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二次美術館時代專題】高雄鹽埕藝術聚落的想像與觀察:在流行音樂中心與駁二之下,新浜碼頭「再社區」的藝術創生行動

【二次美術館時代專題】高雄鹽埕藝術聚落的想像與觀察:在流行音樂中心與駁二之下,新浜碼頭「再社區」的藝術創生行動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2nd Museum Age】Imagining and Observing the Yancheng Art Cluster in Kaohsiung: “Re: Place”, SinPink Pier’s Art Regeneration Action While Being Next to Kaohsiung Music Center and Pier-2 Art Center

在高雄邁向光榮城市的光鮮亮麗之下,在地的藝文現況又是什麼樣貌?本文自即將開幕的高流所位處的鹽埕區出發,從而觀察民間與官方各自碰撞出的不同藝文實踐與未來想像。在駁二持續擴張、港灣邊同時迎來觀光廊道的背景下,今年4月於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所舉行的「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一展,則可以說是呈現了鹽埕區居民、藝術團體與學院三方,在反思上述現象與問題後,共同組織提出了屬於民間的回應和實踐。

承繼典藏藝術行腳團〈用雙腳體會高雄之美,實地探訪高雄市立美術館與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一文中,對於年初高雄市立美術館重新開幕與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簡稱「高流」)試營運的實地觀察,帶出了去年底至今年初「高雄一百」(註1)更名改制的慶祝氛圍。

在多個串聯活動中,能發現高雄市政府將高雄港灣視作重點場域,並透過輕軌大南環段的開通,串起港灣的觀光廊道——也就是以為高流為首,連接海豚步道、珊瑚礁群與鯨魚堤岸的弧線。(註2)這些以新興公共與交通建設,建構出的塊狀整體規劃的城市意象,完全翻轉過去大眾對於高雄港的印象。這樣的轉變可說是前市長陳菊執政時期力推「港灣再造」(註3)都市發展政策的成果展現。

但在高雄邁向光榮城市的光鮮亮麗之下,在地的藝文現況又是什麼樣貌?本文自即將開幕的高流所位處的鹽埕區出發,從而觀察民間與官方各自碰撞出的不同藝文實踐與未來想像。

高雄市政府將高雄港灣視作重點場域,並透過輕軌大南環段的開通,串起港灣的觀光廊道——也就是以為高流(右)為首,連接海豚步道、珊瑚礁群與鯨魚堤岸的弧線。(©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港灣再造」與「高雄一百」之前的鹽埕

從港灣區的現代未來感沿著輕軌向西,就可以來到蘊含人文歷史的鹽埕區,這一帶的發展可說是與高雄港的興衰有著緊密關係:日治時期,高雄港築港施工,將港底挖出的泥沙填平至鹽埕的鹽田澤國,轉身成為新興的海埔新生地,之後因鹽業沒落、航運興起,這裡出現拆船與五金產業的群聚。

1928年,原在鼓山區哈瑪星的高雄市役所(即舊高雄市政府,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遷移至本區,促使鹽埕一帶迅速發展極致豐富的娛樂產業。後來,隨著商業中心東移、高雄港失去競爭力,鹽埕地區逐漸衰落。但隨著高雄市政府有計畫地進行城市轉型,伴隨愛河整治、碼頭倉庫閒置空間再利用,再到「港灣再造」等都市整治下,老城區逐漸獲得新生。(註4)

張致中,《海市》,雙頻道錄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36分18秒,2020。(藝術家提供)

另一種城市論述:置放在高流中的《海市》

從城市治理的視角轉向更貼近鹽埕在地的藝文觀察之前,筆者想起年初觀賞兩個特展「音樂築港─重新看見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老電視.看高雄事—影像中的百年史」時的意外收穫。這兩個展覽皆為「高雄一百」串聯活動,由高雄市文化局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主辦,分別於高流主場館與海豚館展出,也算是作為這些展館在展覽運用上的前導示範。

