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共筆/李玉華 Christine Lee(小名:阿汀)、劉鈺絜 Louisette Liu(小名:阿皮)
阿皮:「走進猶太博物館,工作人員幫我們剪票,走進去看到的第一個就是猶太故事劇場的漫畫,上面還畫著小插圖,媽媽解釋給我們聽,然後我們先去了一個可以放旗子就可以看到那個地方故事(的區域)。旁邊還可以看猶太教念經物品而且還可以玩!中間是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裡他們留下的物品,對面那道牆是在慕尼黑發生跟猶太有關的事。猶太博物館雖然小小的,但卻很好玩!如果是在台灣,我建議可以放一些可以互動、摸,也可以有一些小故事可以自己試著唸,然後圖片儘量多一點小孩比較好瞭解跟發揮想像力,但一樣也可以放一些展示品,因為展示品是博物館必有的!」
十一月,我們全家在德國慕尼黑工作大約一週,行程之餘除了參觀古生物博物館、倫巴赫美術館之外,也因為孩子對歷史有濃厚興趣,喜歡讀歷史故事、看歷史改編戲劇或電影(像近年的一八九五、賽德克·巴萊、KANO、一把青、紫色大稻埕、斯卡羅、茶金或流麻溝十五號等),而安排了猶太博物館(המוזיאון היהודי במינכן)的參訪。
傳統文史博物館,最常聽到的三個字,就是「不准摸!(Do Not Touch!)」,因為歷史文物的確需要受到保護及長年保存;但是,只有視覺和文字說明閱讀(而沒有其他感覺和體驗),對不同發展階段及各類型學習風格的兒童青少,並無足夠吸引力,所以最常有的體感經驗就是「無聊(Not Fun)」。
不過,因為在台灣時我們已經有了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和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友善經驗,新式的文史博物展館,會提供不同感官刺激以及「動手動腳和自主動腦」管道,小孩不再被當作文史館的麻煩製造者反而是「童年經驗及學習的行動者」,所以,我做了一點行前功課之後,就充滿信心地帶孩子來到慕尼黑猶太博物館的現場。
這裡的規劃設計,是展館、圖書館、社區禮堂、青少學習中心和猶太教食堂(kosher)等建築的結合空間,旁邊還有猶太集會的大會堂,還有小學和幼兒園所,所以戶外設計有幼兒遊戲場加沙坑。其實本來很希望可以直接帶想知道更多二戰、納粹、希特勒等歷史的孩子到「達豪集中營(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但只能使用各種公共交通工具轉乘、來回預計三個半小時,我們還是先待在慕尼黑先認識猶太人文化、宗教、在地歷史事件和人物。
以漫畫呈現一位遭遇過納粹迫害、進過集中營的長者和伴侶,帶著幾位年輕人回到慕尼黑舊地重遊,當地嚮導也是猶太人但認同自己是德國人,年輕人於是圍繞他們想問更多問題、想聽更多故事。展覽說明文字提到策展時為何選用輕鬆漫畫(而且像是報紙副刊常有的每日或每週四格漫畫)呈現,他們的回答是:「因為猶太人遇到各種困難議題或困境,都用幽默以對。」我和孩子因此也進一步聊了什麼是幽默。
看到漫畫呈現故事的那個當下,小孩多麼開心,甚至發現給小孩身高高度往下看的英語縮小版(攝影/李玉華)
猶太族群遷徙路徑地圖,是成功視覺展示;達豪集中營遺物書櫃,孩子駐足細細研究 20 分鐘(攝影/李玉華)
猶太文化文物,有一面投影牆也有一面展示櫃,但重點是還有一櫃小孩高度的「把玩」陳列(攝影/李玉華)
穿過一道歷史錄音聽覺走廊和慕尼黑猶太在地大事紀年表立體牆,是一大區慕尼黑全市地圖互動,孩子開始自動忙了起來。把發生事件或代表人物的地標(孩子說是旗子,其實比較像交通告示立牌)放上地圖,就能啟動歷史影像浮現在面前的牆上,這一區孩子玩上了將近一小時,只是我也邊看英語說明邊跟孩子解說了一小時,雖然有時候缺乏在地歷史脈絡背景知識,但是牆上的舊照片和影像補足了許多想像,也包括它這個設計本身極具遊戲性、互動和低度科技的完美結合,讓孩子能夠主動投入當時氛圍。
而把原本只能放置陳列在鎖上的玻璃櫃的歷史文化物件,用複製品或同等品的方法,放出來在兒童身高高度的櫃位給大家把玩,是一件很貼心且很勇敢的設計。 展館中發出了各式各式「把玩」和「操作」的聲音,也是傳統博物館要人「安靜看展」截然不同的做法。
而「不怕你玩」就是一個尊重人、相信人的前奏,公民素質本來就需要各方面一起陪伴成長。如果一個館所面對各種年齡和不同學習風格的群眾,不給互動、不給體驗、不給玩耍或動不動譴責互動展品「被玩壞」,也會形成一種負向且對立的公民教育和環境教育。任何規劃設計或館所營運管理所擔心害怕的使用行為,一定有其解決問題的平衡方法,而那就是更理解使用者的參與式設計。
