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結果: "藝術史"

【張寶成專欄】孤掌的迴響:一則區塊鏈藝術史的溯源故事(上)
Fuckyea是網路迷因的鏈上再現,在傳統評價體系中,稱不上「高雅藝術」,但在區塊鏈語境下,這種「迷因即藝術」的觀念具有...
空間如何描摹社會,藝術史權的重新角力:「亞洲獨立藝術空間歷史與檔案」論壇節錄
為期三天的「亞洲獨立藝術空間歷史與檔案」國際論壇,於4月11日至4月13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展開。本文節錄該論壇的內容...
印象派如何改變藝術史?大都會博物館「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來臺,精選14件必看名作
今夏,國立故宮博物院將與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將攜手推出《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圖文書與藝術史專欄】《拉封丹寓言》中的人與動物:多雷與夏卡爾的插圖觀點
從六世紀的《伊索寓言》開始,世界各地的寓言流傳開來,產生了各自文化的不同版本。這些故事或許細節稍有出入,但主要的概念是相...
國美館積極佈局國際,館長陳貺怡強調「為進入全球藝術發展脈絡,臺灣藝術史不應只由本國人來書寫!」
陳貺怡強調,「臺灣藝術史不應只由本國人來書寫,要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還應該邀請來自其他國家的研究者共同參與,讓臺灣藝...
【高森信男專欄】布加勒斯特藝術史散步(下):從民俗文化到後鐵幕時代
黃金時代及共產主義時代的羅馬尼亞彷彿是某種互為相反的鏡像,彼此對立卻共同構成了今日的羅馬尼亞文化。而在鐵幕解體之後,今日...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從藝術史視角看消失的「臺灣神社祭」
祭典時奉納神社的物品,在政權轉移後被賦予新的意義;描繪祭典景象或神社空間的畫作,也隨藝術史的研究重新被審視、詮釋,創作以...
【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臺灣「生態」藝術史的跨域策展潮流
2024年2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跨.1624—世界島臺灣」特展,納入臺灣海洋史觀,回顧了自1624年以來,臺灣如何成...
【高森信男專欄】布加勒斯特藝術史散步(上):從圖拉真之柱到東方巴黎
趁著年初假期,筆者前往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旅遊,探訪這座獨特(且知名度不高)的首都。羅國遠近馳名之觀光景點集中於外西凡...
從藝術史汲取靈感的珠寶樂章:專訪世界級珠寶藝術家胡茵菲
談及將藝術史融入珠寶創作,胡茵菲(Anna Hu)無疑是當代不容忽視的珠寶藝術家。多年來,她縱橫於國際藝術殿堂,早已在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