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仙兔奇緣,天上人間說故事:翻開中國藝術史的兔神形象圖鑑

仙兔奇緣,天上人間說故事:翻開中國藝術史的兔神形象圖鑑

中國對兔的崇拜很早就開始,在遠古西王母的神話故事中,月兔就以天上月精的身分被賦予神性。時人多以為月中有兔,尊其為神仙祥瑞,成為古人心中長生不老、多子多孫的美好象徵。

此兔只應天上有

中國對兔的崇拜很早就開始,在遠古西王母的神話故事中,月兔就以天上月精的身分被賦予神性。時人多以為月中有兔,尊其為神仙祥瑞,成為古人心中長生不老、多子多孫的美好象徵。中國文獻中最早關於月兔的文字記載,源自楚國詩人屈原(343-278 B.C.)《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月亮有何種功德,圓缺周始竟能死而復生?又為了什麼要養一隻兔子在腹中?證明在東周時月兔神話已經存在。

實際上,從考古出土文物可發現,兔子在商代早已受到重視。1976年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三件兔子造形的玉珮,玉上有可用來穿繩的孔,可供主人隨身佩帶、賞玩。臺灣中研院歷語所也典藏一件殷墟西北岡墓出土的《玉兔》,淡黃綠色,玉質細膩溫潤通透,雙面雕刻兔紋,四足作俯伏狀,腹中自頸下至尾有一穿,前足中間及股後各有一孔。器身整體近方形,紋飾喜做方形轉折,為商代玉器的特色。商周時期兔子造形的器物曾十分流行,山西省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一件造形獨特的《西周青銅兔尊》,兔靜臥,形象生動逼真,腹中空,上接喇叭形敞口長頸尊。此兔尊是目前首例以兔形象作尊的青銅祭祀器皿,也是兔子在中華文明早期被用於祭祀的實例,說明其地位不凡。

西周,《青銅兔尊》,高20.1公分,長35.8公分,山西博物館藏。(圖片來源:《山西博物院.藏品概覽,青銅器卷》,頁81)

【圖鑑一】月宮搗藥的玉兔

在西漢,月中兔多以飛奔脫兔形象出現,例如長沙馬王一號堆軚侯夫人墓中出土的一幅繁麗精美的一字型帛畫,帛畫構圖自上而下分為三個部分,分別代表天上、人間和地下,每個部分繪有不同的神物圖像,「三界」界限分明,模擬墓主升天成仙的儀式。天上以西王母占主位,右邊日中有金烏,左邊月中有蟾蜍口銜流雲,伴隨歡快奔跑的兔子,月下有一女子雙手托月,似在飛舞。又例如,西安出土漢墓畫像磚《月輪圖》,蟾蜍、玉兔頭均向右,玉兔作奔跑狀。

《月輪圖》,1987年陝西省西安省交通大學西漢晚期墓出土。(圖片來源: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6》陝西上)

西漢晚期,畫像石中開始出現玉兔搗藥形象。關於白兔搗藥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東漢樂府詩〈董逃行.欲上謁從高山〉:「教敕凡吏受言,採取神藥若木端,玉兔長跪擣藥蝦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藥可得神仙。」蝦蟆就是蛤蟆,即蟾蜍。秦漢時期崇尚煉丹升仙,玉兔在西王母旁邊日夜抱杵搗藥煉製仙丹,遂成為長生不老的象徵。玉兔搗藥的圖象,最早見於西漢晚期陝西綏德四十里鋪漢墓出土的畫像石《西王母仙界圖》,西王母的身後兩隻健碩的兔子正在搗藥,四目相對似在談話;身側有祥瑞三足烏和九尾狐,周圍的侍者和鳥首仙人手中皆捧著仙草。這幅畫像石是古人對神仙世界的想像,而玉兔做為仙界成員,祂們的職責很明確就是製造長生不老的仙藥。

《西王母仙界圖》(局部拓本),陝西綏德四十里鋪漢畫像石墓門楣。(圖片來源:《中國畫像石全集5.陝西、山西漢畫像石》,頁134。)

玉兔除了為西王母搗藥,在「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中也扮演著陪伴嫦娥的角色。西漢《淮南子.覽冥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脫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了不死藥,卻被妻子嫦娥偷吃,嫦娥飛身後奔入月中為月精。民間流傳的版本中,嫦娥在冰冷的廣寒宮裡遙望人世,相伴她的只有被罰日夜砍伐桂樹的吳剛,和一隻在桂樹之下搗藥的玉兔。