而遊戲對文史館的重要性,就不得不提到英國的 Kids in the Museums(直接翻譯成「孩子在博物館裡」)。它是一個和所有博物史地藝文展覽館所與世界/國家遺產空間積極合作的組織,近 20 年來已經幫助超過 1000 座館所(包括國立台灣美術館)變得對兒童、青少和親子家庭更友善、對族群更融合、對環境更永續的場所。此組織每年發表的簽署宣言,今年隆重加上「遊戲性/好玩度」的描述:
- 讓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被歡迎的。一個家庭出遊會變成災難或樂園,都很仰賴館所提供的安全感和歡迎感,館所要讓每個家庭都能進行探索、感到有趣、遊戲且學習,環境可互動觸摸、人員有足夠知能和暖度,告示文字正向易讀,太過重要。
- 讓每一個人都能親近。尤其許多家庭要出門參觀館所,是有經濟、語言和文化的困難及挑戰的,若能使用「需求光譜」諮詢各種家庭,就能達成這個目標。
- 讓每一個人都覺得此行輕鬆舒適。家庭待越久,館所銷售小物收益越多,家中所有世代都能有休息設施、有免費網路,有咖啡館、戶外野餐,有嬰幼照護設施和孩子推車停放位置。
- 讓形形色色家庭成員都被照顧:多代同堂大家庭、祖代照顧者、多元性別親職、單親媽爸、嬰幼兒、青少族群、不同身心需求的孩子、托育幼教照顧者。
- 好好製作溝通宣傳圖文。簡單且友善的行前圖資、公告、指示和說明也是增加來客的重點,歡迎熱情回饋的參觀者,圖文也要記得多元呈現涵納各種不同家庭樣貌。
- 成為所處地方社區的一份子。館所要擔負起在地不平等、增進社會福利和照顧在地環境的責任,要常和孩子、青少、親職、托幼教育照顧者等多諮詢多合作,甚至讓他們變成活動、陳列和展覽的夥伴,他們才有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
明年開始,他們也鼓勵所有館所申請線上進修,是他們跟「好玩的地方(Playful Places)」合作的 2023-2024 遊戲友善展覽館所支援,讓館所之中相關承辦人員都能了解遊戲(遊戲元素、互動好玩程度)帶來的正向影響跟幫助。尤其根據「國際遊戲協會威爾斯分會(Play Wales)的研究顯示,遊戲友善的館所,提供了每一個人安全且平等的空間去享用,尤其會跟兒童青少、親子家庭建立強烈連結,而一個家庭是會重複一直出現在博物史地藝文展覽館所的,從幼兒一路到青少、成人和祖輩,直到甚至他們再建立自己的家庭。
而猶太博物館不單只是友善和提供互動探索經驗,還成為「遊戲設計指標」的案例,就一定要提到—— 德國柏林猶太博物館在 2019 年推出的兒童世界(ANOHA: the Children’s World of the Jewish Museum Berlin,可到其專屬網站看更多令人驚艷的軟硬體介紹:https://anoha.de/en),他們也自譽是吸收快要 140 年兒童博物館創新改革史的日月精華,成為文史博物展館的革新典範。
他們針對三到十歲的孩子,用諾亞方舟和動物的主題及設計,雖然是請 18 位柏林藝術家共同創作 150 多種動物裝置藝術,但是他們強調「不准摸!」絕對不會出現在兒童友善或遊戲友善的這一個空間。這個兒童世界裡,有一艘上帝打造的方舟,方舟上,一定是先照顧所有動物,人類進一步瞭解動物,不同動物有不同特徵能力和習性(如:老鼠對嗅覺敏銳、樹懶比較放鬆),最後方舟在洪水過後,到達乾燥土地時,大家一起用溜滑梯的方式下船吧!當然,圍繞著這一個設計,有各種一直不斷推出的工作坊、教育導覽,當然還有社區及兒少參與,因為我們不只是希望孩子回顧過去的歷史,也希望他們回答歷史的問題,創造自己的現在(也就是「未來的歷史」)和我們這些大人不得而知的未來。
最後,與其看了好多專家、團體、老師等大人提供的準則和倡議,其實很多核心價值都來自孩子本身,何不直接請教孩子?讓孩子參與?讓孩子共作?因為,空間是他們要使用、要喜歡,還要一來再來的,問他們就準沒錯了。
延伸閱讀:
【專題│小孩眼中友善又好玩的museum】01. 德國慕尼黑的倫巴赫美術館 The 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
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
我是劉鈺絜,你可以叫我 Louisette 或阿皮,我現在八歲。我喜歡彈鋼琴、打鼓、畫畫、跳舞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