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回家去吧!陶淵明的退休計畫:北宋〈歸去來兮辭〉的圖文轉譯

回家去吧!陶淵明的退休計畫:北宋〈歸去來兮辭〉的圖文轉譯

Let’s Go Home! Tao Yuan-Ming’s Retirement Plan: Graphics and Text Interpretation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s "Homeward Bound I Go”

全球面臨少子、高齡化的社會環境,現代人到底幾歲退休才合理?在很久以前,看透官場腐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在41歲就退休了。他擔任彭澤令不到三個月便棄官歸隱,並寫下了傳頌千年的〈歸去來兮辭〉,他在文中不斷反覆說著一句:「回家去吧!」這種不顧世俗眼光的超脫心境,也在傳世過程中,逐漸被厭惡官場鬥爭而陷入職業倦怠的士人們所推崇,並出現了以〈歸去來兮辭〉為主題的繪畫。

當工作讓人心很累時,你曾幻想過退休後的悠哉生活嗎?環遊世界、當假日農夫、爬山泛舟、吃吃喝喝,好不愜意。但是,面臨少子、高齡化的社會環境,現代人到底幾歲退休才合理?

今年(2025)臺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總數高達20%以上為老年人。政府因此提出了《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鼓勵55歲以上有工作能力的「壯世代」持續就業為社會效力。

不過,在很久以前,看透官場腐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陶潛,約365–427),在41歲就退休了。他擔任彭澤令不到三個月便棄官歸隱,並寫下了傳頌千年的〈歸去來兮辭〉,文中反覆說著一句:「歸去來兮!(回家去吧!)」陶淵明在序文中表示,雖然挨餓受凍的困境迫在眉睫,但違背內心的決定才是最痛苦的,充分說明自己必須立即退休返鄉的必要性!這種不顧世俗眼光的超脫心境,也在傳世過程中,逐漸被厭惡官場鬥爭而陷入職業倦怠的士人們所推崇,並出現了以〈歸去來兮辭〉為主題的繪畫。

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Tao Yuanming Returning to Seclusion)》(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Tao Yuanming Returning to Seclusion)》(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陶淵明風格如何征服宋代文人

回顧陶淵明及其詩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變遷,可以發現這是一個聲量逐漸累積的過程。「陶學」的發展起初並不顯眼,南北朝時期僅被鍾嶸列為「中品」,但到了唐代,杜甫、白居易等詩壇巨匠對陶詩讚譽有加,將他與「上品」的謝靈運並列,聲勢大漲。到了宋代,詩壇崇尚「平淡」風格,與陶淵明自然樸實的詩風不謀而合,陶學成為文人爭相模仿的典範,地位也隨之攀上高峰。(註1)

不僅如此,北宋變法時期,元祐黨人也透過書寫與圖繪〈歸去來兮辭〉,表達自身立場,尋求志同道合者的共鳴與同情。這股風潮不僅影響詩壇,也跨足藝術創作,或許正是這樣的時代氛圍,促使畫家李公麟選擇繪製〈歸去來兮辭〉圖,以畫筆再現陶淵明的歸隱心境,也進一步鞏固了陶詩在文學與藝術中的影響力。

李公麟作為北宋知名畫家,畫風以線條勾物象不塗色的「白描」風格聞名。在宮廷畫家高手如雲的北宋時期,李公麟仍以驚人的藝術造詣,獲得了皇帝宋徽宗的青睞,稱讚他為「當朝最重要畫家」!目前已知現存的李公麟《歸去來兮辭圖》摹本共有三件,分別收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

三件摹本皆為傳統的長卷形式,畫面從右向左展開,以一段文字配合一段畫面的方式敘述〈歸去來兮辭〉的內容。(註2)根據學界研究指出,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所收藏的北宋版本(以下簡稱弗利爾版),是現存描繪「歸去來兮辭」最早的繪畫,也是最貼近畫家李公麟活動時間的版本(全圖)。從卷末李彭(活動於1094年前後)所寫的題跋年款「大觀四年(1110)三月五日 山南李彭商老書」,可知成畫時間大約在12世紀初期。因此,本文選擇使用此版本展開介紹。

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如何把〈歸去來兮辭〉變成連環畫?

