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高中必讀課文:蘇軾〈赤壁賦〉在藝術史中的圖像轉譯

高中必讀課文:蘇軾〈赤壁賦〉在藝術史中的圖像轉譯

A Required Reading in High School: Image Translation Throughout Art History of Su Shi's “Ode to the Red Cliff”

近日高中108課綱因縮減文言文比例,舊課綱古文推薦選文從30篇縮減至15篇,其中刪除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廉恥〉一文,引起社會輿論譁然。網友們也紛紛在PTT上討論未來「國文課本的古文要留下哪些?」出師表、長恨歌、桃花源記、論語等名篇都在討論之列。被網友視為神作的〈赤壁賦〉一文,毫不意外地從舊課綱的課文中倖存,被教育部選為唐宋時期必讀古文之一。然而,蘇軾〈赤壁賦〉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不僅侷限在文學上,在藝術史中同樣占有一席之地。

近日高中108課綱因縮減文言文比例,舊課綱古文推薦選文從30篇縮減至15篇,其中刪除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廉恥〉一文,引起社會輿論譁然。網友們也紛紛在PTT上討論未來「國文課本的古文要留下哪些?」出師表、長恨歌、桃花源記、論語等名篇都在討論之列。被網友視為神作的〈赤壁賦〉一文,毫不意外地從舊課綱的課文中倖存,被教育部選為唐宋時期必讀古文之一。然而,蘇軾〈赤壁賦〉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不僅侷限在文學上,在藝術史中同樣占有一席之地。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註1)

──節錄自蘇軾〈前赤壁賦〉

北宋才子蘇軾(1037–1101),號東坡居士,在宋代可說是偶像級的大明星,走到哪都有人圍觀,甚至揚名海外。當時蘇軾的個人畫像不但在其交友圈廣為流傳,他喜歡戴的「烏角頭巾」,被後人稱為「東坡巾」,成為蘇軾的專屬形象Icon;他按自己口味改良的菜譜,也被冠以「東坡肉」之名成為家喻戶曉的浙菜佳餚。

趙孟頫《行書赤壁二賦》內文附蘇軾人物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蘇東坡雖貴為一代文豪,坐擁高人氣與聲望,但他的仕途卻十分坎坷。在他被貶謫黃州期間,歷經心境轉折寫下不朽名篇〈赤壁賦〉(1082),以超脫俗世的襟懷感動天下。文章自問世以來風靡甚廣,特別在宋金時代深受大眾喜愛。同時,以〈赤壁賦〉為主題創作的圖像與繪畫自各地湧現,從古籍記載中可知許多北宋大畫家都曾畫過赤壁圖,可惜多數作品並未留存下來。(註2)實際上,蘇軾曾寫過兩篇月夜泛舟遊城西赤鼻磯,遙想三國古戰場「赤壁」的前、後赤壁賦。臺灣高中課文僅收錄〈前赤壁賦〉一文,其實〈後赤壁賦〉也同樣精彩,是蘇軾相隔三個月後跟朋友舊地重遊所作。無論在前或後赤壁賦文中,都有描述蘇軾與友人月夜泛舟的情景。因此,特寫蘇軾乘舟遊於赤壁之下,變成為歷代創作前後赤壁賦最主要的經典場景。

傳世赤壁賦名畫

今日現存已知年代最早的赤壁賦圖,是北宋末年(1120–1126之間)畫家李公麟的學生喬仲常(約活躍於1125)所繪的《後赤壁圖卷》。(註3)本幅全卷長500公分,畫家依據蘇軾〈後赤壁賦〉文意以白描技法逐段描繪,並隨著場景轉換在空白處題寫對應的賦文。不同於第一次泛舟,蘇軾在〈後赤壁賦〉第二次泛舟時,提到「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註4)因此,喬仲常按照蘇軾的描述,在輕舟附近添加了一隻展翅飛鶴,如實地轉譯文本的內容。

北宋末 喬仲常,《後赤壁圖卷》(泛舟一景),紙本水墨,29.5×500公分,現藏於美國納爾遜美術館(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圖片源自:國立故宮博物院,《大觀─北宋書畫特展》,2006,頁165。)
「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北宋末 喬仲常,《後赤壁圖卷》(局部),紙本水墨,29.5×500公分,現藏於美國納爾遜美術館(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圖片源自:國立故宮博物院,《大觀─北宋書畫特展》,2006,頁165。)

