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節線上與線下的綜合展開——2021 臺北數位藝術節「無邊庇護所」

藝術節線上與線下的綜合展開——2021 臺北數位藝術節「無邊庇護所」

Art Festival Unfolding Both On and Offline - Taipei Digital Art Festival 2021 “Borderless Shelter”

12月的臺北數位藝術節「無邊庇護所」嘗試融合線上與線下實體展覽,採用如同於「NEW NOW」的方式,在實體展之外打造一個元宇宙的線上展覽平台,創建一個非現實的數位空間,以梳理出一個觀賞、體驗數位藝術的新視角給身處世界各處的觀眾們。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所有人事物都暫停了下來,經過各國強制性的封城防疫措施,原先必須得要實體參與的日常生活,被迫在一夕間都轉移至線上網際網路的世界進行,使人們短暫快速的建構那些原先被視為電玩、虛擬的世界,在這個無國界的世界中帶入日常生活。當近乎所有事物都改為發生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上時,藝術當然也不例外,其中數位藝術更是扮演要角,以其數位原生的優勢參與,拓展至各個領域。

為了應對疫情的影響,美術館期望在閉館下依然能夠持續的觸及觀眾,進而在第一波疫情後逐漸發展出將實體展覽(線下)以錄影、直播導覽等社交媒體曝光串流,乃至以360VR拍攝展場轉為虛擬展場的線上形式。造福因為封城而無法進入美術館參觀的觀眾們,同時擴散到即便身處於不同城市、國家的觀眾,透過網路進行展覽內容的欣賞。例如位於德國杜賽道夫的北萊茵——西發利亞邦藝術收藏館(Kunstsammlung Nordrhein-Westfalen)在2021年3至4月開展的兩檔展覽分別採用了360VR拍攝與簡易3D建模的兩種形式來建置線上的虛擬展場。

於北萊茵-西發利亞邦藝術收藏館實體展出的《克里斯多福・史林根西夫。卡普羅城》(Christoph Schlingensief. Kaprow City),3DVR虛擬展場網頁可見:連結。(攝影/林子荃)。

雖然線上結合線下實體的方式在這段期間近乎成為常態,但仍在疫情狀況趨緩之後,德國境內的美術館多數還是回歸到著重實體展覽的呈現上。不過緊接著在8月底,位於埃森(Essen)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定為世界遺產的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Zollverein),其基金會推出一歐洲境內新的數位藝術節——「NEW NOW Festival」(簡稱「NEW NOW」)。藝術節策劃一系列活動,先期邀請各國藝術家進駐建築群場域進行創作,為這個昔日開採煤礦的建築注入活水,成為開創藝術實踐的生產場域。並在為期三週密集的駐村創作後,與其他參展的數位藝術作品一同在實體空間和線上呈現。此外值得關注的是「NEW NOW」與德國藝術家克里斯蒂安・米奧・洛克萊爾(Christian Mio Loclair)合作以元宇宙(Metaverse)為基礎的線上展覽平台「Zeche」,藝術家以建築群中主要視覺意象的煤礦井作為中心建造出一個末日叢林的虛擬世界,以其個人的藝術觀點與表現開創一個新視角,回應藝術節本身所應用的場域與探討議題,並讓觀眾能以數位分身在數位空間中穿梭,找尋及觀看其他參與展出的藝術作品。

為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Zollverein)現改為文創園區舉辦各式展覽活動,其中入口的煤礦井(Zeche)作為整個園區的意象代表。NEW NOW藝術節便以此煤礦井作為數位空間的延伸,製作虛擬展覽平台,Zeche線上展覽平台詳細可見:連結。(攝影/林子荃)

另一個混合線上與線下的藝術節活動,是近期結束由荷蘭IMPAKT媒體文化中心(Centre for Media Culture)所策劃的「IMPAKT Festival」,今年以「現代愛情」(Modern Love)為題,探討科技下人類情感的轉變。藝術節將其主題策展規劃在城市兩處的實體空間,而其所開展的系列活動則是融合現場與直播於串流平台(YouTube),在藝術節專屬的線上展覽平台讓觀眾憑購票代碼進入,以平鋪直述的方式點選自行想觀看的內容,像是參與當前活動的直播、影展的作品或回放活動錄影等。相較於前述「NEW NOW」以元宇宙為基礎的線上平台來說,「IMPAKT Festival」因作品較多錄像與實驗電影,使得觀看呈現上較為是平面滾動式的瀏覽;且較為可惜是實體展覽內容僅有作品資訊呈現在線上展覽平台,兩者之間並未有緊密的連結。

回到臺灣來看,今年先是白晝之夜轉以全線上方式策劃與呈現,而緊接12月的臺北數位藝術節「無邊庇護所」則嘗試融合線上與線下實體展覽,採用如同於「NEW NOW」的方式,在實體展之外打造一個元宇宙的線上展覽平台,創建一個非現實的數位空間,以梳理出一個觀賞、體驗數位藝術的新視角給身處世界各處的觀眾們。

臺灣新媒體藝術團隊涅所開發NAXS Corp.《ID0》作品截圖。(©NAXS Corp.)