你知道嗎?〈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將要歸去但尚未成行時所寫,所以文中描繪的情景,其實都是他的「想像」而非真實經歷。

辭中陶淵明暢想著辭官退休後的小日子,大略可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歸隱後情難自禁的喜悅;抵達老家享受鄉村閒適的生活;感慨隱退後與世隔絕並寄情山水的居家快樂;最後,以順應自​然、樂天知命總結自己曠達的人生觀。總之,他的言語中充滿了對於大自然及生命的感悟與釋然。

返回到畫卷上,當李公麟轉譯〈歸去來兮辭〉的四個階段時,總共用了七個場景。第一階段以單一景構成,其尺幅是其他場景的兩倍,突顯故事序幕的重要性;其餘三個階段則各由兩景組成。因此,隨著畫軸的向左展開,觀者的思緒也跟著一起進入陶淵明歸隱後的世界。

第一階段:棄官歸隱的愉快心情

初次登場,在江風吹拂下,陶淵明迎風佇立於船頭,神色沉靜而堅定。這一幕不僅是眾多《歸去來辭圖》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場景,更成為後世畫家爭相臨摹、傳頌不衰的淵明意象。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場景1|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場景1|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歸家的船即將靠岸,陶淵明迫不及待地站在船頭,準備登陸。微風吹起他的長袍,此時陶潛已經脫掉官服穿上隱士的裝束。岸邊一群等候許久的村民及家僕,開始行禮跪拜歡迎陶淵明的歸來。左側門廊下,兩位幼子守禮的站在門口,望眼欲穿;庭院中妻子正打理儀容,掩蓋不住的歡喜;而院中歡快奔馳的狗子猶如一家人的心情寫照。

歸家的船即將靠岸,陶淵明迫不及待地站在船頭,準備登陸。岸邊一群等候許久的村民及家僕,開始行禮跪拜歡迎陶淵明的歸來。(©弗利爾美術館)
歸家的船即將靠岸,陶淵明迫不及待地站在船頭,準備登陸。岸邊一群等候許久的村民及家僕,開始行禮跪拜歡迎陶淵明的歸來。(©弗利爾美術館
門廊下,兩位幼子守禮的站在門口,望眼欲穿;庭院中妻子正打理儀容,掩蓋不住的歡喜;而院中歡快奔馳的狗子猶如一家人的心情寫照。(©弗利爾美術館)
門廊下,兩位幼子守禮的站在門口,望眼欲穿;庭院中妻子正打理儀容,掩蓋不住的歡喜;而院中歡快奔馳的狗子猶如一家人的心情寫照。(©弗利爾美術館

船舟在三位船夫的努力下,逐漸靠岸。此景在細節設計上,成功不著痕跡地引導觀者的視線往左移動,一起進入陶淵明的家園。鎮守在陶家大門的巨大松樹與菊花圃,也呼應了內文「松菊猶存」的高潔風骨。

第二階段:回到家中的歡欣與閒適

「攜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場景2|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場景2|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第二幕開始描繪陶淵明與家人日常平實的生活情景。屋中陶淵明夫婦與稚子坐在榻上用餐,下首的侍女正在上菜。中央的青銅酒罇,以及夫婦二人面前的青銅爵杯,應和著傳說中陶淵明曾以葛巾濾酒的嗜酒形象。庭院中,兩位家僕端著食物往返於主屋與廚房之間。廚房外牆上掛著葫蘆等生活用具,公雞站在屋脊上注視樑下的母雞巢,呈現出樸實的鄉村景致。

