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小孩眼中友善又好玩的museum】03. 很想和小孩交朋友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專題│小孩眼中友善又好玩的museum】03. 很想和小孩交朋友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觀展大人的我們,也能和孩子策劃自己的各種拜訪和認識,讓策展想要的交朋友精神,不會只發生在單一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的室內場域裡,而是延伸去更多元的互動中,或是讓我們日常生活的朋友交往範圍,變得更豐富。

圖文共筆/李玉華 Christine Lee(小名:阿汀)、劉鈺絜 Louisette Liu(小名:阿皮)

大人想要和社區裡不一樣的人交朋友;大人想要跟以前的自己交朋友;大人想要和自己在意的人交朋友;大人想要跟學校裡的小孩交朋友。

美術館的大人,想要把這些大人交朋友的故事說給更多小孩聽,覺得小孩可能會喜歡這些故事,這樣美術館的大人就會交到更多小孩的朋友。

阿皮、阿兜跟我一起,來到八德,拜訪桃園兒童美術館的二位大人郁齡和栩如(照片:Christine Lee)

寫文前情提要

今年五月底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為兒童策展——2024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研討會前夕,大家可以叫她「阿皮」的阿皮,跟我一起收到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邀約,來到八德館,拜訪二位大人—— 教育推廣組編輯周郁齡策展人和同事林栩如,一起討論「探險未來!」在八德館的平行展區:「移居城市——朋友你從哪裡來?」。

這一個〈小孩眼中友善又好玩的 museum〉專題,是阿皮在八歲時開始寫起,但這一年半期間,因為阿皮忙著自學沒有時間更新,於是在收到 museum 訊息之後,我們的心情非常地忐忑。

這是一個來自名字掛上兒童的 museum 的邀約呢~(心花怒放)但是,這會是一個超級好玩但已成曾經的奧森兒童博物館嗎?或是擺放了給大家看各種懷舊古早玩具的臺灣玩具博物館呢?或是很想傳授小孩很多科學知識的兒童科學館呢?或是什麼都能碰碰、摸摸、跑跑、跳跳,還有大沙坑可以一直玩沙的高雄兒童美術館呢?各館兒藝中心?或是沒有特別把兒童放在名字上,但也好有趣的桃園軌道願景館或⋯⋯?許許多多泡泡,從我們大腦袋小腦袋冒出來。

阿皮與我,一個小孩一個大人,用不同想事情的方式,阿皮寫了幾個問題,一起討論後想要問郁齡,像是:

  1. 「探險未來」的海報,想對孩子說什麼呢?覺得會吸引孩子的點是什麼?
  2. 兒童美術館如果沒有吸引人的照片,小孩看到「容器城市」、「城市自然」、「移居城市」和「地圖城市」的題目,會想要參觀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呢?
  3. 為什麼會想要做這一個展覽?這個展覽可以符合所有大人小孩的需求嗎?這個展覽展現了桃園的哪個性格與風貌?
  4. 剛開始時,覺得小孩會不會喜歡這個展覽?想給小朋友的話是什麼?展覽之後,後來的心得與感想?
  5. 〈這是我的家〉想把展覽打造成舒適的樣子,讓小孩覺得是自己的家嗎?
  6. 〈小世界〉是不是因為也很多孩子一起動手做,才叫這個名字,希望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自己的小世界?
  7. 〈一半一半〉是因為藝術家自己本身是布農族和漢族的小孩,所以才選不同族的小孩合作嗎?
  8. 〈在羽翼下〉名稱和作品關聯,小孩看不出來、聽不出來,可以知道更多嗎?

大家猜得出來哪些問題是阿皮想問的?我看了又看阿皮寫的第三題和第四題,我說:「第三題也太難了吧!」而第四題,其實也很需要美術館去做前測自評和後側自評吧?至於第五題到第八題,大家其實可以來到展覽現場,就能自己找到答案。

懷著這些好奇,我們帶著也是友善兒童世界觀察家、只是不喜歡寫文章的阿兜(和阿皮相距二歲的弟弟),一起到了購物中心五樓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

開始參訪展覽

「移居城市——朋友你從哪裡來」(Arrival Cities)的共同參展藝術家,有王秀茹、Alie Tamapima 金陳怡蒨、簡子倫和盧建銘等人,這幾位的作品代表了 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每一位藝術家的多元背景都很迷人,並且透過公平現身及促進互動,進而讓參觀者認識且融合這些議題。除了想要討論桃園作為「各地而來」的「移居城市」,所呈現多元族群的認識和融合議題,及桃園成為每一個孩子的「宜居城市」的理想,本身與不同年齡孩子共議、共創和共藝的作法,最後透過不同媒材的跨領域、跨世代的表現方式呈現,都讓兒少權利倡議者兼家長如我很期待,怎麼傳達給孩子知道 DEI 是什麼。

2023 年 6 月 來到亨特博物館,當時的特展正是「社區共策」的形式(照片:Christine Lee)

這個努力的目標,讓我想起自己去年代表臺灣兒童遊戲倡議到蘇格蘭格拉斯哥參加研討會,期間到了蘇格蘭最古老的亨特博物館,特展正是「社區共策」的形式,因為唯有讓社區共策,才有多元視角(女性的、各種種族的、不同權力位置等),因為要改變「一貫白人男性中產殖民掠奪而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優越」的策展目光,透過更批判角度的描述圖文和提問,達到反思。不過,當時沒有看到兒童青少的社區共策,但這次回到自己國家,在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看見了。

而策展多元族群的認識,討論桃園作為「各地而來」的「移居城市」的融合,讓孩子有感、讓孩子習得。那兒童本身怎麼想、怎麼看這一個較為進階的議題呢?

