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臺灣文化傳教士―林衡哲醫師(上)

臺灣文化傳教士―林衡哲醫師(上)

Taiwan’s Cultural Advocate-Dr. Lin Jer-Shung (I)

獲得「廖述宗紀念獎」的林衡哲本名林哲雄(1939-),宜蘭人,就讀臺大醫科四年級就翻譯了《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由當時頗負盛名的《文星叢刊》出版。繼而他又翻譯《羅素回憶錄》和《羅素傳》二本書,乃以「出版好書給世世代代的臺灣人」為理想,慫恿張清吉成立「志文出版社」並於1967年創辦《新潮文庫》,他和同為理想主義者廖運範醫師一直是幕後催生與選書的推手,為數可觀、介紹多元西方思潮的世界經典名著譯作因而相繼問世。

今(2024)年4月27日,美國「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ATPA)宣佈了一項喜訊,鑒於林衡哲醫師「數十年來致力於臺灣文化國際化、人文化、本土化的工作,以臺灣文藝復興為其終身職志」,將於8月2至4日舉行的年會,頒給他第十屆「廖述宗教授紀念獎」的長期貢獻獎。

幾十年來,海外的臺灣同胞,無怨無悔、再接再厲地關懷臺灣人的自由、人權,並積極為臺灣的民主化催生。1979年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美國60幾所大學和著名研究機構的137名臺灣人教授和資深學者,聯名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強烈抗議國民黨政府藉口濫捕黨外的民主、人權運動及教會人士。NATPA因此於1980年4月24日在伊利諾州創立,由廖述宗擔任創會會長,以「關懷臺灣的民主與福祉、為臺灣發聲」為其宗旨。

廖述宗(1931-2014)是臺灣知名畫家廖繼春的三子,就讀臺中一中時,在學校旁的操場目睹二二八事件國民黨政府「集體槍決」臺灣同胞。他是臺灣中研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也是有名的分子生物醫學家。1981年旅美博士陳文成回臺灣被「警備總部」強行帶走後,竟陳屍臺大校園。他為此奔走聯繫,促成美方派員來臺調查,證實陳文成係被國民黨政府「政治謀殺」。他的著作《食果籽、拜樹頭》正是他一生的信念與回憶。「廖述宗教授紀念獎」的精神在於肯定:「長期耕耘,並對臺灣有卓越貢獻」或「有潛力為臺灣做出重大貢獻」的海內外臺灣人。此獎於今年5月30日宣佈,因為「民眾黨立委黃國昌種種行為不尊重臺灣人民辛苦建構經營的民主體制與程序、蔑視民主價值」,撤銷了先前因為太陽花運動而頒給他的獎項,對霸凌臺灣民主的「不正義者」發出譴責的「正義之聲」。

話說獲得「廖述宗紀念獎」的林衡哲本名林哲雄(1939-),宜蘭人,就讀臺大醫科四年級就翻譯了《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由當時頗負盛名的《文星叢刊》出版。繼而他又翻譯《羅素回憶錄》和《羅素傳》二本書,乃以「出版好書給世世代代的臺灣人」為理想,慫恿張清吉成立「志文出版社」並於1967年創辦《新潮文庫》,他和同為理想主義者廖運範醫師一直是幕後催生與選書的推手,為數可觀、介紹多元西方思潮的世界經典名著譯作因而相繼問世。

林衡哲醫師。(圖片來源: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回首1960、70年代的臺灣,當時曾經引領臺灣人獨立思考、打開眼界的《自由中國》(1949-1960)、《文星雜誌》(1957-1965)和《文星叢刊》(1963-1968)相繼被國民黨政府勒令「停刊」後,臺灣正處於戒嚴統治、一片肅殺的保守、封閉的社會。《新潮文庫》的投入,正好彌補了文星關門之後臺灣文化界的空白而打開了一扇自由文化之窗。羅素的自由主義、史懷哲的人道哲學、沙特的存在主義、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尼采的虛無主義、杜威的教育思想等新思潮的思辨,透過《新潮文庫》的發行而普及臺灣。《新潮文庫》不斷地把西方100多位哲學、文學、音樂、藝術、心理大師們,引介給臺灣的讀書界認識。對那個年代思想的啟發、爾後臺灣文化的新生及政治的民主化,可謂厥功甚偉。

到美國紐約行醫之後,1970年林衡哲與楊牧、夏志清合作,在「志文出版社」的支持下又催生了《新潮叢書》,將海外華人菁英作家,諸如鄭愁予、陳芳明、施叔青、殷允芃等人的著作介紹面世,直到1975年,因劉大任的《紅土印象》一書遭臺灣國民黨政府「查禁」,而結束了這段出版事業,前後五年共出版了24部華文作品。雖為小兒科專業醫師,但他一心想要彌補臺灣文化界的空虛,在臺灣和美國都一樣全心致力於十分艱辛的出版工作,且樂此不疲。沒有愚人精神,是絕對無法做到的!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8月號383期

洪三雄( 11篇 )

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