地景,邀請我們慢下來,找到我們在這個世界的改變和位置。

托比亞斯.茲耶羅尼《閃耀》的系列攝影呈現次文化與夜店的人們影像,捕捉受政治影響下年輕人的經濟困境與受歷史籠罩的陰影,透漏出人性無助、柔軟的一面;陳進《野邊》則顯現親子之間溫潤、柔美的情誼。卓永俊《祝你有個美好的週日》邀請舞者至不熟悉的環境裡面試圖跳舞,從他們對陌生空間的嘗試與互動中,看見脆弱狀態的美感,而赫拉.比于塔詹《催毀你家,造一艘船,拯救生命》以地毯象徵在流離失所的狀態下,可以捲起隨身攜帶的物件,來隱喻人們在離散與脆弱狀態下,如何藉著隨身攜帶的記憶來慰藉,找到力量。法特瑪.阿布杜哈迪《留下的……盡可能長存》在美術館營造一處九層塔花園,回應她與母親和家鄉的記憶。


伊凡娜.巴西奇《氣動激情》特製的大型動力裝置,以肉體、金屬、機械與生命等符號,探問身體、變化與生存的思考。致穎《再鑄》則談討博物館的文物如何經歷不同殖民政權而有新的詮釋,藉此反映台灣人民精神分裂的當代情境。克里斯多福.庫倫德蘭.湯瑪斯與AI共同繪製的大型繪畫作品,探討歷史敘事的主導權歸屬,以及圖像如何形塑記憶。李受俓《轉譯瓷瓶_2021 TVBGW 6》的靈感源自於故宮典藏的作品《三彩馬球仕女俑》,從修復破碎的陶瓷來混雜韓國、中國、日本與義大利等圖像,展開全新的敘事。




最後,策展人山姆以傑瑞米.蕭《邁向全面型態辨識》和莫娜.哈透姆《小室》做結尾,表示前者藝術家以冥想的照片為底,在上方加上特製的切割玻璃,以致於在觀看圖像的同時,會有人體碎片化、破裂的意象,隱喻靈魂衝破人體的意象。而莫娜作品將紅色的手吹玻璃,放在網狀的鋼鐵結構中,柔軟的形體與剛硬的網格呈現對比,象徵著意圖想要掙脫枷鎖的現象。山姆認為當我們在討論「思慕」的同時,也許也會被困住,必須經歷突破、傷痛,才能克服萬難地到達我們想去的地方。


另外,本屆展覽也特別打造以紡織隔幕取代實牆的展示設計,作為展間之間的分隔。這些懸浮的元素形成具穿透性的界面,透過佈局使觀者視線能穿越展廳,創造空間連結的節奏律動。此空間策略呼應雙年展的主題脈動,引領觀眾沉浸於流動且具沉思性的觀展經驗。此外,精簡易讀的展牆文字便於觀者自行觀賞,提供每件作品的明確脈絡,並開啟理解雙年展理念的易達路徑。
策展人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表示:「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唯有在此地能實現的雙年展——傾聽那些形塑臺北今日樣貌的歷史、語言和矛盾。我們與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品的對話,並非懷舊之舉,而是一種紮根:當堅持深入參與在地故事時,在地便能成為關照世界的透鏡。在『地平線上的低吟』中,思慕就是那座橋樑—— 它始於記憶的親密之處,並延伸至地方性與普世性共享的地平線。」

陳思宇(Sih-Yu Chen)( 139篇 )追蹤作者藝術研究與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畫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Pulima link》、《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