屋中陶淵明夫婦與稚子坐在榻上用餐,下首的侍女正在上菜。描繪陶淵明與家人日常平實的生活情景。(©弗利爾美術館)
屋中陶淵明夫婦與稚子坐在榻上用餐,下首的侍女正在上菜。描繪陶淵明與家人日常平實的生活情景。(©弗利爾美術館

從現代人的視角來看,陶淵明的家或許只是鄉間一座簡陋的草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陶氏家族世代為官,家境優渥,府中僕役成群,生活頗具規模。即便是日常飲酒,陶淵明也能以青銅器盛酒——要知道,在東晉時期,青銅器並非尋常百姓可得,而是貴族專屬的禮器。不過,青銅器作為宋代文人推崇復古風尚的象徵,很可能融入了北宋畫家對東晉隱士家居生活的想像。

庭院中,兩位家僕端著食物往返於主屋與廚房之間。(©弗利爾美術館)
庭院中,兩位家僕端著食物往返於主屋與廚房之間。(©弗利爾美術館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場景3|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場景3|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庭院中,高聳的太湖石如同浪潮推疊,磅礡而峻峭,其上孤松傲然挺立。流轉的清風拂過,彷彿映照著陶淵明隱逸於自然的孤高身影,沉浸於幽深靜謐的思緒中,出神地望向籬笆外的遠山,刻劃出陶淵明超然世外的高士風骨。

陶淵明沉浸於幽深靜謐的思緒中,出神地望向籬笆外的廬山。(©弗利爾美術館)
陶淵明沉浸於幽深靜謐的思緒中,出神地望向籬笆外的廬山。(©弗利爾美術館

根據文獻記載陶淵明是潯陽柴桑人,當時因為廬山在潯陽城的南方,當地人習慣稱廬山為「南山」或「南嶽」。(註3)陶淵明也曾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因此,這座遠山很可能是指廬山。孤松的兩側描繪了,遠方漫無目的捲雲在山坳間游移,以及準備歸巢的倦鳥在空中飛翔。此時,陶淵明彷彿佇立於無境的自然天地之中,而非自家後院。

第三階段:與世隔絕、寄情山水的居家之樂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場景4|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場景4|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他說:「拜託,讓我遠離那些世俗的應酬吧!家人的陪伴讓我快樂,琴書的樂趣足以解憂。」畫家對這一場景的詮釋十分巧妙——陶淵明口中排斥應酬,畫面上卻呈現他被一群好友圍繞,開懷暢飲。然而,細看便會發現,他的心思已經轉向席下的農夫。「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這句話透露出春耕時節已至,農務在即。

宴會中,陶淵明的心思已經轉向席下的農夫。「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透露出春耕時節已至,農務在即。(©弗利爾美術館)
宴會中,陶淵明的心思已經轉向席下的農夫。「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透露出春耕時節已至,農務在即。(©弗利爾美術館

門外,僕役驅使的牛、馬清楚界定了家庭與外部世界的分野。宴席中的第四位客人佇立大門前,門內的僕從則準備迎接來訪。

宴席中的第四位客人佇立大門前,門內的僕從則準備迎接來訪。(©弗利爾美術館)
宴席中的第四位客人佇立大門前,門內的僕從則準備迎接來訪。(©弗利爾美術館

儘管陶潛表明渴望遠離世俗往來,畫家在詮釋時似乎考慮到避免觀者將其視為成孤僻或厭世之人,反而以門庭若市的熱絡場面,凸顯陶潛嚮往寧靜生活的心理動機。從人物的姿態與衣著來看,這些賓客或許是現任官員,或是已致仕歸隱的士人。而陶潛正處於人群的核心,這樣的安排似乎傳達了一個矛盾——即便他想淡出世俗交遊,卻無法阻擋世人對他的景仰與推崇。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場景5|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場景5|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在陶淵明的理想隱居生活中,他時而乘坐帷車,時而蕩舟江上,或深入幽谷溪壑,或攀登山丘小徑,悠遊於天地之間,欣賞沿途繁茂的樹木與潺潺流淌的清泉。