特展運用大量華視新聞影像授權、館藏的古地圖與老照片等視覺檔案,可以視為地方史在圖像轉向策展的突破,(註5)並以斷代史架構分出「萌芽.奠基、衝突.重建、啟航、轉型.再生、下一個版年.願景」五階段分期,帶出以高流為基地的高雄港區前世今生。但有趣的是,夾雜在眾多官方的城市發展論述中,高流展覽的入口處卻微妙地展示了藝術家張致中的錄像作品《海市》。(註6)

「老電視.看高雄事—影像中的百年史」運用大量華視新聞影像授權、館藏的古地圖與老照片等視覺檔案,可以視為地方史在圖像轉向策展的突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這個作品藉由家中一艘錯誤的模型船作為開端,牽引出藝術家的父親過去作為港務局修造船廠員工的身世,透過勞動個體映照出高雄港曾為世界第三大貨櫃港的風華。張致中同樣搜集了許多高雄歷史圖像,將其轉換成幻燈片投影,播映時疊合著字正腔圓的放送廣播劇。在敘事策略上,除了以國家建設、經濟奇蹟等主旋律為基礎,還參雜了家族史、民間信仰、紅毛港迫遷、災難事件等多元史觀的介入,提供給現場觀眾進行「另一種城市論述」的參照。

《海市》參雜了家族史、民間信仰、紅毛港迫遷、災難事件等多元史觀的介入,提供給現場觀眾進行「另一種城市論述」的參照。(張致中提供)

張致中也以自身的藝術家身分對照戰後嬰兒潮出生、吃鐵飯碗的父親,開展出兩代間對於藝文價值觀的差異。當中以鹽埕區的另一個藝文指標——駁二藝術特區(簡稱「駁二」)作為錨點,提及對於許多曾經歷造船工業輝煌的世代來說:「那些棄置的碼頭倉庫,是貪婪的地方政府以藝術文化之名,從高雄港手中奪走的資產。」(註7)

《海市》也以自身的藝術家身分對照戰後嬰兒潮出生、吃鐵飯碗的父親,開展出兩代間對於藝文價值觀的差異。(張致中提供)

持續擴大的駁二,前衛實驗的消彌

國營事業土地釋放給地方政府,牽涉著複雜的利益糾葛。駁二如許多臺灣2000年初出現的文創園區一樣,由民間藝術家們先行進駐、改造閒置空間。在公部門接管前,民間團體(包括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成員)、藝術家自行發展時,也曾遇到很多問題,例如活動擴散、藝術家的內部分歧、資金運用等。爾後,在公部門介入下,又得面對更現實的行政法規、營運成本等因素。最終在2006年,駁二正式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官方接手,朝向公部門體制與文創公司委外經營的並行模式。

十多年過去,駁二從原本的三棟倉庫擴增到現在的25個館舍,成為高雄觀光客必經熱點,也成為高雄市政府在辦理大型文化節慶和活動的首選場地,每年有多達170檔次的活動。但公部門將大量資源挹注在駁二與港邊倉庫一帶的同時,卻造成單邊發展的強烈對比——人流只短暫停留在這些觀光點,位於鹽埕內部的舊街區反而冷清。(註8)

同時社區面對這樣巨大的觀光量體,大量人潮的湧入造成在地居民諸多的生活不便,包括觀光垃圾、塞車、無停車位等生活品質的惡化;又因市場機制、資源分配不均、房租漲價等問題,排擠了年輕藝術家與藝文空間的生存,如豆皮文藝咖啡館、弔詭畫廊相繼歇業,最初駁二以「前衛、實驗、創新」為理念所打造的藝術平台,也逐漸被淡忘、消彌。

「再社區區—過渡.聚合.創生」一展,可以說是呈現了鹽埕區居民、藝術團體與學院三方,在反思上述現象與問題後,共同組織提出了屬於民間的回應和實踐。(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提供)

