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公園是打造更和睦社會的都市設計?線形公園優於方形公園?

公園是打造更和睦社會的都市設計?線形公園優於方形公園?

就型態上而言,線形公園優於方形公園,因為,一座公園落成後,鄰近公園的房子通常受益最多,而公園的周長愈長,受益的戶數愈多。

在紐約,平均每步行十分鐘就能遇到一座公園,再走大約十三分鐘就能抵達另一座公園。百老匯大道上,其中一個九百五十公尺的路段內,街邊座椅就有一百七十個;首爾的新沙洞林蔭大道上,相同長度的路段內,街邊座椅只有三個。在首爾,平均每步行三十分鐘才能遇到一座公園,再走大約一小時才能抵達另一座公園,沒有哪一座公園是輕輕鬆鬆就可以走到的。需要花點時間才能抵達的南山公園、清溪山公園那樣的綠地,又因為有一些坡度而不便讓人久坐休息。而在紐約,無論經濟能力高低,人人都可以在平坦的中央公園裡躺下來休息,或者散步,或者坐在長椅上吃三明治;夏季週六夜晚,還可以在布萊恩特公園免費看場電影。這樣的城市裡,錢多的人和錢少的人比較有機會擁有共同的回憶。

線形公園,優於方形公園

要打造一個更和睦的社會,關鍵在於「公園」。進入後疫情時代,公園應該要有什麼不一樣的設計?就型態上而言,線形公園優於方形公園,因為,一座公園落成後,鄰近公園的房子通常受益最多,而公園的周長愈長,受益的戶數愈多

假設有一座公園,長、寬都是100公尺,那麼,公園的周長會是400公尺;如果面積維持不變,但長寬比變成1比10的話,公園的周長會變成700公尺,約1.7倍左右;如果長寬比變成1比100的話,公園的周長會變成2公里,大約是5倍。

駐韓美軍總部遷出首爾的龍山基地之後,龍山公園的總面積將達88萬坪(291萬平方公尺),周長大約12公里。如果將龍山公園改為像「京義線森林公園」(又名「京義線林蔭道」)那樣寬約16米的線形公園,周長將增加到364公里,變成約30倍。這時,不只是鄰近公園第一排的房子會增加,第二、第三排的房子也會增加,讓公園被更多人使用。假如計入第二排的房子,受益的戶數會是60倍;若計入第三排的房子,受益的戶數會是90倍。也就是說,即便從數字上來看公園的總面積不變,但只要將公園拉長,受益的戶數就會呈等比級數式增長。光是改變公園的型態,就能夠讓更多人享受到公園帶來的好處,反之亦然。

「京義線森林公園」(又名「京義線林蔭道」)/圖片來源:首爾特別市廳網站

話雖如此,此處並非一味地鼓吹將龍山公園拆除、改建為線形公園。有的時候,我們也必須從動植物保育的角度出發,打造生態公園,減少人為破壞。或許,龍山公園更應該像紐約的中央公園一樣,扮演生態公園的角色。

不過,如果是新建的公園,就應該考慮設計成線形公園的可能性。線形公園的另一個好處是,能夠消除地域之間的界線,凝聚社會共同體。例如京義線森林公園始自延南洞,一直延伸到孔德洞。以前,這兩個地區之間不會有明顯的往來,但京義線森林公園落成之後,兩個地區的居民開始會在公園上散步、往來,形成共同體。

步行的人愈多,地域之間的界線愈模糊。若要讓城市居民形成一個共同體,就必須提升不同地區之間步行往來的便利性,而線形公園有助於實現這一點。

如果爆發傳染病、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社交距離,線形公園也更便於管控疫情,只要將公園以一百公尺為單位分成多個區段,限制區段之間的往來即可。如此,即便爆發疫情,人們依然能夠在家附近找到公園進行戶外活動。

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城市裡沒有多餘的土地能夠用來建造線形公園。但我們可以從京義線森林公園的案例中取經。京義線森林公園的前身為京義線鐵道,鐵路地下化之後,原有的鐵道失去了用途。紐約的空中鐵道公園(High Line Park)也是出自相同的背景,1934年原本是一條貨運用的高架鐵道,1980年因為廢棄而失去用途,於是改建為空中公園,成為當時全球獨一無二、貫通市區、兩層樓高的線形公園。

線形公園「京義線森林公園」。/圖片來源:《空間的未來》

隨著人類的交通工具不斷進化,舊有的交通工具退場之後,便會騰出可用空間。如果有一天,當初以汽車為導向進行道路設計的城市裡,汽車這一種交通工具退場了,人們不再需要開車上路,使得馬路失去原有用途的話,馬路不就能改建為公園了嗎?

但短時間內,要人類放棄使用汽車是不可能的。未來還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汽車仍將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以及充當人們在城市裡所能夠擁有的一種私人空間。如果是這樣,我們應該盡量減少車流量。只要將城市空間進行重組、使人在步行可達的範圍內能觸及所有必要的民生設施,人們開車上路的次數就會減少。

公園的周長愈長,受益的戶數愈多。/圖片來源:《空間的未來》

而且未來,非面對面消費的比例增加的話,物流量會增加,人也會減少移動的次數。這時,如果打造出地下物流隧道、將物流作業地下化,地上的車道就可以縮減,騰出可用空間,改建為線形公園。這樣一來,城市就能夠重生、變得更便於步行,地域之間也將不再有分裂和差距,而能夠凝聚為一個共同體。


本文節錄書籍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COVID-19病毒肆虐之後,人類的行為模式與社交距離直接被限縮並劇烈改變,產生了遠距心理與新互聯科技模式。傳統空間規劃適合劇烈改變後的人類社交與生活方式嗎?
建築師俞炫準寫給後疫情時代的建築思考。


加入【發現你的城市生活與空間記憶】Facebook社團
分享你對城市的觀察或故事、照片、文章,或各式各樣愛上城市的好點子!

俞炫準(Yoo Hyunjoon)( 7篇 )

韓國弘益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俞炫準建築師事務所(Hyunjoon Yoo Architects)代表人,亦為美國建築師。曾於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韓國延世大學研讀建築,以優異成績自哈佛畢業後,於國際著名建築師理查・麥爾事務所精進實務。2010年曾擔任麻省理工大學建築研究所研究員與客座教授。獲得2017年芝加哥Athenaeum建築獎、德國Design Award、亞洲建築家協會建築獎、亞洲Cityscape Award、首爾市建築獎、2013年度最佳七大建築、2013年金壽根Preview Award建築獎、美國CNN電視台15 Seoul’s Architectural Wonders、2010年大韓民國空間文化大獎總統獎、2009年新銳建築師獎等30多個國內外建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