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從藝術史視角看消失的「臺灣神社祭」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從藝術史視角看消失的「臺灣神社祭」

祭典時奉納神社的物品,在政權轉移後被賦予新的意義;描繪祭典景象或神社空間的畫作,也隨藝術史的研究重新被審視、詮釋,創作以「節慶」為取徑,也會面臨到部分節慶隨著歷史、政權變遷而消失,造就文化記憶的斷裂。
每逢過節,《典藏》雜誌(ARTouch、古美術)偶會推出呼應節慶主題的文章或專題系列。這類文章將歷史上的藝術品,與當代民眾的過節經驗相連結,以此吸引網友的興趣閱覽。例如,以臺灣美術史的範疇為例,若是提及「臺展三少年」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則大多想到畫中關於中元節熱鬧人潮的內容,畫中的種種細節,也成為連結當代與歷史的橋樑。 不過,以「節慶」為取徑,也會面臨到部分節慶隨著歷史、政權變遷而消失,造...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劉錡豫( 38篇 )

台灣美術史的學徒,經營《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粉絲專頁,從事藝術與藝術史的非虛構書寫跟推廣。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