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圖文書與藝術史專欄】《拉封丹寓言》中的人與動物:多雷與夏卡爾的插圖觀點

【圖文書與藝術史專欄】《拉封丹寓言》中的人與動物:多雷與夏卡爾的插圖觀點

【Illustrated Books and Art History】The People and Animals in “La Fontaine's Fables”: On Gustave Dore and Marc Chagall’s Illustrations

從六世紀的《伊索寓言》開始,世界各地的寓言流傳開來,產生了各自文化的不同版本。這些故事或許細節稍有出入,但主要的概念是相同的:擁有說話能力的人類,將這樣的能力套用到動物身上,並且從這些動物之間、或是動物與人類之間的互動,最終還是用來反思人類的世界。寓言故事傳到了法國,17世紀的詩人拉封丹將這些故事轉變成優美的韻詩,並且開啟了各種不同風格的圖像歷史。
擁有漫長歷史的「寓言」是種想像,作者將人的世界想像成動物的型態,然後讀者再反過來將這些動物臉孔的故事想像成人類的社會。 從六世紀的《伊索寓言》開始,世界各地的寓言流傳開來,產生了各自文化的不同版本。這些故事或許細節稍有出入,但主要的概念是相同的:擁有說話能力的人類,將這樣的能力套用到動物身上,並且從這些動物之間、或是動物與人類之間的互動,最終還是用來反思人類的世界。 不過,其中也有熱愛...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郭書瑄( 23篇 )

荷蘭萊登大學藝術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曾任科技部研究員與大學助理教授。移居柏林後斜槓多項身份,但以寫作佔據比例最多。著有《插畫考》《圖解藝術》《荷蘭小國大幸福》《紅豆湯配黑麵包》等專書,2022年由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發行《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一書。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