《剔黑樓閣人物圖盤》,南宋,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公共領域)

唐宋時期,在不同材質的器物上皆很流行在圓圈內刻畫在桂樹下搗藥的玉兔紋樣,用來代表月亮。例如,中唐《月魄菱花鏡》鏡背裝飾的月宮圖是唐代銅鏡的主流紋飾。月宮圖以整面銅鏡為月,其主紋的構圖大體一致,都是中間一株高大的桂花樹,兩側一邊為騰空飛舞的嫦娥,一邊為持杵搗藥的玉兔,樹下是一隻跳躍狀的蟾蜍。宋代器物,則有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南宋《剔黑樓閣人物圖盤》,盆中央刻樓閣三重,前為庭院,以方磚墁地,院中十個孩童正在遊戲,各自情態相異。樓閣上方高掛的月亮內,有一隻兔子在桂樹下搗藥,再現了月兔製作仙藥的傳說,顯見月宮故事廣受歡迎,同時也是民間信仰的一部分。

【圖鑑二】追尋白兔公仙蹤

中國古代的兔子多是灰色的野兔,白兔十分少見。東晉葛洪在《抱朴子》記載:「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傳說中兔子能活至千歲,五百歲時則全身變白,因此白兔的出現被視為聖人出世、天地祥和的吉兆。在道教神話傳說中,白兔成了修練有成的仙人化身。《抱朴子.極言》曾提及:「又彭祖之弟子青衣烏公……白兔公子、離婁公、太足君、高丘子不肯來,七八人皆歷數百歲,在殷而各仙去。」其中白兔公子即「白兔公」,相傳為仙人彭祖的弟子。

崔子忠,《長白仙蹤圖》局部,上海博物館藏。(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中國美の名寶》,頁89。)

明代名臣張延登(1566-1641)晚年隱居長白山,曾在此山中見過白兔出沒。他偶然讀到唐代韓翃〈送齊山人歸長白山〉詩中曰:「舊事仙人白兔公,掉頭歸去又乘風。」才知道長白山在古代原名「會仙山」,正是白兔仙的居所。心中有感與白兔的因緣,於是請畫家崔子忠專門為他畫這幅《長白仙蹤圖》,以真人肖像應和白兔仙翁形象。張延登亦為此寫下〈白兔公記〉,記錄這些年與「白兔仙」之間的奇緣。

【圖鑑三】佛陀前生是浴火兔王

在印度佛教經典中,兔子不但是佛法的護持者,同時也是釋迦摩尼佛的前生。「本生故事」作為佛教文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講述釋迦牟尼佛前生無量世菩薩行的故事。「兔本生」故事,講述菩薩前生作兔,自燃其身,以之為食供養仙人,出現在多部漢譯佛典中,包括《六度集經》、《兔燒身供養仙人緣》、《佛說兔王經》等等。各種版本的兔本生故事在細節上有略有差異,但故事的梗概皆同,大致是說有位修行者在山中修行已久,因饑餓缺食,兔子以身供養,跳入火堆中,兔子的捨身行為感動上天,故事最後揭露那犧牲自我的兔子是釋迦摩尼佛的前生。

兔本生故事,是龜茲石窟最為流行的本生圖像之一,現存22例(註1)。古代龜茲位於古絲綢之路新疆段北道要衝,歷史上曾經是佛教興盛之地,佛教石窟眾多。今日位於新疆地區的克孜爾石窟,始建於公元三世紀左右,止於公元八至九世紀,是古龜茲境內規模最大的一處石窟寺遺址。石窟中第14窟的主室彩繪《兔焚身施仙人》壁畫,故事以單景敘事刻畫了「兔王焚身」的場景,螺髮赤身、腰纏鹿皮的婆羅門正慌張地擺手。他面前的白兔俯身躍入燃燒的柴火中,勾勒出整個故事的高潮。

《兔焚身施仙人本生壁畫》,克茲爾石窟第14窟。(作者提供)

兔首人身的神祇

十二生肖起源於西周以前,到漢代已經形成了今日熟知鼠至豬的十二生肖配屬。南北朝時期,十二生肖已與十二地支相配,人們經常以生肖指代人的出生年。兔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四,與古代十二地支「卯」對應,故稱「卯兔」。