阿皮和阿兜首先自導自玩了一輪,跟著他們一起,我發現他們和幼兒時期強烈依賴多元互動的狀態很大不同;彷彿,長成是「大孩」的他們,已經可以在這一種「議題式展覽」待得比較久,可以自己閱讀,找到自己看展覽的方式;而這樣社會化的方式,也剛巧回應了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在一進入館內時強調的「請勿奔跑嬉戲」、「遵循現場引導及標示說明參觀」、「請勿跨越禁止線」、「注意請勿觸摸標誌」和「互動式作品請依現場人員或標示引導參與」等規則。

這樣社會化的方式,也剛巧回應了桃園兒童美術館在一進入館內時強調的規則(照片:Christine Lee)

一個接著一個,看完移居城市的四個作品,好像瞭解了藝術家、策展人和桃園兒童美術館做事的奧義(或是我的超譯),就是,在此次展覽的副標題裡:

主題破題告訴大家「不同族群的人們從山區、海邊,甚至不同國度,來到移居城市裡一同生活」,彼此看著彼此,外表、用語或內心這麼地不一樣,但也這麼地相同,相同在於「你也來自『不是這裡(not here)』,人人亟欲想知道 where are you from, my friend? 我們都是來自「他方」移動過來的新朋友,雖然我們人都移了但對家鄉思念此情不移,那我們來交個朋友:

大人想要和社區裡不一樣的人交朋友;大人想要跟以前的自己交朋友;大人想要和自己在意的人交朋友;大人想要跟學校裡的小孩交朋友。而美術館的大人,想要把這些大人交朋友的故事說給更多小孩聽,覺得小孩可能會喜歡這些故事,這樣美術館的大人就會交到更多小孩朋友。

就這樣交朋友

母語(視覺)、家鄉味(嗅覺)、鄉音(聽覺)和媽媽手繪(觸覺),是「家」的疊加態(照片:Christine Lee)

因為「移居城市——朋友你從哪裡來」四個展區都好讚,都能自成一篇專文。本文已經過長,就僅以阿皮投入最多的第一個展區〈這是我的家〉作為例子。

阿皮和阿兜的舅媽來自湄公河三角洲上的一座島,我們年初也才剛拜訪舅媽的親友家人,在機場時,果果然然人人哭成一片,遠嫁臺灣的辛酸湧現。因此,令我們好有共鳴的〈這是我的家〉,孩子脫了鞋、抱坐臥躺在軟綿綿抱枕之中,顯得舒適自在差點睡著,卻也若有所思。

這些抱枕,是由越南、泰國及印尼三地的地方媽媽畫的各種形狀製作而成,聽著頭上音響傳來媽媽唱給孩子聽的童謠歌曲,看著越南語、泰國語和印尼語對照華語的歌詞掛簾,對學了幾年越南語的阿皮、正上完泰國史課的阿皮阿兜來說,這一區充滿「母語(視覺)」、「家鄉味(嗅覺)」、「鄉音(聽覺)」和「媽媽手繪(觸覺)」,是一個「家」的疊加態呈現。

而當阿皮和郁齡說她聽歌謠中彷彿聽見西貢小姐(Miss Saigon)時,郁齡也回應感動好看,在提到是三地的地方媽媽唱給孩子的搖籃曲時,阿皮分享實際上自己舅媽或親戚給表弟聽越南語的 Baby Shark,頓時讓我們對他國移動傳承的鄉愁想像,變得當代現實立體起來,大家笑成一片。而來到說明牆前,看著參與創作的幾位媽媽的名字,阿皮竟開始聊起越南字的哪個拼音要怎麼唸,上面的各種輕重音小符號,幾個大人開始聽孩子說、向孩子學點什麼,透過展覽中發現或延伸的共同點,大人和小孩層層疊疊、漸漸地交起了朋友。

在藝術家大人擺放香草/香料植物的角落,我們討論著「薑」,志工長輩也加入了「薑」的話題,但大家沒有因此「僵」住,因為他們分享著對薑的認識、薑的種法和薑的用法,是一個對他們來說,再日常不過的常識,讓美術館志工身份的他們放下對「美術展品」被孩子用各種方式互動的焦慮,輕鬆簡單透過烹飪中的香料植物,如各地市場裡必定通用的辣椒、香菜,或是東協食譜中常見的香茅、香蘭和打拋,找到交集和話題,長輩和煮食吃食的中青世代與小孩之間,因為「吃」,也交起了朋友— 我在一旁觀察著這情境,內心真希望有更多像這樣支持志工長輩的交朋友好方法能夠出現。

