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更迭都市中的香港替代空間圖景(二):見證深水埗「文青泡沫」的興衰

更迭都市中的香港替代空間圖景(二):見證深水埗「文青泡沫」的興衰

A Changing Hong Kong and A View of Its Alternative Spaces (II): Witness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Sham Shui Po’s “Hipster Bubble”

隨著位於深水埗區的兩個空間「百呎公園」及「咩事藝術空間」在2017年結束營業,同一時間,以木棧板雕塑著名的香港藝術家王天仁在大南街開始了新的替代空間「合舍」,往後幾年深水埗區經歷了文創消費的爆發期,熱潮只維持了6年左右便退卻。王天仁說:「水退就知邊個冇着褲(退潮就知道誰沒有穿褲子)」,現在的深水埗不再是文青街,租金回落令鋁窗、磚頭、五金等建材行重新搬回來深水埗。

繼上一篇文章回顧了2010年代的香港藝術替代空間,隨著位於深水埗區的兩個空間「百呎公園」及「咩事藝術空間」在2017年結束營業,同一時間,以木棧板雕塑著名的香港藝術家王天仁在大南街開始了新的替代空間「合舍」,往後幾年深水埗區經歷了文創消費的爆發期,熱潮只維持了6年左右便退卻。本文訪問了合舍創辦人王天仁及「Current Plans」創辦人曾智愛怡,分享他們成立空間的歷程及對深水埗區的觀察。

回顧合舍的原點

王天仁是藝術家亦是藝術教育工作者,曾擔任電視節目《好想藝術》的主持人,於2019年競選並當上區議員,在2021年辭任後重返藝術及教育工作。時間回到2017年,王天仁為《星期日明報》的專欄訪問了新媒體藝術家兼「common room & co.」的負責人林欣傑。common room & co.位於一家青年旅館的樓下,一樓店面(即百呎公園舊址)售賣咖啡及設計產品;二樓是共同工作空間。王天仁前去採訪的路上,發現街道上空置的店面很多,這次來訪令他聯想起臺灣的複合空間,便開始思考開辦空間的可能性。當時藝術空間在地舖(一樓店面)的例子不多。在王天仁的印象中就只有上環普仁街時期(1997–2014)的「Para Site藝術空間」及油麻地「活化廳」,於是便找房地產經紀詢問租金,由於一切來得太突然,當經紀人問王天仁要開怎樣的店以便推薦適合的店面時,王天仁便指著common room & co.說「嗰啲嘢囉(那種東西)」。最後,他看對眼的店面有兩層,租金要三萬港元,正好林欣傑也需要多一點空間,便決定合租,算下來發現一萬多元的租金跟火炭工廠大廈單位相去不遠,原來自負盈虧營運空間並沒有像自己原本以為的遙不可及。

合舍2017年正式營業時的店鋪外觀,不時被路人猜想認為是素食店、教班的工作室、社工辦的店舖等等,而且每次換展覽時,都會被視為「這麼快便結業了」。(合舍提供)
合舍正式開幕時第一個展覽是「修物生活」,以「修」字為重心構思全年節目,店面接待位置放滿工具,可供街坊或其他人借用,也有幫人維修各類生活用品的服務。(合舍提供)

店面租下來了,緊接著要決定空間如何營運。王天仁用刪去法來想像,不要商業畫廊的白盒子、Para Site過於集中在純藝術的圈子、咩事太過學術、自己也沒有活化廳的親和力,要在這些面向之間找到定位,或許可以更廣泛地涵蓋文學、音樂及人文社科相關的內容及計劃。在空間設計上,王天仁以木材搭建整個空間,強調靈活性,這種不完整性和臨時性反而給人一種友善和易於靠近的感覺。他與平面設計師毛灼然討論空間名稱及商標設計,毛灼然先提出要用「舍」這個字,天仁想找一個形態相似的字,便成為了「合舍」,英文是Form Society,組成一個社群。