【圖鑑四】卯兔守護神

十二生肖圖像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在陶瓷、玉雕、石刻、磚刻、繪畫、刺繡、青銅鏡等各種藝術門類。其中作為墓室隨葬品的十二生肖陶俑,以獸首人身為特色。十二生肖俑的起源與佛教藥師佛信仰的興盛與傳播有著緊密關係(註2)。據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十《菩薩部》第五引《大集經》:「是十二獸晝夜常行閻浮提內,天人恭敬,功德成就已,於諸佛所發深重願:『一日一夜,常令一獸遊行教化,餘十一獸安住修慈,周而復始』。」並述曰:「此之十二獸並是菩薩慈悲化導,故作種種人畜等形,住持世界,另不斷絕。」可知,這十二獸乃是受菩薩慈悲化導,故作人畜形輪流出沒以教化眾生。

十二生肖陶俑,陝西西安韓森寨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作者提供)

起初在北朝時期的生肖俑形象,多是原始寫實的動物造形,墓室擺放生肖俑會按子午方向排列方位,讓十二時辰的神靈輪流執勤守護墓主人,祈求墓室永固。隋唐以後,生肖俑形象主要類型有兩種,一種為獸首人身,即以十二生肖動物的頭像配以人身。另一種為人的姿態,或抱一生肖動物,或將動物置於肩上,或在冠頂附加生肖動物。十二生肖陶俑形象的轉變,大抵受唐代藥師信仰盛行的影響。在佛教典籍《覺禪鈔》卷三《藥師法》中,有〈十二神將〉插圖,其中的十二神將作人畜形,獸首人身的形象與隋唐墓葬中十二生肖俑的特徵描述皆相符。

十二神將插圖。(圖片來源:《覺禪鈔.卷三.藥師法》。)

佛教中,以十二生肖為化身的十二神將,是擁有消除眾生苦難的神力的護法神,當墓室裡的十二生肖俑被依序擺放墓室四方,結合十二生肖自身具備的時間屬性,即與消除災厄,輪流守護等功能建立聯繫,成為守護墓主的神祇。

【圖鑑五】北京兔兒爺泥塑

宋元時期民間中秋節拜月的風氣日益普及,人們會在這天焚香拜月,對著月亮許願。明清以來,玉兔逐漸從月亮崇拜的附屬物中分離出來,在祭月儀式中出現獨立的形象(註3)。明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記載:「中秋,人家各置月宮符像,陳供瓜果於庭,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符上兔如人立。」又明人紀坤〈戲題〉詩小序謂:「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明代開始住在京城的兒童在中秋節這天,也有了專屬的祭拜對象。序中提到「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的造形,應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泥兔爺〉(圖15)相差不遠。到了清代,受滿族文化習俗以「男稱爺,女稱奶」表示為尊敬,至此「兔兒爺」的稱謂才得以確定。清代子女祭拜兔兒爺已蔚然成俗,每逢中秋節,家家戶戶百姓便會供奉兔兒爺。乾隆年間《都門竹枝詞》中描述此景:「團圓果共枕頭瓜,香蠟庭前敬月華。月餅高堆尖寶塔,家家都供兔兒爺。」 

泥兔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北京故宮數字文物庫)

兔兒爺的故事起源難以考證,流傳已久。傳說言道,很久以前北京城曾暴發一場瘟疫,百姓因無藥可醫,感到恐懼和絕望。月宮嫦娥目睹百姓苦難,心中不忍,於是派玉兔下凡為百姓消災治病。玉兔時而騎虎、獅子,時而騎馬、鹿,長途跋涉地為京城百姓治病,忙中出錯,雙耳外露。同時,百姓窺見月亮上搗藥的玉兔不見了,終於明白這個兔面人身的郎中,乃是被派下凡界消除疫病的玉兔。如今兔兒爺已成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廟會、市集中都能看到,是當地重要的文化觀光寶藏。


註1 廖暘,《克孜爾石窟壁畫年代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註2  李慧君,〈試論墓葬中十二生肖俑的佛教因素〉,《中國美術研究》(湖南省博物館)2020第2期,頁41-47。

註3 關昕,〈北京兔兒爺文化探源〉,《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北京民俗博物館)2011第5期,頁29-32。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李玉芬,〈晉侯大墓兔尊小議〉,《文物世界》,2011,頁16-18。

曹建文、徐小嬌,〈明清景德鎮民窯兔紋研究〉,《藝術考古》,2009第5期,頁58-63。

(文章出自《典藏.古美術》第365期2月號〈仙兔奇緣 天上人間說故事──翻開中國藝術史的兔神形象圖鑑〉,作者:朱佑霖)

朱佑霖( 19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數位編輯。

Email: yulinda60@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