畫面前景描繪陶潛乘著牛車,隨行的三名僕人攜帶行囊,向左方緩緩前行,展開探訪山川的旅程。畫家將各式樹木向左延伸,引導觀者視線深入畫面,探索更遠的景觀。畫面左上方,一名騎馬放牧人背對觀者前行,暗示那條道路可供人行進。而遠處的河道上,一葉扁舟正朝著水道深處沿流而去。

陶潛乘著牛車,隨行的三名僕人攜帶行囊,向左方緩緩前行,展開探訪山川的旅程。(©弗利爾美術館)
陶潛乘著牛車,隨行的三名僕人攜帶行囊,向左方緩緩前行,展開探訪山川的旅程。(©弗利爾美術館

在陶潛的詩文想像中,陸路與水路相互平行,因此畫家特意在同一畫面中呈現兩者。然而,為了避免時間錯置並維持畫面整體性,他刻意將孤舟繪於遠方,使船上人物的身影隱約難辨,營造出詩意的遙遠意境。

畫面左上方,一名騎馬放牧人背對觀者前行,暗示那條道路可供人行進。而遠處的河道上,一葉扁舟正朝著水道深處沿流而去。(©弗利爾美術館)
畫面左上方,一名騎馬放牧人背對觀者前行,暗示那條道路可供人行進。而遠處的河道上,一葉扁舟正朝著水道深處沿流而去。(©弗利爾美術館

第四階段:樂天知命的人生觀

從這裡開始的文字,是陶潛內心的獨白。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場景6|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場景6|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畫家描繪了陶淵明與農夫一同耕作的場景——他蹲坐在菊花田間,頭戴葛巾,左手持杖,右手拔除雜草,童僕隨侍一側。鄰田則是一片井然有序的水稻田,溝渠交錯,設有水閘以調節水量。田埂上,一位騎馬巡視莊稼的官員注視著陶潛耕作的背影,或許對當時的士人而言,親自下田並非常見之事。

陶淵明蹲坐在菊花田間,頭戴葛巾,左手持杖,右手拔除雜草,童僕隨侍一側。(©弗利爾美術館)
陶淵明蹲坐在菊花田間,頭戴葛巾,左手持杖,右手拔除雜草,童僕隨侍一側。(©弗利爾美術館
鄰田則是一片井然有序的水稻田,溝渠交錯,設有水閘以調節水量。田埂上,一位騎馬巡視莊稼的官員注視著陶潛耕作的背影。(©弗利爾美術館)
鄰田則是一片井然有序的水稻田,溝渠交錯,設有水閘以調節水量。田埂上,一位騎馬巡視莊稼的官員注視著陶潛耕作的背影。(©弗利爾美術館

畫面中,陶潛所耕種的田地較為自然散亂,與右側整齊規整的農田相比,缺乏嚴謹的結構。然而,這正反映出畫家的用意——相較於國家官員們治理井然有序的土地,陶潛更願意親自耕作,經營屬於自己的小片天地。

此前曾提及,元祐黨人會透過書寫與圖繪〈歸去來兮辭〉表明自身立場。或許對於11世紀末的蘇軾等元祐黨人而言,畫中那位路過稻田、卻不帶威脅性的官員,與當時推動農業改革(如提出一條鞭法的王安石)的人物形成強烈對比。畫家似乎藉由勤奮耕作的農夫與悠然巡視的官員,喚起人們對昔日聖人治理下理想世界的嚮往。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場景7|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場景7|北宋(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局部,絹本設色,37.0× 521.5公分,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弗利爾美術館

隨著畫卷展開至最後一景,文本的敘述愈加抽象。在這段哲理性的表達中,畫家將陶潛的詩句「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轉化為圖像,並將兩者融合於同一畫面中。畫中同時出現兩個陶潛:一個站在高地,對著遠方的雲海放聲長嘯;另一個則背對觀者坐在河邊,凝視著清流。這兩幅場景或可分鏡成上下兩景,一高一低彼此呼應,創造出包羅萬象的詩意空間。