「哲學星期五@高雄」到「再社區」:新浜碼頭的公民參與實踐(註9)

就在駁二持續擴張、港灣邊同時迎來觀光廊道的背景下,今年4月於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簡稱「新浜碼頭」)所舉行的「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簡稱「再社區」)一展,可以說是呈現了鹽埕區居民、藝術團體與學院三方,在反思上述現象與問題後,共同組織提出了屬於民間的回應和實踐。

展名的「再」點示出臺灣以藝術結合社區營造的進程:從社區總體營造、閒置空間再利用、藝術介入/浸潤空間,再到近年來國家發展委員會從日本大地藝術祭取經而來的「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的新階段;「社區」則是劃定在鹽埕舊港區的現況樣貌,就策展論述中描述為「過渡社區」,面臨青年人口外流、老齡化、社區與公共意識低落,以及族群間缺乏適當的溝通管道而形成隔閡等問題。(註10)

「再社區」為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研究發展中心為期三年的「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子計畫「灣岸過渡社區的智慧生活與數位公民參與」之成果展現,最初是時任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林晏渟在一次參與了新浜碼頭主辦的「2018高雄公民文化論壇」,理解到該藝術空間在鹽埕區深耕二十多年的歷程後,便邀集在地替代空間作為夥伴單位,搭配自身認知語言學的專業,提出「公民參與FreeStyle」在地共學的計畫。

舊港區團隊(中山大學科技部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進入鹽埕社區的團隊自稱)成員騎乘三輪車前往社區駐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提供)

那麼新浜碼頭作為一個替代空間,能在這樣的社群行動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在與空間經理邱駿朋的訪談中,他提到在這個計畫之前,新浜碼頭隨太陽花學運前後臺灣經歷公民社會崛起的浪潮,於2013年8月開始舉辦「哲學星期五@高雄」。但後來漸漸發現,在這種專家講座的形式下,觀眾還是被動聆聽、參與有限,其實沒辦法對地方藝文環境產生更大的實踐效應,群眾被聚集應有更明確的能動性和實踐。

這幾年社群媒體更加發達,許多觀眾吸取知識的來源已經不再是傳統的面對面講座,因此2018年1月新浜碼頭開始籌備舉辦「公民文化論壇」,希望激發民眾更主動地做文化參與。但因為議題太廣而難以聚焦,加上招募而來的公民,大部分是文史愛好者、文創工作者以及表演藝術青年等,視覺藝術領域的專業人士反而缺席。使得新浜碼頭雖身為主辦執行方,因領域語言的不同,在整個籌辦、舉行過程中,較沒有機會可以向招募者表達意見與想法。因此當林晏渟提出共學計畫的邀請後,邱駿朋認為是個新的機會與可能,兩方決定以「在地培力」作為目標。

2020年3月藝術家湯皇珍在活動站舉辦的「特別午茶」活動現場。(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提供)
林晏渟發展出一套像「扮家家酒」的遊戲式田調,透過地圖、聊天、玩偶扮演、物件遊戲等方式,串連起穩定的社區夥伴。圖為學員運用玩偶、繪圖等工具與助教Uswa進行食衣住行調查。(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提供)

新浜碼頭成為「公民客廳」:替代空間在地方創生的可能位置

過去在地居民只要聽到藝術空間,往往有一種距離感,不清楚空間的意義與功能,但因林晏渟發展出一套像「扮家家酒」的遊戲式田調,透過地圖、聊天、玩偶扮演、物件遊戲等方式,串連起穩定的社區夥伴,讓老中青不同年齡層的學員共融其中。也因為2018年適逢里長選舉,當時在計畫執行之前,林晏渟就與新浜碼頭成員拜訪了在地里長與候選人們,很快就建立起地方的社會網絡,也因為取得里長的信任,在招募成員時獲得有力的宣傳協助,這個經驗也是過去藝術空間難以拓展的途徑。