然而,相較於敘事性的長卷形式,單景構圖的赤壁賦圖更為常見,「東坡泛舟赤壁」主題因此成為代表赤壁賦整體故事的象徵圖像。圖像主要由三大元素組成:船、赤壁、江水,畫面偶而會出現月亮,藉此暗示泛舟時間為夜間。存世作品中最早以「東坡泛舟赤壁」為題的畫作,是金代畫家武元直於1191年以前繪製的《赤壁圖》。由於金人憧憬漢文化,北宋文學藝術遂成為金人的學習典範,其中又以蘇學對其影響最深遠。畫中「斷岸千尺」的赤壁既寫實又雄偉,畫幅雖為橫卷,但江面上飄搖的扁舟對比巨大高聳的山體,展現金人對北宋繪畫巨碑式山水風格的吸收與借鑑。

金 武元直《赤壁圖》,紙本水墨,50.8×136.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金 武元直《赤壁圖》(泛舟局部圖),紙本水墨,50.8×136.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宋末期,在宋徽宗影響下山水畫的風格逐漸從寫實轉向寫意,「小景山水」成為南宋繪畫的經典形式,也影響畫家對赤壁賦圖像的詮釋。畫面不再強調赤壁的雄偉,而是以邊角式構圖傳遞迷濛縹緲的詩意效果。這一類小景作品多以小幅的冊頁或扇面呈現,南宋宮廷畫家李嵩所繪的《赤壁圖》,畫面左下角蘇軾等人泛舟於江面,右側赤壁僅出現臨江壁腳,江水占畫面近三分之二的空間。

(傳)李嵩《赤壁圖》(The Red Cliff),絹本設色,24.77×26.37公分,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大家如果讀過〈前赤壁賦〉全文,便會知道所有故事都是發生在船舟上。文章一開場便道:「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文中蘇軾和友人在船上一起飲酒、唱歌、感悟人生等活動,似乎都涵蓋在江上泛舟場景之中。而小尺幅的畫面則能更聚焦於扁舟上的人物,戴著東坡巾的明星蘇軾顯然才是小景〈赤壁賦〉的重點,畫家藉由調整船舟與江水的比例,表現「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葦葉般的小船越過茫茫萬頃江面的畫面。至於真實的赤壁全景是否巍然屹立,對南宋畫家而言已不再重要。

南宋銀盤如何轉譯赤壁賦圖

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坡泛舟赤壁」圖像逐漸在各階層普及,並被廣泛應用於裝飾各類器物中。紐約J. J. Lally&Co藝廊收藏一件《赤壁賦山水人物銀盤》,銀盤為八瓣菱花平底造型,盤面刻劃的赤壁圖像,比起小景作品對於詩意氛圍的營造,銀盤上的赤壁圖著重將文本提及的內容具體轉譯成圖像。像是刻劃瀑布從山壁間直流而下,在江面上激起浪花,來表現文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以天空北方星斗和月亮,表現「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以兩隻鵲鳥展翅從崖壁前飛行而過,表現「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等等。

南宋《赤壁賦山水人物銀盤》,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學院收藏。 (圖版收錄於J. J. Lally & Co. oriental art《Silver and gold in ancient china》,New York,2012)

大家也許已經發現,這件銀盤所刻劃的圖像,同時包含了前後赤壁賦的文本內容,在人物主景上圖繪了〈前赤壁賦〉文意,描繪蘇軾與友人「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場景,但在部分背景詮釋上則參考了〈後赤壁賦〉的景物描述。(註5)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到文人著重捕捉赤壁賦意境的審美傾向,而器物的審美趣味則更偏向大眾化,為了讓顧客能通過圖像清楚辨識赤壁賦的內容,工匠在小景邊角構圖的基礎上,增添了專屬於器物紋飾的圖像語彙,表現跨媒材之間圖文轉譯的差異。

外銷全球的青花瓷赤壁賦圖

尤其在明代後期坊間出現大量以「東坡遊赤壁」主題裝飾的工藝品,謝明良研究顯示在16世紀明代後期,當時社會深受慕古、玩古風氣影響,東坡遊赤壁圖也成為一種時尚符碼而流行,尤其以陶瓷數量最為可觀。(註6)這件來自清宮收藏的《青花赤壁賦圖茶鍾》,外壁描繪東坡與友人乘舟遊赤壁圖,另一面書有清晰的〈後赤壁賦〉。畫面拉近到三人對坐的船舟上,蘇軾頭戴東坡巾面向觀眾,在月明星稀的夜晚與友人對飲,船尾有兩名負責划船的舟子。這一類由中國江西景德鎮或福建漳州窯生產的高級青花瓷碗,在17世紀經全球貿易航線外銷至世界各地,在歐洲、亞洲如荷蘭、臺灣、越南、日本、韓國等地,皆能發現赤壁賦圖瓷器的出土物或傳世品。

