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社交場 打開前所未有視野的渴望

社交場 打開前所未有視野的渴望

2015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簡稱世大運)在光州舉行,隔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則將台灣藝術家帶去光州美術館,做為兩個城市…
2015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簡稱世大運)在光州舉行,隔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則將台灣藝術家帶去光州美術館,做為兩個城市、兩座美術館的交流對話;今年的世大運,台北從光州手中接棒舉辦,在8月中登場之前,光州美術館則由策展人任鍾榮(Jong-yong Lim)策畫帶來七位藝術家的作品,讓台韓交流展再度於北美館展開。
展覽取名為「社交場」,既點出了跨國交流的藝術展演連結,讓觀眾能在「社交場」內體驗兩地特殊的社會文化價值,展中由蕭淑文負責策畫的台灣部分,則結合舞蹈、劇場、音樂、聲音與影像元素,踰越場域特定性的種種限制,以及顛覆既往藝術家和觀眾的展示與觀看二元關係。此次開放架構的展演模式讓觀眾得以走上舞台和作品互動,並共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共生性體驗,朝向一個混雜表演、更為動態的藝術展覽方向前進。
如同被蕭淑文參照、在英國引起熱烈討論的「臨場藝術」(Live Art),承續著行為藝術不斷挑戰既有觀念的不定性,也帶有表演藝術的廣容性,可包含複合物件、偶發、劇場、舞蹈或其他探索藝術概念而難以界定的創作類型,單一作品主體故而在此發生了結構上的轉變。
當中,例如河床劇團提供觀眾自行選擇頭套、服裝和道具的機會,任意混搭成個人獨特的角色扮演,以十分鐘的時間從固定的人生角色跳脫,帶著玩耍、詼諧或沒有束縛的心情「做別人」,創造屬於自己充滿戲劇張力的魔幻時刻;而一旁經過的其他觀眾也可能舉起手機將這一幕拍照下來,讓創作者、觀眾與作品的界線開始產生微妙的變化。
社交場 打開前所未有視野的渴望
余政達則與法泰混血模特兒TAI合作,展現TAI遊走在男女之間的曖昧性別身分,讓他╱她成為一件在美術館展示的作品,同時透過網路直播及社群媒體,將音樂錄影帶的拍攝、走秀、舞蹈比賽畫面分享給全球觀眾,讓觀眾基於對於身體政治的議題表達觀點,進而藉由社交媒體上的互動,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也抹除了真實空間和虛擬情境的侷限。
王建揚仿教堂尖塔造型的木屋作品《新世代的信仰》,則提出了對於集體社交是否早已失能的省思。教堂內通道末的花窗內容,由民眾以手機自拍的畫面組構而成,新的信仰是自己,特別是仰賴著由科技搭建的景觀世界觀看,因而喪失與真實世界溝通、對話的能力。
總體而言,「社交場」試圖在美術館空間創造一個活的介面,觀眾以身體、精神等全方面的感知功能,接收與共創這些由臨場性藝術所帶來強大的直接性及渲染力,如同蕭淑文指出,「以全然開放的表現方式,渴望對各種藝術經驗打開前所未有的視野,更要以當代的、符合當前需要的方式對真實世界表達出更高的力量及創造力。」
再拒劇團+黃思農的開幕演出《年度考核協奏》。(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子衿( 9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