由科技部提供研究補助,學院端提供田野調查方法論及在地培力策略,新浜碼頭則提供參與式藝術計畫與視覺展示資源;加上過去在地的鹽埕活動中心已拆除,社區內缺乏合適的公共空間,新浜碼頭因接近捷運站的地利條件,就成為最佳的「公民客廳」所在。林晏渟所屬之研究團隊透過田野調查、社會參與式活動、培力工作坊,將學員帶進空間進行對話、討論、凝聚共識,也促使這些過去不會走入藝術展覽的學員們,潛移默化地也開始理解當代藝術。

透過田野調查、社會參與式活動、培力工作坊,將學員帶進空間進行對話、討論、凝聚共識。圖為「開放式會議工作坊現場」。(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提供)
透過數位社區治理工具與共識會議來提升社區意識,讓社區居民持續爭取自己的生活權益、文化參與權。圖為2020年8月「社區提案工作坊」活動現場。(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提供)

計畫三年來培養了許多在地團隊,透過不同的微型計畫在社區各個角落發酵,藝術方面就有回溯在地產業史的金工工作坊、藝術家李珮瑜的「建國市場進駐計畫」、「鹽埕飯包」與「畫說鹽埕麵」的飲食文化策展等計畫,也引入近期在各地盛行的街區導覽,讓更細緻的文化觀光模式能在社區發酵。透過數位社區治理工具與共識會議來提升社區意識,與社區形成合作關係,並提供公民客廳場域,在計畫執行過程中讓社群自行摸索成立「鹽埕研究社」,讓社區居民開始有意識地持續爭取自己的生活權益、文化參與權。

計畫三年來培養了許多在地團隊,透過不同的微型計畫在社區各個角落發酵,藝術方面就有比如回溯在地產業史的金工工作坊,圖為金工遊戲室田野調查。(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提供)
在藝術家李珮瑜的「建國市場進駐計畫」下,於2020年10月舉辦「【勝雄慣常】 建國市場裡有一間李媽媽柑仔店名做勝雄商行」活動現場。(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提供)

過去當藝術計畫進入社區時,往往在語言與方法上,出現在地隔閡的尷尬。許多學術單位進行社區營造也都是理論框架先行,加上研究計畫的短期而來了又去。但「再社區」透過學術單位、在地長久經營的替代空間與居民之三方共創,確實走出一個獨特的藝術加乘社區的文化融合途徑,用軟性的方式逐步讓藝術成為在地創意的參與、實踐。目前這個計畫也因為策展人邱俊達以新浜碼頭成員的身分加入科技部的計畫成為研究員,期待與在地社群共同深化創作面,延續新浜碼頭於實質公共性開展的成果。

「畫說鹽埕麵」飲食文化策展計畫於「再社區」展出現場。(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提供)

小結:邁向新的文化進程,官方與鹽埕民間共創的可能性

高雄一百的跨年煙火璀璨絢麗,光雕照耀下的高雄港區被打造成一個具國際未來感的城市意象,等候多時的高流也即將開幕,這些大型慶典與文化硬體的興建,快速地提升高雄城市的文化自信度,也透過環狀輕軌完成港區到駁二特區觀光廊道的串聯。

本文因篇幅有限,針對鹽埕地方在高流和駁二公共議題討論的歷史脈絡力有未逮,不過從目前爬梳到的兩個重要藝文組織的消逝,確實看出官方與地方的斡旋關係已走向新的文化進程:2014年結束營業的豆皮文藝咖啡館過去長期於鹽埕在地進行實驗展演與公共議題討論,早在2007、2008年間針對流行音樂中心與文化局舉辦先期規劃說明會,也對於興建提出民間的疑慮;2018年由劉富美和李俊賢等十二位在地藝術家發起的「駁二藝術發展協會」正式走入歷史,象徵著在地藝文團體與駁二完全切斷任何關係,雙方的對話空間全然消失,發展上更趨於平行。

