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浪」於絕對空間的展出一隅。(絕對空間提供)
踏入場地盡是被黑沙覆蓋的絕對空間,是為此次策劃「海波浪」的許遠達試圖引領觀者面對海浪的起手式,並呼應李俊賢創作中關乎台灣的土地意識與海洋情感,同時反思台灣人對海洋文化深究的匱乏,進而鮮少深切感受海洋生活的價值。許遠達提到受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對於海岸出入的管理與禁絕,影響著對於這片土地景致的知識描述或寫生描繪,所以當中轉譯出來的繪畫形式往往多屬山水而非海洋,甚至沿用水墨為國畫的認知也暗示著某種意識形態。
對李俊賢而言,寫生的狀態或者精神應該是把自己放入環境中感受,作為面對現實的一種方式,並非僅是再現視覺所見。因此,十分鍾情於海洋的他長期觀察、琢磨海岸地形差異之於海浪波動的變化,以及海浪觸岸後的碎形狀態,不僅是為了在畫作中捕捉海浪情緒,他更試圖將海浪形象延伸作為理解台灣的島嶼記憶,以及反映自我心境的可能。他提到「因為海浪是動態的,畫久了甚至不需要思考,如同反射動作,用筆速度之快就像是跟海浪自身節奏同進退般。」無論是《板炸泳者》或《大蘑菇》裡處在海中之人的動靜姿態;《驚濤拍浪》與《K龐1》分別聚焦岩石和船錨與激起浪花的細膩描繪,皆為他長久的海洋生命經驗所刻劃的藝術呈現。
其創作語彙常涵蓋粗獷直接且俗而有力的筆觸與文字,並且納入他對於歷史、社會的詮釋,體現帶有「台客風」的畫面風格,如《消高應2》指的是不按牌理出牌的瘋狗浪,以拼裝文字的方式圖像化語言,在畫面中結構出台語語音的趣味。李俊賢亦透過複合媒材的手法轉化他對台灣歷史與文化的關注,如《軍艦岩》以仿擬二戰時期的美軍海報為構圖,基於在蘭嶼聽聞的軍艦岩傳說故事,結合似拓印的視覺印象繪製海洋生物圖樣如鬼頭刀,以及蘭嶼特殊圖騰,或是以高雄港地圖為背景,在表面結合象徵信仰的現成刺繡和手繪形象,作為回應區域歷史的《高雄港》。
除此之外,此次亦展出延續2005年以來與南島文化相關的系列創作,李俊賢為此曾於今年6月前往與蘭嶼達悟族文化息息相關的菲律賓巴丹島,將此經驗透過畫作詮釋蘭嶼、巴丹、與台灣三地相近或相異的島嶼特徵與海洋環境。《南島遷徙之蘭巴》將自巴丹島返回後,就其與蘭嶼相互參照的關係,概念性地融入他的觀察思考,構成映襯著海浪的磅礡畫面;《向海》以在蘭嶼騎乘摩托車馳向海邊的日常畫面,企圖傳遞自然景觀蘊含的生命力,並結合達悟族的象徵圖騰與南島語彙的文字;《應公廟》描繪了台灣岸邊常見的景象,包括佇立一方廟宇和凝望之的黑狗,以及魚塭的水因著風吹或水車泛起的漣漪。李俊賢的創作獨樹一格地將港都男兒的漂撇性格、島嶼的生活文化與衍伸的台灣意識匯聚在畫面中的視覺表現與符號語言。
Tags
黃鈴珺( 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