同時,他們也梳理了對空間的想像,認為要借鏡日本、臺灣,需要以整個街區來作思考,才能產生協同效應。試營運的第一個展覽是藝術家盧樂謙的個展及詩集出版發佈會,而正式開幕展覽「修物生活」則與設計工作室KaCaMa Design Lab合作,找來不同的工藝師傅介紹維修及手作工藝。同年,選物店MIDWAY在深水埗開張。翌年(2018),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籌辦的《臺灣月》活動,聯同讀冊生活也在合舍舉行了二手書展,展覽空間Parallel Space亦進駐深水埗。

2018年合舍與讀冊生活合作的座談活動。(合舍提供)
2018年合舍與讀冊生活合作的座談活動。(合舍提供)

深水埗「文青泡沫」的興衰

2017年,適逢香港旅遊發展局挑選了灣仔及深水埗作重點宣傳區域,找來年輕導演製作推廣影片;香港電臺製作的電視節目《設計日常》亦跟拍了大南街的藝文發展,邀請深水埗的藝文工作者討論對大南街的想像。這些宣傳將藝文資訊帶給文化圈以外的受眾,甚至還在飛機座位的電視屏幕上播出,令觀眾的觸及面變得非常寬闊,使藝文觀眾在這一兩年間慢慢累積起來。

樂隊Teenage Riot及友人辦的音樂會,觀眾擠滿合舍舖內及舖外。(合舍提供)

直到2019年中,社會運動令香港藝文圈近乎癱瘓。王天仁亦於下半年投身區議會選舉,緊接2020年疫情爆發,便將合舍的一部分出租給做甜點的小品牌經營。同年,深水埗亦開設了越來越多的咖啡店、書店、選物店、藝文複合空間等店舖。然而,2020至2022年間,因為無法外遊,旅遊雜誌紛紛推薦深水埗的特色小店,令深水埗區車水馬龍(跟此時此刻的臺南非常相似)成為「逆市奇葩」,租金亦水漲船高翻了幾翻。「文青泡沫」維持了兩年左右,在2023年退潮,王天仁說:「水退就知邊個冇着褲(退潮就知道誰沒有穿褲子)」,現在的深水埗不再是文青街,租金回落令鋁窗、磚頭、五金等建材行重新搬回來深水埗。

2018年,香港動畫藝術家江記的《離騷幻覺》首次展出。(合舍提供)

從2017年至今將近七年的時間,距離結業 (2024.04)尚餘三個月,請王天仁回望合舍存在的價值,他說像藝術推廣辦事處或規模較大的機構都存在「管理人」的角色,或多或少會因為「踩紅線」或與機構形象、理念、利益有抵觸而被過濾掉。合舍作為獨立營運的藝術空間,利用藝術家自主的精神製造了縫隙,希望在這個空間內的藝術展示能盡力做到自由自主。

另一個目的,萌生自王天仁主持《好想藝術》時期,他希望藝術家自主的空間能成為藝術生活化、藝術大眾化的入口。最理想的狀態是累積一群不管你展出什麼都會來參與的觀眾,人們會習慣來訪,路過深水埗就走進來看看。王天仁說有一位60多歲已退休的老先生,曾跟他分享自己年輕時也曾經是一位文藝青年。現在經過商業畫廊的門前都會躊躇不前,但他很喜歡來合舍,令王天仁覺得這兩個目標也著實完成了。該嘗試的都做過了,那股熱情也慢慢的消磨殆盡,有種疲態油然而生,或許是時候休息一下。

非藝術場域的跨領域對話

從合舍徒步3分鐘的距離,另一個坐落於黃竹街的藝術替代空間Current Plans(原名Present Projects,在2022年更名)在2020年誕生,以私人贊助為主,加上歌德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的補助支持營運。源於創辦人曾智愛怡(Eunice Tsang)在英國修讀藝術(2010–2013年間)時,觀察到很多藝術家都會在非藝術場域的空間(off–space)舉辦快閃展覽(pop up exhibition),例如廢棄的幼稚園等各種古靈精怪的場地。這些觀展經驗帶給她既新穎又強烈的衝擊,回香港後卻發現這裡缺乏了這種有趣的藝術展示形式。高昂的租金故然是一大問題,而且香港的教育對藝術發生的想像也相對局限。直到2020年,正好有房東希望找策展人營運空間,她才得以把學生時期醞釀、封存已久的想法付諸實踐。