明末清初《青花赤壁賦圖茶鍾》,高4.3公分,口徑8.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另一款於17世紀外銷至歐洲的《青花赤壁賦圖碗》,畫面將原本簡單的扁舟加蓋了豪華棚頂,船頭擺放多層餐盒及大酒甕,把原本蘇軾等人趁興月夜泛舟的淡泊心境,刻劃如同準備多日的熱鬧派對,充滿商業氣質。

明清《青花赤壁賦圖碗》,1625-1649,高8公分,直徑 16.2公分,荷蘭國家博物館藏。(©Rijksmuseum)

1637年左右法國畫家Linard Jacques(1600–1645)在畫作《五種感官》中,以各式物品描繪人的聽、嗅、視、觸、味覺五感,畫中用來盛裝代表味覺(水果)的青花瓷碗,正是以赤壁賦圖為紋飾,圖文並茂地展示著赤壁賦圖像在17世紀透過遠航貿易流通全世界的縮影。

法國 Linard Jacques,《五種感官》(Les Cinq sens au paysage),1637,斯特拉斯堡市立博物館藏。(©Strasbourg museum)

實際上,工藝品上的赤壁賦圖像在清代也深受宮廷喜愛,乾隆更是在各類器物放上東坡泛舟的身影。一直到近代無論是透過文字或者圖像,人們仍不斷地追憶、重建九百多年前蘇軾遊赤壁的情景。語言會隨著世代交替逐漸改變語意,但華夏民族因為有文言文的建立,將口語與書面文字分開,讓我們在近千年後得以跨越時空屏障,通過〈赤壁賦〉神交古人,沉浸體悟北宋才子的思想境界及其生命風采。


註釋

註1 〈前赤壁賦〉白話語譯: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它的主人。如果不屬於我的,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占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了就是賞心的音樂,眼睛看了就是悅目的景致。擷取它既無人干涉,享用它也不虞匱乏。這是自然界的無盡寶藏,正是我和您所共享的啊!(白話解釋內容源自:國語文學科中心高中國文學習網
註2 衣若芬考察赤壁圖像的展演過程時,羅列史料記載中曾被提及創作過赤壁圖的宋代畫家,包括王詵(1037–1093)、李公麟(1049–1106)、朱銳(約活動1110–1190)、趙伯駒(生於1123之前,卒於1160之後)、喬仲常(約活躍於1125)、馬和之(約1130–1180)、劉松年(活動於1174–1224)等人,多數作品不存或誤植姓名。衣若芬,〈戰火與清遊─赤壁圖題詠論析〉,《故宮學術季刊》,第8卷第4期,2001,頁64–65。
註3 喬仲常《後赤壁圖卷》年代下限,以梁師成的鑑藏印為界線,可推至梁活躍期間,即1120至1126逝世之間。范如君,〈喬仲常「後赤壁賦圖卷」研究:兼論蘇軾形象與李公麟白描風格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頁32–36。鈴木敬早先已經提出,此畫應畫於1120梁師成得勢至1126年被殺之間,即徽宗晚年,北宋末期的時候。鈴木敬,〈中國繪畫史–南宋繪畫一〉,《故宮文物月刊》,第7卷弟5期,1989,頁128。
註4 〈後赤壁賦〉白話語譯:正好有一隻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着,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白話解釋內容源自:讀古詩網
註5 關於更多南宋赤壁賦銀盤的圖文轉譯細節說明,可參考:朱佑霖,〈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反映的文人品味〉,《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之研究》第三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頁65–72。
註6 關於16-17世紀赤壁圖青花瓷碗的相關出土物與流行時尚,詳見:謝明良,〈十七世紀中國赤壁圖青花瓷碗─從臺灣出土例談起〉,《故宮文物月刊》,335期(2011),頁78–93。

延伸閱讀|仙兔奇緣,天上人間說故事:翻開中國藝術史的兔神形象圖鑑
延伸閱讀|古代煙火藝術的誕生:歐洲節慶煙火劇與日本浮世繪「兩國花火」盛會

朱佑霖(Chu Yu-Lin)( 78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