如果來參觀的孩子,自己的媽媽爸爸剛好也來自越南、泰國和印尼,到這一區,看著、聞著、聽著、抱著,會知道藝術家大人和三地的地方媽媽交朋友;地方媽媽之間也藉著社區共議、共創和共藝也結交了彼此做朋友;在美術館大人策展呈現之下,讓更多不同國家的人,也很想要和來自越南、泰國和印尼但已住在臺灣桃園的大人、小孩交朋友。

家人來自越南、泰國和印尼的孩子,會不會也對著其它孩子或大人說起自己的母語怎麼說怎麼念,會不會覺得自己交朋友的可能性提高、交朋友的方法增加了?或是,覺得自己的媽媽爸爸也可以被更多大人認識,也多交了很多朋友呢?至少,有沒有一點點可能,確定了藝術家和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的大人,會是在臺灣的好朋友呢?

更練習交朋友

〈小世界〉有好多幅畫可以欣賞,是藝術家和二個國小的學生共製的環境觀察和想像(照片:Christine Lee)

阿皮在這一場觀展和訪問聊天時,曾誇下海口要寫 2,000 字給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她覺得很好玩的原因;但觀展和訪問聊天之後,最終還是忠於孩性地讓玩耍優先於寫作,寫下了一小段心得:

5/29 我去到了「桃園兒童美術館」,遇到了策展人郁齡。

〈一半一半〉這裡小火車可玩,旁邊有一本小冊子,也是作者的故事。〈在羽翼下〉的草屋外,風很大,但草屋就可以安心地坐著,不像在外面感覺要被吹倒。〈小世界〉有好多幅畫可以欣賞。〈這是我的家〉躺在保麗龍包上有些香料的味道和冷氣在吹,很快就感覺要睡著了,而且還播放了越南、泰國、印尼的歌曲,旁邊還掛著越南歌曲的歌詞布簾,有華語也有越南語。 這個展覽其實很好玩,但就是感覺少了什麼,我想不出來。

整理完這一篇文章的大人我,猜想很喜歡交朋友的阿皮,感覺少了什麼,會不會可能是⋯⋯,四位藝術家大人、花蓮太平國小的同學、中壢中原國小的同學、桃園僑愛國小的同學、復興義盛國小的同學、基隆八斗高中原民實驗專班的大姊姊大哥哥、中原建築的大姊姊大哥哥、小草書屋大溪分部的孩子和 SEAMi 書店及社區裡來自越南、泰國和印尼三地的媽媽,都不在美術館裡,無法讓你和阿兜可以立刻交朋友呢?

Alie Tamapima 金陳怡蒨的童年故事紀錄,若有機會自己在現場朗讀給孩子聽⋯⋯(照片:Christine Lee)

看完阿皮心得,我內心又冒了泡泡,如果定期真人圖書館、社區共創的媽媽現場演唱或煮起媽媽味家鄉美食、兒童主角自己來導覽、孩子跟孩子繼續被啟發的大圖共創、藝術家現場朗讀自己的童年故事或邀請族語使用者翻譯再朗讀、徵募更多小孩志工加入社區藝術陪伴、展場小孩可以自由開放畫畫且畫作再傳給藝術家交流等,可能有千百種跟新朋友互動更多的形式,讓我們大家一起練習交朋友的方法,練習越多元、朋友越多元,練習越頻繁、越會交朋友。

不過,很想跟小孩交朋友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也很用心拿出各種交朋友方法,可不是只有靜態策展而已;他們還設想安排了 Line 語音導覽、工作坊、手作、影片拍攝和走讀活動;觀展大人的我們,也能和孩子策劃自己的各種拜訪和認識,讓策展想要交朋友的精神,不會只發生在單一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室內場域裡,而是延伸更多元的互動,或是讓我們日常生活的朋友交往範圍,變得更豐富。

當然,從外掛學校、建築設計、探險未來(不僅是「移居城市」)展、為兒童策展論壇等,我們也逐步感受到了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中許多做著「對小孩來說很重要的事」的工作者,很想和小孩交朋友的努力,期望這些工作者身邊各種大人,也支持這樣交朋友的心思情意。

延伸閱讀:

【專題│小孩眼中友善又好玩的museum】01. 德國慕尼黑的倫巴赫美術館 The 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

【專題│小孩眼中友善又好玩的museum】02. 德國慕尼黑的猶太博物館

從孩子身上學習到重要的東西:Dr. Monica Patterson「兒童博物館學新概念」專題演講觀察

兒童藝術策展的承上與啟下 :側記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為兒童策展——2024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

李玉華 Christine Lee( 12篇 )

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等書。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苦勞網義務編譯、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和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

劉鈺絜 Louisette Liu( 3篇 )

我是劉鈺絜,你可以叫我 Louisette 或阿皮,我現在八歲。我喜歡彈鋼琴、打鼓、畫畫、跳舞唱歌、讀歷史故事、打羽球、踢足球和玩桌遊。希望你們可以喜歡我的文章。我希望台灣各種場合可以更多讓小孩覺得有趣的遊戲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