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三十年後,廢墟如何再迷走?關於新北市美術館典藏線上展「廢墟再迷走」內的新藝術史關照

三十年後,廢墟如何再迷走?關於新北市美術館典藏線上展「廢墟再迷走」內的新藝術史關照

A Focus on New Art History in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s First Collection Online Exhibition “Plugged in the Ruins”

九〇年代的邊陲、實驗與自我放逐,如今成為新北市美術館典藏線上展「廢墟再迷走」觀看新北藝術史與未來性發展的視窗。如何重新觀看一個曾經的狀態,並且從中透過策展與編輯工作,使不同的藝術創作思考,與地方產生新的共振效應,是「廢墟再迷走」團隊在規劃線上展時的重要考量。

廢墟,在你左右

無論你喜歡戶外踏青、漫步文藝園區,還是喜歡沉浸在城市的歷史感裡,廢墟總是在你左右。這個地狹人稠的台灣島內,新的創造時常與過去之物並置共存,依照這些過去之物的歷史地位、空間幅員以及地緣,在立意良善的情況下,它們可能會逃離都更計劃拆除、自然毀壞和自燃鬼故事的命運,而轉生成博物館、文化園區、藝術村、文創空間與高級連鎖書店;又或者,是被一代代租賃者的廣告看板與壓克力招牌層層覆蓋,在磚瓦上增添可拆棄的歷史。

新北市美術館典藏線上展「廢墟再迷走」展覽頁面局部。(網頁截圖)

文明構築在屍骸之上,廢墟則以活化與再利用之名不斷輪迴。時至今日,姚瑞中的早期作品《廢墟迷走I⸺以屍骸構築的文明》(下簡稱《廢墟迷走I》)內的許多地點,在這個密集發展的城市文明裡有著不同的命運。如今回看姚瑞中在千禧年交替之際的廢墟宣言,它不只是這位在解嚴之後、中年之前的台灣藝術家,藉由自我放逐重新看待自己與世界的成人儀式。

《廢墟迷走I》作為姚瑞中廢墟學的起源視角,不同於藝術史學者保羅•祖克(Paul Zucker)所指稱廢墟美學的18世紀浪漫主義源頭,也異於巫鴻(Wu Hung)的中國本土廢墟美學裡的空虛與創傷紀念碑性源頭。雖無千年文明史,氣候、新自由主義發展與人口爆炸亦加速了廢墟時間(ruin time)在建築物中的層積。藝術家藉此環境,揭示另一種奠基於九〇年代台灣都市發展之地域特殊性的當代廢墟美學。現代化工業材料使廢墟在人類活動的嬗遞中輪迴、賽博格化,磚瓦混搭鋼筋水泥,拼裝木板鐵皮,釘掛帆布看板壓克力。

延伸閱讀│【藝術中的建築專題】既殘酷又美好的廢墟影像

姚瑞中,《廢墟迷走I:以屍骸構築的文明》,1991-2005,黑白影像(40pcs)。(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新北市美術館典藏線上展「廢墟再迷走」展覽頁面局部。(網頁截圖)

當九〇年代的邊陲與放逐成為今日的視窗

新北市美術館與策展人馮馨合作策劃的典藏線上展「廢墟再迷走」,以三組選擇題作為線上觀展的入口與動線情境,引導我們在選擇的過程中,逐漸進入這個以廢墟之名的藝術與歷史坑道。

九〇年代的邊陲、實驗與自我放逐,如今成為觀看新北市藝術史與未來性發展的視窗。當馮馨決定以姚瑞中的《廢墟迷走I》作為典藏線上展的軸心時,也是認為其作品拍攝地點的昨今不同,是具有重訪意味的典藏線上展較有積極意義的一面。如何重新觀看一個曾經的狀態,並且從中透過策展與編輯工作,使不同的藝術創作思考,與地方產生新的共振效應,是「廢墟再迷走」團隊在規劃線上展時的重要考量。

馮馨表示,「廢墟再迷走」是將數位空間視為空間主體的線上策展,而非作為實體空間的替代與再現。除了需從使用者介面設計與使用者體驗等面向,規劃線上展覽的空間格局之外,藝術創作在線上的展呈與詮釋文字之間的關聯也需要多方的溝通,不再是以白盒子空間的邏輯思考策展,而是以視窗中的介面空間為規劃核心,思考文字量體的占比、介面引導以及作品影像之間的整體性。也因此,線上策展有一部分的工作,是與後設多媒體設計的林立翔一起實現線上展覽的空間性,並且也讓參與的美術館與藝術家一起從這個空間性去溝通作品再視覺化的展呈。除此之外,所有的展演活動也均以線上作為現場。