大型慶典與文化硬體的興建,快速地提升高雄城市的文化自信度,也透過環狀輕軌完成港區到駁二特區觀光廊道的串聯,但兩個重要藝文組織的消逝卻顯示官方與民的對話空間全然消失,發展上更趨於平行。(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不過從新浜碼頭這兩年與學術單位合作的計畫看起,當中繼承了豆皮和協會的精神與任務,除了舉辦公民論壇外,更積極地培力社區居民對於生活權益、文化參與權的意識和論述,因此可以期盼未來高雄城市的藝文發展,不再只有官方或是少數藝術家和團體的聲音。

另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邀請張致中在官辦展覽中展出的《海市》,除了有意無意作為城市論述的參照外,也是官方拉抬在地青年藝術家的作法,以及促成兩方對話空間產生的可能。近期文化局也公布了「大駁二文青創星埕」計畫,期望透過政策鼓勵文創人才歸鄉回流,並以「共創」精神催動歷史街區,形成文創產業聚落。(註12)

未來官方與民間的鹽埕「再社區」會是一個藝文展演與青年就業、文化歷史與文創商業、國際與在地共榮的發展狀態?或只是走向「整個鹽埕就是駁二」之開始?值得持續追蹤觀察。

張致中,《海市》,雙頻道錄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36分18秒,2020。(藝術家提供)

註1 1920 年(大正9年)臺灣總督府公布修正地方官制,打狗改名為高雄,2020年適逢更名100年,市政府推出一系列活動,並以「高雄一百」作為口號,建立新的城市品牌,詳情可參考官方臉書粉絲專頁

註2 關於港灣觀光廊道與沿線館舍後續規劃,可參考兩篇報導:ARTouch編輯部,〈用雙腳體會高雄之美,實地探訪高雄市立美術館與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典藏ARTouch》,2021年1月27日;王慧瑛,〈高雄輕軌大南環 串起港灣觀光廊道〉,《聯合報》,2021年6月4日。

註3 關於「港灣再造」下的鋪陳活動,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荷蘭藝術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的黃色小鴨(Rubber Duck)展示,相關政策實踐可參考報導:〈港灣再造 城市轉型 高雄未來精彩可期!〉,《今周刊》,2015年7月2日。

註4 鹽埕區歷史可參考高雄市鹽埕區公所官網的「話說鹽埕」

註5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近期的「幕後之眼:在影像中尋找歷史—高雄史VR劇場體驗」「映像印象—1950高雄影像典藏特展」等展覽,都有圖像轉向的趨勢。

註6 《海市》除了展示於高流,也更貼近社區場域脈絡地於後續談及的「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中展出。該作也獲得2020年臺北獎入選獎,是近半年來曝光度非常高的作品。

註7 改寫自張致中《海市》作品中的台詞。

註8 除了向北的鹽埕舊城區外,駁二西邊的哈瑪星社區也面對同樣問題,可參考彭椿榮、何孟倫報導,〈駁二特區亮點 也反思發展〉,《華視》,2015年4月15日。

註9 以下關於「再社區」計畫相關內容,引用自計畫成員林晏渟、邱俊達、林俊志於《新作坊電子報》、《新浜熱》的文章內容,以及新浜碼頭經理邱駿朋的訪問;可參考:宋威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阮敬瑩,〈當藝術遇到社區:藝術進入鹽埕的在地意象與反思〉,《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2019年12月。

註10 引用自邱俊達策劃之「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展覽論述。

註11 計畫主持人為王俊傑,共同主持人為張錦忠與宋世祥。

註12 可參考報導:徐如宜,〈大駁二文青創業計畫啟動! 鹽埕哈瑪星創新翻轉 〉,《聯合報》,2021年3月29日。

王振愷( 11篇 )

現居臺南永康,《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作者,現任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期從事南方藝文、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個人網站:www.jkwang.art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