Current Plans展出「Only A Joke Can Save Us?」展覽現場。(曾智愛怡提供)

Eunice是藝術家亦是策展人,曾任職於大館當代美術館及香港電臺,由於過往在海外的經驗,她反觀香港的藝文圈子很小,但不同界別的創作者的界線卻分得很清楚。例如設計、時裝、流行文化等,其實與當代藝術相距甚遠,所以跨領域(cross–disciplinary)藝術的對話平臺一直是Current Plans的經營主軸。雖說跨領域對話是空間的宗旨,但她卻不認同「跨越」(crossover)這個字,因為本身有邊界存在,你才能跨過去。雖然媒介上的差異令藝術家選取的物料不同,例如電玩、紡織、劇場、甚至布景設計,但有時候藝術家們所探討的議題可以很相似,而展覽就是很好的方法及場域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在方法學上衝撞和交流。

在Current Plans發生過的展覽包括與Per.Platform合辦的通宵行為藝術表演、日本假髮藝術家河野富広(Tomihiro Kono)及攝影師丸山紗綾香(Sayaka Maruyama)的聯展、英國藝術家克里斯.沈(Chris Shen)24小時開放的全自動運作個展。Eunice希望這個空間更像遊樂園,有時候藝術家有想法卻不知道該如何實行,或畫廊不願意支持,她都希望替代空間能夠提供實驗的平臺,讓資本主義價值下被低估和輕視的藝術想法能夠發生。而能夠容許實驗性就必然要願意擁抱失敗,或許「過程主導」就是替代空間孕育藝術家的方法。

Current Plans展出「Perfect Sense: Solo Show by Chris Shen?」展覽現場。(Chris Shen提供)
Current Plans展出「Perfect Sense: Solo Show by Chris Shen?」展覽現場。(Chris Shen提供)

Current Plans在深水埗營運三年,經歷過了疫情,因為房東以更優渥的租金找到新房客,只好以非常港式的套路暫告一段落。幸好在消息公佈不久後,Eunice便收到Spring Workshop藝術總監Mimi Brown的邀請,將於今年遷到黃竹坑繼續經營。

Current Plans舉辦「The Invisible Child Grows Up」 活動現場。(何兆南提供)

Eunice說自己策劃的空間就像客廳一樣的存在,以支援藝術家及促成對話為主要任務;王天仁則思考受眾,嘗試補足藝術圈的盲點。他將合舍形容為雜誌,內容廣泛多元,吸引了藝術圈以外更多的觀眾群。兩個經營方式和關注點相異的獨立藝術空間,均見證了藝術文化在深水埗萌芽及凋謝後離場。慶幸的是在香港的其他地區,有更多的替代空間出現並發展出各自的個性,希望野草們在水泥地上也能茁壯成長。

Current Plans展出「Fancy Creatures: The Art of the Wig」展覽現場。(曾智愛怡提供)
Current Plans展出「Fancy Creatures: The Art of the Wig」展覽現場。(曾智愛怡提供)

延伸閱讀|更迭都市中的香港替代空間圖景(一):水泥縫隙的野草

高穎琳( 2篇 )

獨立策展人、藝術家。畢業於香港教育大學創意藝術與文化學系,世新大學性別研究碩士。現往返於香港和臺灣生活與工作。曾任「Para Site」藝術空間的助理策展人(2021-2023)及大館當代美術館的藝術教育及美術館統籌(2019-2021),亦是nomad nomad共同創辦人,曾策劃 「香港與福岡的日常——當代藝術考現學」、「後人類敘事」系列(牛棚藝術村及香港醫學博物館,香港,2020-2022)、鄺鎮禧個展 「PS 備註」,李鈺淇個展「碎心碎片迪斯可球」以及「社區藝術實驗計劃——週街展」(九龍城街道,香港,2013-2014)等。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