馮馨表示,「廢墟再迷走」是將數位空間視為空間主體的線上策展。圖為新北市美術館典藏線上展「廢墟再迷走」展覽頁面局部。(網頁截圖)
劉玗,《我在裡面我可以還蠻放鬆的》,2017,彩色高清單頻道錄影,12’52”。(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從《廢墟迷走I》的特定組件中,展場(網頁)也為這些姚瑞中拍攝於九〇年代台灣的所在之過往今昔,留下了簡要的說明註解。更下一層樓的「再迷走」內,李慈湄劉玗Meuko! Meuko!&涅所開發NAXS corp.特別為展覽帶來的作品,進一步從線性時間的歷史軸線之外,開啟與廢墟敘事對話的另一次元。而精選橫跨半世紀以來的典藏作品,則將觀者拉回網頁圖文的表層瀏覽。在層層引導的線上展覽空間裡,「廢墟再迷走」以策展牽引出一種自典藏作品中的特定命題出發、藉此貫通區域性的藝術史網絡,進而生產一種以地方回應全球新藝術史之關照。

「從創作脈絡來看,廢墟對早期的姚瑞中來說,除了是對於環境的踏查與紀實之外,也是像是一面藉此回看自身與思考創作的鏡子,是他個人創作觀發展與關照在地現實的起點。」馮馨說,從《廢墟迷走I》、《海市蜃樓 : 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系列到《巨神連線》,姚瑞中逐漸顯影出一條關於信仰與輪迴的思路,而這樣的藝術實踐則回應了不同於過往藝術史典範中的廢墟美學。在姚瑞中對於廢墟的凝視裡,潛藏著文明與自我的生滅輪迴與循環,「如今在數位中得到近乎永恆的狀態。」讓這樣的永恆中繁衍敘事,則是美術館典藏展希冀藉當代藝術創作在介入廢墟與歷史時產生的能動性。

延伸閱讀│「犬儒共和國」,一座廢墟般的外交機構:姚瑞中的「撩撥」政治學

涅所開發NAXS Corp X Meuko! Meuko!,《鬼島─獸觀》,2017-2020,10’00″,沉浸式線上體驗。圖為展廳入口模擬圖。(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李慈湄,《凝結歷史殘響2.0:廢棄礦場的再聲張》,2022,聲音,5’47″、5’52、6’57″。圖為作品之礦坑展間模擬圖。(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作為藝術史的後照鏡

在新一波的國內地方美術館浪潮中,幅員相對廣大的新北市,可說是民間藝文能量最為豐沛的直轄市。沒有美術館作為地方藝術發展的白立方機制,文化中心與藝文中心的多點部署與半機構的彈性,使新北市在九〇年代成為一個既邊陲又核心的台灣當代藝術前沿實驗重鎮。如何承接並善用如此豐厚的藝術資源,官方與藝術界對於新北市美術館,均有著不同於其他美術館的期許。

蔣瑞坑,《礦友》,1967,油畫,45 X 53 cm,新北市美術館典藏。(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主任陳春美說,新北市文化局2018年即開始針對新北藝術資源進行盤點計劃,自2019年成立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後,隨即委託藝術史學者進行新北地區藝術家的田野調查,以及相關藝術史脈絡與典藏的研究,「藉著新北市美術館籌備過程中積累的能量,針對新北地區藝術資源的整理,透過研究與策展去推展未來典藏的系統、方向與政策依據,是典藏展之於這個環境的使命之一。」

新北市內的當代藝術發展,似乎也與《廢墟迷走I》形成了某種命運共同體的羈絆。如同日本歷史學者福井憲彥在《人類該往何處去:從源出非洲到海洋擴散,未來人類的歷史省思》的序言中說,關於歷史中的種種過往,必須仰賴活在現代的人們基於某種關心而提出疑問,才得以開拓出構築歷史意象的道路。作為一檔典藏線上展,「廢墟再迷走」像是新北市美術館的後照鏡,它焊接在這台駛入產業道路、目標成為行政法人美術館的油電車上,使它留有一個以廢墟作為觀看台灣現當代藝術發展的新藝術史視角與關照。

延伸閱讀│有知的反叛 談「典藏實驗展」所揭示的體制新生

延伸閱讀│【專題】第二次美術館時代的契機與挑戰

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2013,印刷、紙張,69 × 99 cm × 9 (pcs)。(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莊普,《勞動紀念碑》,1990,鐵板、鋤頭、木棍,111.5 × 149 × 243.9 cm。(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廢墟再迷走

展覽日期:2022.06.01-2022.08.31

展期|2022.06.01-2022.08.31
藝術家|姚瑞中、李慈湄、劉玗、Meuko! Meuko! X NAXS Corp.
展覽入口請點擊此處

線上活動
《鬼島 – 獸觀 Ghost Island―Inner Vision》演出紀錄首播
放映時間|7/16(六)14:00 
參與連結|請點擊此處

「廢墟的當今復返」跨域主題對談(二):廢墟中的多重時間
活動時間|7/31(日)14:00 
與談嘉賓|沈柏逸(藝評人)、劉玗(藝術家)
參與連結│請點擊此處

陳晞(Sid Chen)( 123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