陶淵明站在高地,對著遠方的雲海放聲長嘯。(©弗利爾美術館)
陶淵明站在高地,對著遠方的雲海放聲長嘯。(©弗利爾美術館
陶淵明背對觀者坐在河邊,凝視著清流。(©弗利爾美術館)
陶淵明背對觀者坐在河邊,凝視著清流。(©弗利爾美術館

前面的描繪逐步展現了陶潛與自然環境的深厚聯繫,最終呈現他淡泊、樂天、知命的性格,將其超然物外的境界表現到極致。為了避免觀者過度關注敘事細節,畫家運用了大塊面積的立體土地,通過穩重的視覺效果,使觀者不僅感受到陶潛的獨立精神,還能隱約領略他遠離塵囂、超脫世俗的境界。

李公麟的雙重轉譯法

整幅畫卷中,畫家李公麟巧妙地運用文本的核心內容,將陶潛內心世界與他所處的社會網絡交織呈現,讓故事的層次更加豐富。在七個場景中,陶潛始終是主角,這些場景可分為兩種類型:首先是陶潛在自然環境中的移動過程,強調他與周圍自然的關係,並著重描繪陶潛內在的心靈世界。畫家通過具象化自然景觀,讓觀者能夠身臨其境,感受陶潛在創作文本時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與想像。

其次是陶潛在室內或固定場景中的活動,反映他在社會網絡中的角色。和陶潛一同出現的知名人物,主要通過陶潛的視線、手勢及身體方向來界定其社會角色。例如,他在家庭中扮演丈夫與父親的角色;在朋友同僚中身為士人與退休官員的互動;以及,在大社會及儒家文化背景下作為隱士與聖人的重擔。

或許,現代人無法像陶潛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但他的選擇仍引發我們對退休生活的深刻思考。我們是否應繼續奮鬥,貢獻社會,還是選擇歸隱,享受閒適?在「壯世代」政策的推動下,延後退休已成為現實,而陶潛筆下的悠然生活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理想畫面。無論選擇哪條道路,最重要的是聽從內心的聲音,讓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過得從容自在。

延伸閱讀|高中必背課文:陶淵明〈桃花源記〉在藝術史中的圖文轉譯
延伸閱讀|高中必讀課文:蘇軾〈赤壁賦〉在藝術史中的圖像轉譯


註釋

註1 鍾優民,《陶學發展史》,長春:吉林教育,2000。鍾優民在其《陶學發展史》一書中,將陶學的發展分成八個時期,陶學至兩宋時期迎來其發展的第一個高峰。(1)南北朝─奠基期(2)隋唐五代─拓展期(3)兩宋─第一個高潮(4)遼金元─沉寂期(5)明代─復甦期(6)清代─第二個高潮(7)現代─轉型期(8)當代─第三個高潮。這是文學方面的分期,若考慮圖像史料,元代的陶學發展並非是沉寂的。
註2 此為中國傳統敘事畫長卷「左圖右史」的形式。
註3 南朝 顏延之《陶徵士誄並序》:「有晉徵士尋陽陶淵明,南嶽之幽居者也。」晉代江州一帶因為廬山在潯陽城的南方,所以他們習慣把廬山稱為「南山」或「南嶽」。

參考書目

1.  Susan E. Nelson, “What I Do Today Is Right: Picturing Tao Yuanming’s Return,” 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no. 28(1998), pp. 61-90.
2. Elizabeth Brotherton, “ Beyond the Written Word: Li Gonglin’s Illustrations to Tao Yuanming’s Returning Home,” Artibus Asiae, vol.LⅣ, 3/4 ( 2000): 225-63.
3. 楊洋,〈歸去來兮——一個傳統主題的轉化和藝術史演變〉,《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5年2期。
4. 袁行霈,《陶淵明影像─文學使與繪畫史之交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朱佑霖(Chu Yu-Lin)( 87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 Default Comments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