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藝術中的建築:流轉的空間寓言 Architecture in Art: The Shifting Allegory of Space 陳飛豪 2021.08.16 當建築在不同的意識空間流轉時,它留下怎樣的意念和寓言,都讓當下的我們興味盎然。各種透過已逝建築凝聚歷史想像的出版、視覺設計與影視創作也常見於市面,亦引發話題,這背後亦帶有台灣意識逐漸升高的社會背景,奠基於此,本專題也就上述數個切入點深入解析。 您已經是會員?登入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登入/加入會員 專題文章 【藝術中的建築專題】建築人如何解讀「藝術中的建築」:專訪建築文史工作者凌宗魁 【藝術中的建築專題】從臺北故宮走到壯圍沙丘:蔡明亮的電影跨域與公眾建築介入 【藝術中的建築專題】既殘酷又美好的廢墟影像 【藝術中的建築專題】中華商場與「天橋上的魔術師」:當逝去建築成為歷史議題的承載體 【藝術中的建築專題】鄉土與現代的雙面性:台灣日治時期繪畫中的建築 【專題】藝術中的建築:流轉的空間寓言 Tags 廢墟 建築 藝術中的建築 陳飛豪( 112篇 )追蹤作者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