綜觀這三個藝術節皆以數位工具拉出另一個呈現展覽的軸線,延伸主題探討並視覺化呈現引領觀眾參與其中;例如在「NEW NOW」探討於人類、自然和科技共存問題,環境的改變讓我們步步逼近末日,如何聚焦於現在去探索現今所面臨的問題。因而在數位空間「Zeche」上便立基於末日後的環境,開展讓藝術家和觀眾一同參與找尋對新願景的可能,這樣的數位空間或許點開了一個庇護所的開端。IMPAKT Festival「現代愛情」探討著從科技帶給人類愛情/情感的影響下出發,由社群媒體、交友軟體中個人形象的操作到對個人的身分認同;一方面這些科技使得人們對於現實乃至親密關係變得冷漠,另一方面網路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社群,提供人們一個安全的庇護所隱藏、轉換(虛擬)身分。

金天尹《監視器實況場》。(©金天尹)

最後,臺北數位藝術節「無邊庇護所」在議題上恰巧的承接前述兩個藝術節的主題探討,不論是在對疫情後新未來的想像,如武子楊的錄像作品《美西去了哪裡?》延伸了疫情生活下的情境幻想,以開放式的提點出我們當前所面臨的處境及應當如何面對。以及臺灣新媒體藝術團隊涅所開發NAXS Corp.的沉浸式即時互動錄像空間裝置《ID0》,藉以虛擬攝影機的漫遊,經由背後的網路連線系統串接遊戲NPC角色、虛擬生物、玩家口語去描繪一幅後人類世的日常圖景。亦或是莊培鑫的《David》系列作品,如同人們經由社群媒體刻意形塑個人形象特質或扭曲;藝術家以一張在圖庫網站中買下的中年白人男子照片,透過描述照片的關鍵字來作為其個人特質,並以數位工具、實體雕塑的方式,來呈現該男子形象的延伸或操作捏造。此外,藝術節也邀請出生於網際網路時代的數位原生世代參展藝術家們,提出他們不同於前幾個世代的網路移民的藝術創作視角和語境。

參展藝術家武子楊錄像作品《美西去了哪裡?》。(©武子楊)

以數位藝術或者新媒體藝術來說,這樣混合線上與線下的展演形式,其優勢在於透過網際網路,觀眾不會被受限於展覽地點,不論在世界各處都有機會瀏覽欣賞作品。元宇宙的發展也會加速這樣的虛擬展覽呈現,並不只是單單將實體展場虛擬化,而是進而透過策展把這個數位空間作為延伸,使展覽的呈現更加多元。但相反的,這樣混合的展演形式,尤以元宇宙為基礎的數位空間在瀏覽的介面操作上,對於數位原生世代的族群可以很快上手,然而對於不熟悉操作數位介面的觀眾來說,這樣的參觀形式相對會變得吃力;舉例來說就像是體驗VR作品,可能有些觀眾會有暈眩等症狀發生,因此這樣的做法勢必會排除掉部分的有興趣觀展大眾。另外則是有些實體裝置作品難以在數位空間能重現,或是因為3D建模細緻度使得質感上有所差異,進而使作品呈現的狀況並不理想。

早川翔人《晚間八點左右見》。(©早川翔人)

我們能從上述兩個國外藝術節案例看見,其實在參展作品於線上與線下的安排並未是完全相同的,部分作品還是僅能在線下的實體展區觀看,以保持線下實體展的吸引力。因此混合展演形式的呈現,終究還是回到藝術節、展覽本身的規劃,去思考如何善加應用數位工具、數位空間來做適當的呈現,而哪些部分又應該以線下實體的方式來做展出。


2021臺北數位藝術節「無邊庇護所」(Borderless Shelter)

展期|2021.12.10-12.19
地點|西門紅樓&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線上展區
網站|連結

林子荃(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