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代藝術之方言的書寫與實踐】相遇與等待過程中的文化再製 在藝術創作中,說話本身也許就像是一系列讓語言生成機制失效的實踐。藝術家在能夠說出主(族)語之前,似乎早已暴露在某種文化主體的想像投射之下,「是誰說的」和「說了什麼」往往比「怎麼說的」來得更可信。「回部落」和「駐村」,成了藝術家「自我表述」的重要依據,卻也巧妙地掩蓋了藝術家本身「說話的方法」和「說方言」的可能。除了「主(族)語」之外,是否有其他可能? 古睖.久古 2020.10.28 沒有歸屬感的「語感」 如果這篇文章無可避免地走向語言,仍希望能夠在此書寫時,晃動那始終揮之不去的表意結構。要在視覺藝術領域展開關於方言的討論,或許就像是要把時間意識脫離「點的系統」(註1)一樣地困難,畢竟「語言要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描述?藝術家又要如何才能描繪語言?」這兩個創作上的疑惑是法國藝術家吉雍.巴黎(Guillaume Paris),於2007年帶著巴黎美院的學生遊歷花蓮太魯閣時,所拋出的課... 您已經是會員?登入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登入/加入會員 Tags 原住民藝術 台灣當代藝術之方言的書寫與實踐 方言 藝術家駐村 古睖.久古( 1篇 )追蹤作者